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并称为中华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三大主干。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离不开对中国佛教文化之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而且,中国佛教文化又是一种宗教文化。我们当然不会把"印度"的佛教文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5,(12)
<正>一、规划背景与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赵朴初居士高瞻远瞻地提出"佛教是文化";1987年,又创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创办《佛教文化》、《佛学研究》,开创了中国佛教协会以文化弘法的新局面。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道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当中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佛教文化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多重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决定着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当代走向。总体上看,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是深刻反思社会变革、文化变革与自我处境之后的智慧抉择,堪称佛教在中国的第三次重大转型,并与前两次的中国化与大众化转型遥相呼应,共同铺就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发展历史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23,(3):56-57
<正>普陀山佛教协会在传承佛教传统的同时,全面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多元开展文化研究、文化活动和文化宣传,挖掘和阐释以观音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特色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深度融合,营造热爱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良好氛围,探索出了新时代文化润教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强基新路。  相似文献   

5.
正据当地的史志记载,白兔寺所在的村名为"白兔寺村",附近小学名为"白兔寺小学",村、校以寺名,既反映出白兔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能看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印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为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内涵,传播佛教文化正能  相似文献   

6.
正佛教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历经长期传承发展,逐渐形成高度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宗教之一,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也成为沟通中外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平纽带。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2)
<正>宗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又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所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17,(10):11-13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两大传统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佛教、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做好佛教道教工作,不只关系佛教道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还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要任务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在"坚持我国宗教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9,(8)
正本刊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弘扬佛教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禅茶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佛教书画艺术交流基地承办的"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展"于2019年7月2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是长期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贡献,佛教才能从一个地方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当代世界佛教才能具有这样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我们今天才能对佛教历史文化具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加强研究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保存、弘扬和丰富,有利于树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为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蒋坚永 《中国宗教》2014,(11):57-59
一、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陈长松 《法音》2023,(12):10-10
本刊讯2023年11月10日至21日,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净妙庄严——中国佛教文化艺术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以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精选展出了古今国内艺术名家、高僧大德创作佛教题材绘画、书法、雕塑作品100余件,旨在展现佛教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保护传承佛教文化遗产,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进程,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宗教应该同我国文化和国情特点相融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今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数据的新时代,江苏省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设,不仅是江苏佛教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史上的大事,对于全国佛教界的管理、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佛教界和专家学者推广研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佛教寺院的管理模式、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随着时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佛教文化建设,提高佛教界书法艺术水平,开创佛教文化艺术繁荣新局面,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茶禅学会主办、江苏省佛教协会和南京市佛教协会协办、牛首山佛教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牛首山佛顶寺承办的"2018中国佛教协会书法高级研修班"于4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牛首山佛顶宫举办。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时代价值、传承方法、实施目标都进行了周密部署,从而推动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工程在全国各领域立体铺开。宗教工作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领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中央两办文件的发布恰逢其时,两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宗教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宗教文化、宗教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如何发挥宗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要创新目标。一、深入研究,找准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比重。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深入研究阐释宗教文化、宗教道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7,(2)
<正>春节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佛教产生于古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物是佛教文化的直接载体,也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文物古迹,可以触摸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了解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见证我国文明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维,如何保护佛教文化和佛教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与现代的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相融合,发挥其承载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今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