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融 《中国宗教》2020,(3):41-43
广西沿海沿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其中宗教对外交流是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宗教对外交流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10)
正(2016年9月12日)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在既古老又现代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很高兴与在座诸位共同参加以"久远的传统,当前的现实"为主题的宗教对话会议,因缘十分殊胜!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宗教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宗教也日益需要以适当的方式因应时代、社会和科技引发的新挑战。多元文明的和谐共存与和平发展,有赖于各宗教间平等而开放的交流互鉴。作为中国佛教界的一位代表,我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  相似文献   

3.
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宗教走出去,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少林寺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弘扬少林文化,成效显著,本刊自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4.
永信 《中国宗教》2018,(3):44-45
党和政府支持中国宗教走出去,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基础上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少林寺多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去"活动,弘扬少林文化,成效显著,本刊自本期开始陆续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从中华文明对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等多维视角,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人类文明观、亚洲文明观和中华文明观,向世界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本遵循与理论基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正"伊儒会通"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通行概念,不少学者就此发表了意见,可谓百花齐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用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来论述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至此,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界对于"伊儒会通"的探讨更加热烈。  相似文献   

7.
正缅甸线是国"家一,带也一是路中"国倡的议重中要的沿邻邦。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缅甸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国家也积极参会,并与其他国家的代表一起围绕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维护文明多样性、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进行交流对话,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相似文献   

9.
东方哲学与宗教丰富多彩,儒佛道三教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而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及其与儒、道教形成的三教关系,以及儒佛道三教进入东亚的历史,可见东方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底蕴和文化精神,在世界人类文明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东方哲学与宗教给人类带来的东方智慧可以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诚 《法音》2014,(4):11-12
正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发表的关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并以此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主席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南传佛教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南传佛教的宗教正能量,发挥南传佛教的文化战略支点作用,依托南传佛教的宗教网络组织,以世界文明之间的平等、宽容理解和交流互鉴为文化合作机制的前提,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上,打造南传佛教的文化软实力,建立深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形成平等包容的国际对话模式。同时,努力以宗教力的区位优势来持续打造文化区位优势,补充经济区位动力的不足,形成文化与经济区位优势互补的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7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办主题为"穆斯林群体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国际视频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旨在研究不同信仰群体空前交错,不同文明广泛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人类和平共处,文明交融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3,(10):96-96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交往之路,也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留下了宗教文化交流的丰富遗迹及灿烂历史。宗教遗迹和宗教文物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生动象征,印证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真谛。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  相似文献   

14.
自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作了重要阐述。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9月,习近平在对斯里兰卡、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时,表示双方要进一步拓展宗教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融。11月,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鼓励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文明对话的作用不言而喻。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群体进行宗教对话和文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新疆伊斯兰教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树立起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自信,保持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历史底蕴,作为在其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宗教工作,也应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寻找智慧之源,建立历史自信。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脉络之中,建设与五千年文明古国相称的、与二千年中外文明交流史相称的中国宗教。从宗教中国化的视角出发,本文追溯了中国宗教的历史成就,包括一脉相承的宗教传统、超大型及深刻复杂的宗教体系、中外交流融合的宗教文明体,考察了中国宗教的历史精神,包括开放、创造、包容、凝聚精神。最后提出,历史自信具有勇于面向未来的维度,中国宗教学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重整与书写“新宗教史”,包括“以中国观世界,以世界观中国”重整全球宗教史;以互成论来再思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待中国宗教互鉴史;以宗教史写作推动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的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宗教史学理支撑等。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具有"圆融无碍"的包容性和"缘起平等"的自由精神,能够与现代文明乃至世界其他文明价值体系互相接纳吸收,交流互鉴。希望三国佛教界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携手合作,促进三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代耀 《法音》2023,(12):75-76
<正>本刊讯2023年12月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海外交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会议重点研讨如何进一步发挥海外交流委员会职能作用,推动对外友好交流,讲好中国佛教故事,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佛教协会大力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新时代佛教国际交流取得新成绩。  相似文献   

19.
正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全球各国在各个发展场域创新创造、互容互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在政治场域倡导世界各国要平等相待、互尊互信;在安全场域倡导各国之间要加强合作、和合共生;在文化场域倡导各国文明要交流互鉴、多元并存;在生态场域倡导各国家和地区要携手共治、绿色发展,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22,(5):44-45
一博鳌亚洲论坛“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于4月20日至22日举行。论坛以“千江映月·美美与共——文明因交融会通而历久弥新”为主题,邀请宗教领袖与文化大家汇聚一堂,围绕宗教与文明间的融合交流、和平共存、和谐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国内外宗教界、文化界给予大力支持,境内外上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海内外宗教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