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佳 《宗教学研究》2016,(3):137-142
金顶毗卢派属于禅宗,是东北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论文以辽宁千山毗卢派为重点,简要梳理出东北佛教毗卢派的历史、传承及现状。大约在明末清初,毗卢派传入辽宁。以往认为嘉靖年间龙泉寺宗赟法师初传毗卢派于千山之说是不准确的,宗赟法师并非属于毗卢派,而是曹洞宗下贾菩萨宗法脉。清中期尤其乾隆以后,毗卢派在东北地区大兴,时至今日仍非常有影响,并将法脉传至河北、山西、山东、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  相似文献   

2.
王佳 《法音》2023,(5):28-32
毗卢派,全称金顶毗卢派或金鼎毗卢派,亦作毗陵派、毗卢宗,因尊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并带有一定密教特质,明末以来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等地。其兴起,与《华严经》及毗卢佛信仰流行有关。以“毗卢寺”“毗卢庵”等命名的寺庙为数不少。华严宗将毗卢佛作为华藏世界教主。天台宗将毗卢佛视为法身佛,与卢舍那、释迦牟尼佛合称成法、报、化三身。密宗将毗卢佛作为无上本尊,名“大日如来”。  相似文献   

3.
禅宗黄龙派在北宋中后期的崛起,改变了前此五家分宗并弘的传统,与杨岐派一道完成禅林七宗系统的最后形成。从得法、得人、得地以及契机四个角度对于黄龙派的崛起进行详尽的分析,多方位考察其兴起的各方面因素:黄龙派体现出禅风和禅学思想发展的新的路向,其尊宿大德表率出的僧范以及对僧才的培植,嘉惠禅林,其以江西道场为主要传禅中心的山林禅建构出宗门发展的特色,在契机契理中,黄龙派一度取代云门宗成为宋代禅宗的主流宗派,为宋代禅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在庐山疗养,在庐山之南一百公里的地方就是现在著名的禅宗丛林真如禅寺的所在地——云居山。那时的真如寺还在一片荒臻草莽之中,残阳下只有一尊毗卢遮那佛铜像还在透露着深山古寺的讯息,喧染着曾经显赫于唐宋元明而今却凋零于苍茫暮色中的氛围。在卢舍那佛边上没多远,有几个简陋的泥草房  相似文献   

5.
悟凡 《法音》2013,(4):49-50
近代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曾说过:"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事实确是如此,中国佛教绵延至今,法脉传承清晰不辍的只有禅宗。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至唐末五代就渐渐湮没无闻,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传承了下来,也因此佛教中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谓。临济而后,至北宋有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形成禅宗史上的黄龙派、杨岐派,禅宗的"五家七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拉康派精神分析入手揭示现代精神分析发展中日益近于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倾向,比较了精神分析自由联想方法与佛教传统止观法门的异同,以个案对比为方法说明拉康派精神分析风格与禅宗公案确有异曲同工之处,指出佛教禅宗的修行原则同样适用于精神分析。  相似文献   

7.
宋代,包括辽金与南宋南北分立时期,全国盛行佛教。在佛教诸宗中以禅宗最有影响,但比较而言,禅宗在南方比北方更加盛行,禅宗中的临济宗也是如此。北宋时期,临济宗从汾阳善昭——石霜楚圆的法系形成两大禅系;一是黄龙慧南的黄龙派;另一支是杨岐方会的杨岐派。前者曾盛极一时,然而进入南宋后逐渐衰微,而杨岐派后来居上,发展为临济宗内的主流禅派。在宋末元初活跃于大江南北的临济宗禅僧,在社会上最有影  相似文献   

8.
贾菩萨派以金末元初邢台大开元寺住持万安广恩为开创祖师,实际是由万安广恩的门人、弟子奉朝廷旨意而创设的佛教教团。该派在元明时期有独立的传承和专属寺院,且已使用字派为僧尼取名。其内部的师徒传承关系主要通过祝发、受戒两种途径建立,是独立于禅宗五家之外的派别,不是典型的剃度宗派或传法法派。贾菩萨派对明清佛教的重要影响表现在:部分禅宗法系以其字派为基础续演新的字派。  相似文献   

9.
史载黄龙慧南“开法同安”,今人将“同安”注解为“福建省同安县崇胜寺”,如《中国佛教》“黄龙派”(作者黄忏华)、《禅宗:历史与文化》“禅宗大意”(作者正果法师)都是如此。我认为,这种注说有误,“同安”应为今江西省永修县同安寺。慧南为临济宗黄龙派祖师,而且,其法嗣祖心之六传为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归国后创立日本禅宗(临济宗),故黄龙派无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日本佛教史上都占有十分显要的地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9月8日至17日,以管长泽大道为团长的日本临济宗国泰寺派访华团一行19人,先后参访了河南郑州、平顶山、登封、洛阳、三门峡等地的禅宗故迹。 日本临济宗由入宋求法僧荣西(1141—1215)创立,是日本最早诞生的禅宗宗派。临济宗经过近七百年的发展,至明治初年逐步形成十四派(妙心寺派、建长寺派、圆觉寺派、南禅寺派、方广寺派、永源寺派、佛通寺派、东福寺派、相国寺派、建仁寺派、天龙寺派、国泰寺派、向岳寺派、大德寺派)分立的局面,一直延续至今,国泰寺派即为十四派之一。管长泽大道先生曾七次率团来华,循禅…  相似文献   

11.
明万历以前,黔中临济禅宗零星散布,即使如梵净山佛教,虽派属临济,其承恩寺之妙玄和尚亦系临济传人,但其灯系因史缺记载,难以卒考,故万历前黔中临济禅宗几无可述。万历之后,中原临济禅宗高僧辈出,密云、雪峤、天隐,各阐宗风,遂使临济禅宗呈复兴之象,流风所被,...  相似文献   

12.
任永生 《法音》2001,(10):38-38
本刊讯以国泰寺派管长泽大道为团长、相国寺派大通院住持田中芳州为副团长的第9次日本临济宗相国寺国泰寺派访中团一行20人,于9月9日至16日来我国访问,先后参访了河南郑州、开封,河北邯郸、石家庄,天津蓟县和北京等地,受到各地佛协的热情接待。国泰寺派为日本临济宗十四派之一。泽大道管长曾留学我国北京大学,精通中文。他发愿遍访禅宗历史上的著名道场,到今年已是第9次组团来访。他们每次来访前,都要查阅大量中日史料,考证禅宗史迹位置,然后不避道路艰险,不畏长途跋涉,专程前往参拜。此次访中团一行参访了大相国寺、临…  相似文献   

13.
弥勒信仰乃最早传入中土的净土信仰。本文从净土观念、弥勒信仰与念佛法门之间的关系出发,考查了早期禅宗与弥勒信仰的关系。文章认为,新兴的禅宗最初是以念佛三昧为出发点,称念弥勒乃其化人方便之一;禅宗之传衣说,实源自释迦通过迦叶而转授弥勒以僧伽梨之记载;无论从文献还是出土文物而观,净众保唐禅派皆崇奉弥勒。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禅宗于五世纪末出现在中国。人们把》《禅宗的传入归功于菩提达摩,认为他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根据传统的说法,他把《楞伽经》传授给他的弟子慧叮(487—593年),慧可传给僧璨(约606年),僧璨传给道信(580—651年),道信传给弘忍(601—674年)。以后,禅宗便分成两派,其中慧能(638—  相似文献   

15.
季芳桐  蒋民 《学海》2002,(2):39-41
泰州学派归儒还是归禅 ,是关系该学派定位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依据泰州学派的资料认为泰州学派应归为儒家 ,并认为黄宗羲将其归为禅宗 ,除了见解有误差外 ,还有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16.
密宗大圆满藏文文献《智慧杜鹃》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苯教版、敦煌版、宁玛版。苯教版又有《智慧杜鹃》(????)、《〈智慧杜鹃〉内容提纲》、《〈智慧杜鹃〉阐释》三种,共计71页。其中《智慧杜鹃》原文格律诗共计263句。敦煌版由正文和释文两大部分构成,共计4页。其中原文句型长短不均共计11句。宁玛版又有毗卢版、密续版两种,共计20页。苯教版讲稿成熟自成系统,主题为自识元智王菩提心智慧杜鹃。通过原文对比发现,敦煌版与毗卢版最大的不同在于毗卢版原文末尾直接提到了菩提心智慧杜鹃。  相似文献   

17.
王荣国 《法音》2000,(1):30-33
福建是历史上禅宗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福建禅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就显得十分必要。一、福建禅宗初传慧能获得弘忍的衣钵后回到广东,隐迹山林十余年,后在曹溪开法,宣扬顿教法门,开始了禅宗广为弘扬的历史。福建与广东接壤,地方志中不乏有关慧能的弟子在闽传法的记载,如福清黄檗山的正幹禅师、莆田苦竹山的千灵禅师等。因这些僧人的传法年代与慧能生活年代相距70余年乃至100余年,所以其记载也就不尽可靠。就目前所见最早的可靠资料来看,禅宗初传福建与慧能的二传弟子、…  相似文献   

18.
杨笑天 《法音》2002,(11):36-36
以日本临济宗国泰寺派管长泽大道禅师为团长的第10次日本临济宗国泰寺派访华团一行18人,于lO月7日至17日来我国访问。先后参访了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禅宗史迹。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禅宗思想是其西化思想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具体实践。借助于敦煌禅籍的发现,胡适用"科学"的方法,重构了初期禅宗的历史。其"神会革命说"也引发广泛的质疑。钱穆的禅宗研究基本是回应胡适的问题而起,但结论往往针锋相对,维护传统的"惠能革命说"。钱穆与胡适的禅宗思想都是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建构的。钱穆是传统文化的固守者,他对西化派胡适禅宗研究的批评,恰是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一毗卢山造像概况毗卢洞在安岳县城南45公里的石羊场外。摩岩造像群可分为五处,而以毗卢洞最具特色。石雕造像自唐末至明代,大小近千余尊。神态肃穆,衣饰华美,线条流畅,气运生动,堪称我国晚期石窟寺艺术精工绝艺之一瑰宝。毗卢洞以柳本尊十炼图为主题,雕造了柳氏以居士身成佛的故事。佛、菩萨、各种人物巧妙排成“连环图”式的序列,并附以石刻文字说明。洞深5米,高7米,宽14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