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道教的神灵崇拜与古代和少数民族的神灵崇拜,道教的神灵崇拜与传统神学理论,以及道教神灵崇拜中的中华宗教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道教神灵崇拜是中华民族多神崇拜融合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宗教的象征;从而肯定了道教神灵崇拜在中华文化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以来,经北京一些研究道教的青年同仁提议,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室筹建了一个主要面向中青年研究者的开放型的学术交流团体,希望能促进同仁之间的交流。初步定名为"道教学术研究沙龙"。希望能吸纳更多的青年学者、博士后、硕博士生等参与这个团体。该活动属于世界宗教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新时期的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子课题之一。自2014年1月起至今,"道教学术研究沙龙"已经开展了四期活动。2014年1月4日,"道教学术研究沙龙"第一期活动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大会议室召开,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章伟文副教  相似文献   

3.
"三官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灵,本文通过对其职司和封号进行分析,剖解其宗教象征意义。在辨析"三官大帝"所包含的宗教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以微观考察的方式理解宏观意义上的道教历史,从而揭示道教发展过程中普遍的宗教现象与特殊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4.
陇南的道教和民间宗教碑碣文献中,有不少值得重视的材料,不仅在道教史方面有一定意义,有的在地方军事史、经济史、建筑史、艺术史以至神话传说和民俗史的研究方面都具有一定价值。本文结合陇南石刻文献,对陇南有的道教神灵作了梳理与探究,也附带论及今天看来不在道教神灵系列之中的民间宗教神灵。认为道观同礼仪性、纪念性祠堂,应有明确区分。道教应该结合宗教改革完善道教教义、教规,以期在社会和谐发展和文化建设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端正教风严格教纪,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才是更长远、更基础、更关键之举。近年来,个别歪曲宗教教规教义,"恶搞"宗教神灵和宗教人物,冒犯宗教感情和宗教禁忌的影视作品,接连引起宗教界不满。不久前,一部在网上收费播出,使用《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因出现贬低丑化道教神仙情节,引发道教人士抗议。发现问题后,相关视频平台立即下线该片,并和  相似文献   

6.
道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在道教的教义教理中居于核心位置,亦为道教的最高信仰.然而道教同时是一种神教,是信仰种种神灵的宗教.那么在道教中,道与神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道家的"道"给人们提供了终极关怀,这是道教崇奉老子为教主的内在根据;指出道教中视道本身为神或者神灵变化的本体,还以分气说阐明道一分多的神道观,并贯穿于修炼思想之中.文分三部份:一、先秦文献中"道"的用例和含义,以及道家的"道"在宗教信仰层面对道教的作用;二、道教信仰层面的"道"及其与神灵观念的关系;三、"道"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7.
泰山玉女发展成国家祭祀神灵碧霞元君,经历了"立像"、"建祠"、"赐额"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再到国家神灵的转变,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这其中道教的吸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宋至清代多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国家祭祀政策的大背景下,道教神仙的光环使碧霞元君有了合法外衣的保护,也因此得到国家的最终承认。道教的吸纳和国家的认同是碧霞元君信仰扩展的前提条件,而与海神天妃的相互吸收利用及自身不断显灵则又促使其信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中的许多神仙形象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道教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神仙形象也正是道教世俗化的产物,是“神仙”由单纯的宗教象征进入到世俗领域和普通人生活时的一种变化。本文在这一宗教背景下,探讨了明清小说中神仙形象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一文学现象与道教世俗化过程中道教神仙体系对民间神灵的吸收及改造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9月19—20日,"道在养生高峰论坛暨道教研究学术前沿国际会议"在青城山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道教协会、成都市道教协会、青城山道教协会共同举办。会议邀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收到会议论文70余篇。大会由"名家论道"、"主题演讲"和"高峰论坛"三部分组成。中国道教协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卿希泰先生分别致辞,欢迎学者与会。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出席了"名家论道"高端讲坛。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在白裤瑶的宗教信仰中,一个人成为鬼师需要经历"阴传",即被神灵附体并传授沟通阴阳两界的知识与技艺的过程,遵循的是瑶族宗教早期阶段所信仰的神授机制。阴传中多样化的神灵附体现象所呈现出的萨满特征,以及神灵意志的唯一性和不可知性所构建的超越性特质,都展现了阴传信仰所带有的原生宗教的巫觋色彩。比较而言,盘瑶师公的宗教职业身份来源于一整套包含仪礼授权、组织纳入和经典训练的世俗人为体系,其制度化宗教的特征更为明显,这与道教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中,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只有深入研究道教,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相较于日本和西方学界,中国的道教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中国大陆较早对道教进行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人三十多年的接续努力与不断探索,当前中国的道教研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与北京东岳庙管理委员会、青城山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道教追求长生成仙乃是人类渴望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及能力的局限这种心理的扭曲反映。道教对世界的产生与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道教的神灵与灵魂观念,道教的政治与伦理学说以及道教的宗教实践理论等皆与长生成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长生成仙信仰乃是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文中对道教长生成仙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了大致勾勒。  相似文献   

15.
邢飞 《宗教学研究》2023,(4):211-214
抄本是宗教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安神科范》抄本是清代贵州贵阳民间宗教科仪文本,它记录了清代贵州信众安放、开光和神像处置等宗教仪式,是清代贵州民间宗教活动的鲜活反映。《安神科范》记录的神灵以道教为多,亦有民间宗教、儒家和佛教的神灵;抄本中的五个咒与道教有很深的关系;抄本使用的语言通俗贴近世俗生活,祈求的内容多是民众朴实愿望的表达,表现出一定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16.
对神的崇奉和敬仰,应该说是所有宗教的共性。道教在对神的崇奉中有别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点,就在于道教的多神崇奉。在道教的信仰中究竟有多少位神灵?这很难精确统计出来。本文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升仙仪式图是基于两汉时期浓厚的宗教社会文化性质及其影响下的宗教礼仪,尤其是早期道教升仙思想、神仙谱系及升仙仪式象征体系的完善。同时,在礼仪、功德性的人文秩序下所寄托对孝眷的哀思和逝者升仙的愿景都最终在墓葬礼仪美术中得以确认。时人在成仙迁转的救度仪式“场域”中,精心布列了一系列可以沟通仙界的祥瑞神灵和有助升仙的“中介设施”,在六博与升仙仪式所衍生的主题范式中,成仙“设施”与升仙视觉体系(主神)共同建构了生命轨迹秩序的图像语境,使得分离的两个群体(仙界神灵与逝者或墓主)之间得以交流。  相似文献   

18.
正马西沙,祖籍北京密云,1943年11月出生于陕西延安。1964—196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9—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读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1982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道教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11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受《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委托,笔者近日就马先生在构建新中国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三大体系"的成就与贡献做了一次访谈。  相似文献   

19.
道教劝善书视争讼、唆讼为逆"道"之恶行,并借助各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及道教"神灵赏罚,流及子孙"的报应论来宣扬息讼之善、兴讼之害。道教劝善书深刻型塑了民众的法律意识,为"无讼"观注入了宗教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追求普世性,无疑是我们道教的信仰和精神方向,而真正的普世性,只能从"以天下观天下"的广袤视野中得来。当我们以世界的眼界来观摩世界,而不以小我的独特视角来揣测世界时,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或许就能在"玄同"的意义上朗现出来。我来自亚洲东南部美丽的海南岛,我信仰历史悠久而且在当代依然充满精神活力的道教。受邀参加这次"亚洲宗教领袖会议",有机会聆听宗教领袖们本着各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