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稷下学讨论     
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主持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于1982年10月6日至11日,在吉齐国稷下学宫所在地山东省淄博市举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稷下”之学研究讨论的盛会。到会代表共50余人,向会议提交论文22篇。代表们发扬了稷下学宫所创始的百家争鸣的精神,对有关“稷下”之学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发言和提交论文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2.
《管子》一书和稷下之学的关系怎样?这是《管子》研究和稷下学研究都要触及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反过来也将促进两大课题研究的深入,并有助于正确估价《管子》及稷下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一、《管子》非稷下论文集《管子》相传为春秋时齐国的管仲所著,实则“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这已成  相似文献   

3.
开创了中国古代百家争鸣优良风气的稷下之学,近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对稷下学的形成、稷下诸子的思想、稷下各学派的特点等进行探讨的文章不断见之于有关学术刊物,也出版了《稷下学史》这样的对稷下学整体及其发展过程系统考察的专著。但是总的来说,对这一著名历史文化现象的研究还是很薄弱的。不仅对稷下学的各部分内容需要继续发掘和拓展,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生机制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待于改进和突破,对前人的某些观点和研究成果,也需要在充分吸收借鉴的同时,以新的视角予以反思和…  相似文献   

4.
“啧室之议”与稷下学宫李慎典稷下学宫,据徐干《论中》云:"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稷下学宫始于齐桓公田午之时,历经威、宣、襄四王,到齐王建时由于齐政治、经济的衰败,才逐渐衰息。前后经历一百几十年,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了光辉夺...  相似文献   

5.
稷下学宫始创于战国田齐桓公午执政时期,这一点学术界目前的看法大体一致,故时下论及稷下的文章均从是时讲起。然稷下之制虽确立于战国,其滥觞却可上溯至春秋。笔者认为,稷下学宫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齐国三百年国家养士政策的最终产物,稷下学宫的许多制度和活动均可在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小白那里找到它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与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相似文献   

7.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稷下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文化的交流融合与齐国适宜的社会环境促成了黄老学派在稷下的诞生,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稷下学宫的《黄老帛书》是黄老学派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认为《易传》为孔子所整理,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否定,然而,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易传》是儒家作品。通过对《易传》与稷下学之间关系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对《易传》基本内容所显示的特点及稷下学对《易传》之影响的探索,认为不仅《系辞传》是稷下之作,而且整个《易传》就是稷下黄老学派之作。 一、《易传》的功利性特点体现了齐文化的特点,其功利性与齐文化紧密相联,这表明《易传》应是齐学之作。  相似文献   

9.
论《管子》书系学派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管子》书系学派著作胡家聪《管子》书出于稷下学,是学术界顾颉刚、冯友兰等先生的共识①。作为“百家争鸣”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官,伴随齐国威王、宣王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从而兴盛起来。威、宣时争霸、称王又准备称帝,举着承继齐桓、管仲霸业的旗帜。上有行之而下有效...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与经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纷争,各国诸侯招引知识分子以为智囊,谋求富强之道。其中以齐国的稷下学宫经历时间最长,人才最盛。稷下是个百家汇聚的学术沙庀,它里而包括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各家。荀况以儒家巨子游于稷下,曾经三为祭酒。儒家的经学赖荀子得以传布,清代汪中曾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述学·荀子通论》)《荀子》正式提出“经”的名称:“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劝学》)这里所谓  相似文献   

11.
《易经》与稷下学──兼论《易传》为稷下黄老之作黄宝先司马迁认为《易传》为孔子所整理,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否定,然而,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易传》是儒家作品。通过对《易传》与稷下学之间关系的探讨,特别是通过对《易传》基本内容所显示的特点及稷下学对《易传》之...  相似文献   

12.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张岱年战国时代,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孟荀列传》说:"自邹衍...  相似文献   

13.
稷下寻迹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王在齐国都城临淄建立的政治咨询和学术研讨的场所,在这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对于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史书虽有记载,但不甚具体,古今多有争论。稷下学宫设在齐国都城的稷门还是设在稷山下?稷门是齐城小城的南门西首门,还是小城的西门或大城的西门,是其争论的焦点。今就稷下的历史渊源、古迹遗存,作一点探寻。  相似文献   

14.
齐文化的发展,应作纵向与横向的分析。从纵向来说,自姜太公封齐到桓公、管仲改革,又到晏婴为政,再到田氏代姜,而到田齐变法兴办稷下之学,这时齐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从横向而言,稷下学宫这个“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各学派兼容并包,其学术文化来自各个地区文化圈(如鲁、楚、秦、三晋、吴越、燕赵、巴蜀等),经过“争鸣”的大交流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的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设有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学宫创建于齐桓公时,也有学者认为是齐威王时,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穆下成为当时各派学者答本的中心,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定倾向的学派,后人称为“穆下学”。邹国的孟河和赵国的苛况,先后均曾到稷下学宫游学。孟子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两度游齐;苟子在齐襄王时游学稷下,并三次出任学宫主持人——祭酒。孟子和苟子,均受到稷下学术思想的熏陶。《管子》一书中的《心术》、《内业》、《白心》等篇,乃是…  相似文献   

16.
(一)“白马非马”之辩与稷下学派“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一个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论题。从它的提出到发展为内涵丰富的逻辑系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齐国的稷下学派积极参加了研究和讨论,扩大了“白马论”的影响。他们参与“白马论”的争论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稷下学派同儿说的争论:“儿说,宋人,善辫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与稷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一书有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奇特现象,即这部由秦相吕不韦主持编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术巨著,竟与齐国的稷下之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求解这一超地域的文化现象,揭示其密切的相关的内在原因,对于《吕氏春秋》、稷下学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董君 《管子学刊》2011,(4):22-24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早期的学术领袖,他由贱而贵的不凡经历,显示出稷下先生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稷下学宫的用人特点。淳于髡赘婿出身,因事获髡刑,地位低微,又加之齐地巫儿婚俗盛行,其实为巫儿婿。稷下学宫集政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具有双重属性。淳于髡被立为"上卿"、"列大夫"、"上大夫"、"诸侯主客"、"博士",说明了他在稷下学宫中的荣耀地位,并非是官职。  相似文献   

19.
从《管子·弟子职》看稷下学宫的教学与生活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管子·弟子职》看稷下学宫的教学与生活管理张良才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兴建于齐国都城稷门下的高等学府,历时约一百五十余年。在其昌盛时期,稷下学士达"数千百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如此规模宏大的高等学府,自然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完备的教学与生活...  相似文献   

20.
《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中认为:“《弟子职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作为稷下学宫学则的《弟子职》,则集中反映了稷下教育思想的核心——尊师与重道。我们首先看尊师。战国时代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时代,也是一个布衣卿相之局的时代。当时的士人凭借自己的治国理论和谋略,奔走于列国之间,择君而仕,为各国诸侯出谋献策。他们“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叛)魏魏伤”(《论衡·效力》),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不但使得名士得以出将入相,而且他们的弟子也可以通过他们的推荐出将入相,成为左右时局的人物。而培养士人最有名的地方莫过于稷下学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