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对医护人员的负面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医德问题开始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许多医源性伤害事件的发生,不断使社会对医护人员这一职业群体产生怀疑,导致公众对医护人员职业信任度的降低,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医护人员群体的形象,间接影响到了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医疗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可以反映认知态度,利用心理学的“自由联想法”对公众与医护人员进行针对医护人员形象的调查,以获得他们心目中描述医护人员形象的词语.按照他们头脑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加权统计;计算积极、中性和消极词语的比例.调查发现,公众对医护人员形象的认知态度存在矛盾;同时医护人员对自身职业评价较低;二者通过联想获得贬义词分值较高,原因是医护人员普遍被认为劳动强度大、职业安全感小等.运用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平衡理论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提升认知态度,改善医患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体重污名指个体因超重或肥胖受到的社会污名,主要表现为公众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偏见、消极态度,其测量主要从公众和被污名群体自身展开。它会对被污名个体的心理、行为、身体产生消极影响,且这些影响之间存在递进关系。现有体重污名干预研究主要聚焦于减少公众污名、降低体重以及缓解体重污名消极心理影响三个方向。未来研究可以在体重污名影响机制、测量工具和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方面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4.
黄永亮 《学海》2022,(6):150-157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总人口中占据一定比例。客观上,公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现实基础。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数据,对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个体客观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不会直接对其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2)参照群体比较视角下的相对剥夺感会显著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其中“近位剥夺感”的影响效应要强于“远位剥夺感”;(3)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家庭背景歧视均会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性影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主客观两个层面协调推进,在客观经济层面,需要不断提升公众的收入水平,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主观认知层面,需要通过降低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减少各类社会歧视,增强其社会公平感,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公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加强医患交流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 ,要把医患交流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医护人员的课程改革计划中。医学需要人文理念的支持。忽略了人的存在 ,单纯地探讨疾病的诊疗 ,无法有效地为病人服务。我院历来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养成教育 ,尤其自 2 0 0 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以来 ,医院及各科室组织院内知名专家教授及院外有关人士对年轻医生、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及护理人员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 ,目的是拓展该层面医护人员的视野 ,提高他 (她 )们的医德修养 ,在患者面前树立起良好的白衣天使形象。专题讲座内容广泛 ,涉及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2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探讨大学生群体认同、自尊和心理疾病污名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使用LISREL 8.70建构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了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群体认同显著地负向预测自我污名,且通过自尊和公众污名这两个中介变量影响自我污名;(2)自尊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污名,公众污名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污名.结论:三个变量之间相关非常显著;所建构的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7.
嬗变与攻击     
嬗变与攻击北京军区总医院(100700)刘建华,李凤友,杨连贵绝非几句话就能将临床医疗的范围界定出来。临床医疗也许无边际,因为它在不断地扩展与容纳。许许多多的临床医师均有本职业挣不到多少钱也不被他人看重的慨叹。不知道能有多少医师及医疗管理者认定自己这...  相似文献   

8.
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曾经经历过一个发展高潮,但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第一批为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建立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相继进入退休年龄而退出这一领域之后,医学人文科学的研究进入停滞阶段。今年SARS的发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失误,也引发了理论界的深刻反思。公共卫生投入不足、预防保健工作松软乏力.与我们对医学目的的认识以及卫生发展理论方面存在误区不无关系。由SARS所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说明公共卫生决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影响到经济发展,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认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这就为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汕头、香港两地医学生医德观念比较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的一项重要教育 ,医德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未来从业医生素质的高低。医学生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社会文化环境无疑是形成各种医德观念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影响医学生医德观念形成的方面主要有三个 :一是通过《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接受较系统的医德知识教育 ;二是在各个实习环节中接受指导教师 (已从业医师 )的言传身教 ,及接受医院中通行医德规范的导向性影响 ;三是参与社会实践 ,例如扶贫活动或其他社会援助活动 ,从而对医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 ,社会组织模式及价值观念都处在变动…  相似文献   

10.
社会身份重要性和社会认同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选取四个参照条件(国家、民族、性别、职业),探讨个体内部的社会身份重要性、以及个体对其不同社会身份的社会认同度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个体内部,社会身份重要性越重要,相应的群体参照效应也越大,而社会认同的高低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个体的自我内部,不同的社会身份是按照重要性来排列,越重要身份越靠近个体自我概念的核心,而且这种重要性也影响着集体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11.
<正>提到尴尬的体验,很多人可以联想到“社死”这一网络用语,其全称为“社会性死亡”,现多用它形容那些在公众面前出丑的人,丢脸到已经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地步。实际上,虽然与尴尬的早期描述一致,即社会互动中的尴尬会使个体产生窘迫、难堪、懊恼等厌恶性的情绪体验,但是尴尬的亲社会涵义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更为重要。作为一种指向自身的自我意识情绪,  相似文献   

12.
企业管理者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社会认知职业模型基本适用于该群体:其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有显著影响;其管理自我效能及结果预期对职业承诺有显著影响;其社会、经济支持对职业承诺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有显著影响;其管理自我效能及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但仍有某些变量间的路径关系未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在护士群体中检验付出、回报和过度投入及其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验证新三元付出-回报失衡模型。方法:采用问卷法测查了456名女护士的付出、回报、过度投入和工作倦怠。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付出、过度投入和付出-回报比正向影响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付出和付出-回报比负向影响职业效能,回报负向影响去个性化,正向影响职业效能。付出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过度投入,回报的影响最小。过度投入能调节付出-回报比对情绪耗竭、职业效能的影响。结论:新三元付出-回报失衡模型适用于女护士群体。  相似文献   

14.
呼唤医疗保护制度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的直接对象是身心患有各种疾病的人。特殊的职业,要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素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实施,医生行医已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行医”是每个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的医疗行为在受到新闻媒体、公众舆论监督的同时,更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可否认,在舆论的关注和监督以及法律的约束下,对于医疗行业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只注重保护患者的利益,而忽视了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不仅会压制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促进员工社会化和职业发展的工具, 导师制已在各类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 近些年员工工作需求以及组织工作方式的变化分别对导师指导行为的作用结果和指导内容产生了冲击。一方面, 传统导师指导行为作用的研究大多限于员工职业结果; 另一方面, 传统导师制的研究仍停留在一对一的指导, 忽略了针对徒弟群体的指导。为此, 将在现实观察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 首先提出多水平导师指导行为的概念, 包括为徒弟群提供“一致性”指导的“群体水平指导行为”与为单个徒弟提供“差异化”指导的“个体水平指导行为”; 然后, 检验自我效能与群体认同在多水平导师指导行为对徒弟个体和徒弟群体的工作绩效与非职业结果影响的中介机制, 以及不同水平导师指导行为对徒弟(群)结果的跨层交互效应。以期填补过去导师制在作用结果(仅仅关注职业结果)和指导内容(忽略群体水平)研究上的不足, 并为企业有效实施导师制提供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6.
遗嘱直接反映将死之人的最后意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伦敦霍斯汀法庭遗嘱中,立嘱人职业背后所隐含的历史信息是伦敦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新的城市官僚群体的形成以及伦敦市民阶级的形成等。这表明伦敦正在褪去中世纪城市的旧装,而初露近代社会之端倪。不过,在父权制大环境下,伦敦两性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实质性变化,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伦敦妇女的职业井进而影响到她们的经济能力,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代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17.
论医德建设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问题的提出医学职业道德建设应是一种制度伦理,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道德崇高,而是寻求医务人员职业活动的合道德性,即将医学的职业活动框定在一个合理、正当、有序的范围内。但长期以来,医德建设往往只聚焦于个人行为的合道德上,把理想人格的塑造当作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邱开金 《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高职学生是中国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职业化教育模式影响下的高职学生.面对的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教育,职业心理和学习心理折射出高职学生在职业定势、学习动机、成才抱负、人际关系、青春期回应等方面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从问卷探源到本质归因,提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徐长安 《学海》2005,(4):201-202
军队转业干部在我国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群体,自1985年至今,转业到地方的军队干部已有120多万,而且还在以每年4万人左右的规模增加.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后,他们是如何由军人角色转变为地方合格职业角色的?他们的角色转换过程有什么特点?如何完善政策以加快转业干部的职业角色转换?这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廖国庚博士撰写的<转业干部--走出军营的困惑>,就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雎密太  张建新 《心理科学》2007,30(4):961-963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自编的《空难发生地高中生心理应激问卷Ⅰ、Ⅱ》和《职业期望问卷》,分别在空难发生后一周内、一年后对空难发生地和非空难发生地重点中学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空难发生地不同人格特征和不同职业期望高中生在空难发生后心理应激的差异。结果表明:高职业期望和高神经质是空难发生地高中生焦虑性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因素;突发事件预案中应考虑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