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卷首语     
《佛教文化》改版了!从第81期改起,从狗年之初改起。《佛教文化》从创刊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都是学者在编;从这一期开始,改由教内人自己编了。这其中会有什么不同吗?我想,或许是有的。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和“文化”组合而成,“文化”可以没有“佛性”,但“佛教”一定具有“文化性”。这是从佛教诞生之日便注定了的,只是当时人没有从文化层面去关注这一特性。随着佛教的  相似文献   

2.
坦率地说,作为《佛教文化》的编者,我和我的同事们的时不免于一种临渊履冰般的战战兢兢的心境:佛教文化的源头之水何在?佛教何以称文化?也就是说,佛教怎么才称得上、称得起“文化”——你得起那一类永恒的、不朽的、高尚的、宽阔的人类心灵之物?佛教为什么不仅仅属于过去时代,而目也属于当今的代?为什么不仅仅属于它的皈依弟子,而且还属于那些更多的向往真善美的人们?为什么不仅仅属于安贫乐道、穷且最坚者,而目还属于富裕过、豪华过、爱过恨过可笑过的人们?总而言之,佛教何以称文化?  相似文献   

3.
补课     
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发表“赵朴老与佛教文化”一文之后,我收到了天津许鸿文先生的来信对文中所说:“赵朴老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反复提到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说法,他说‘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历史学家都肯定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表示不理解。原因是他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范先生对佛教不仅“视为迷信”,而且指为“蠢国殃民”。这样一个“大谈佛教是戏论的人,怎么会一变成为称赞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的卫士?”这显然是有了误会。朴老这段话说得次数较多,不少刊物也有发表或引…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型。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体系为例,就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作一初步的探讨。我想这对于深入把握佛教文化的内在特质、基本精神、特定功能和未来走向,是有意义的。探讨佛教文化体系,首先要对什么是佛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作出明确的界说。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居士佛教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从佛教初传居士对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促其融入中华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中国佛教趋于衰落之后居士对佛教文化的复兴所起的作用这几个片段,论述了居士佛教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以期对当前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代诗人可以吟唱“深山藏古寺”;现代诗人会发现,“深山已难藏古寺,古寺深山人更多”,佛教圣地大都成了旅游胜地。既要看到旅游业对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应看到旅游业对佛教文化的消极影响。如何保持佛教本色、化世导俗而不被完全世俗化、庸俗化,是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平 《法音》2000,(11):21-24
上海是现代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发源地,也是佛教报刊杂志出版最多的地区,这与佛教各宗派在上海同兴并存、佛门高僧和著名居士云集上海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上海佛教界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约有33种,占当时中国佛教报刊杂志的半壁江山。上海地区佛教报刊杂志的繁荣,充分反映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佛教文化事业的兴盛。现将民国年间上海地区出版的佛教报刊杂志按创刊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1、佛学丛报《佛学丛报》是综合性月刊,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于1912年10月创办,主办人狄楚青,编辑濮一乘,有正书局出版,内容包…  相似文献   

8.
弘法 《法音》2006,(3):31-32,33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甚至是不同的“流派”,诸如哲学说、科学说、教育说,可算是丰富多采。孰是孰非此处暂且勿论,因为它们产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弘扬佛教的教理、教义都起过积极的作用。时下广为流行的“佛教是文化”说,我们很有必要予以厘清、界定,因为这实在太有现实意义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赵朴初会长敏锐地指出:“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有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1]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9.
释慧林 《佛教文化》2013,(1):118-120
有人来问我:什么是禅?这不难回答。禅就是真如妙心,禅就是诸法实相.禅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就是看破放下,就是自在解脱。但是,我又轻声地问自己,你真的懂禅吗?究竟什么是禅?说到中国佛教的禅,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六祖坛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当中,只有这样一部中国人自己记述的佛教典籍,被称之为“经”。作为这样一部珍贵的佛教文献,《六祖坛经》为我们展现了公元七、八世纪,中国禅宗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透过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北宗神秀、菏泽神会、青原行思等众多祖师的身影,我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禅”的身影,或许可以从这样一部《六祖坛经》中,找到我们谜题的答案——究竟什么是禅。  相似文献   

10.
佛教装饰图案既与佛教教义密切相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佛教东传以来,无论其教义本身,还是外在的文化表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东土文化进行了杂糅,经历了一个从冲突、相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山西是研究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而墓葬文化又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其中的佛教装饰图案从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我说的第一点就是希望“五台山论坛”能坚持办下去,步步提高,把五台山研究上升到一个新水平。第一届论坛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就我个人来说受教育启发不少,我这次来参会主要就是想受教育,增加知识。就目前而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缩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各个宗派竞相发展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佛教文化汇萃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赵朴初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佛学大家,还是一位佛教文化的积极弘扬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佛教界的领导作用,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多种途径,反复强调“佛教是文化”这一思想,致力推动中国佛教文化建设。“佛教是文化”的观点引起教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李卓 《中国宗教》2018,(4):68-69
佛教舞蹈是指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舞蹈,或者是源自于佛教、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舞蹈,主要以供养佛菩萨或者弘扬佛教为目的,正所谓“巧把音声作佛事”。佛教舞蹈本源于印度古俗,是所谓的“舞祭”,在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上通常也有乐舞。佛典中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记载。比如《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  相似文献   

14.
佛都金陵     
叶皓  高峰 《佛教文化》2010,(4):101-112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2480余年的建城史和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它既是古代中国出现佛教活动的最早城市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以弘扬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佐证。从东汉末年佛教东渐江南,  相似文献   

15.
周勇 《中国宗教》2023,(1):40-41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并就宗教中国化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论述,作出了“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6.
本期是“现代佛教文化专号”。“佛教文化”这四个字如今是很时髦了,各种各样的人都在谈论它,接近它。这是很自然的事。留在祖国大地上的雕塑、石窟、绘画、寺院、古塔、音乐各个方面传统文化的遗迹中,佛教文化都占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把佛教与其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分割来看的情况,并不少见。视佛教为“迷信”而十分欣赏佛教艺术作品的也大有人在。与此同时看到四大名山、各大寺庙吸引着广大信众与对佛教文化日益增强的热情,某些既信佛又有经济头脑的朋友,对“建设佛教文化”十分热心。于是乎依照佛教名山建筑的景点,或…  相似文献   

17.
象本 《法音》2020,(1):67-67
本刊讯2019年12月23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以“法治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佛教制度建设”为主题的“2019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召开。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一年准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共同举办的“西域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日至4日在汉唐时期的西域中心乌鲁木齐市举行。9月初的边城乌鲁木齐正是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36名代表聚集一堂,共同交流西域佛教的研究成果,向大会提交28篇论文。自魏晋隋唐以来,人们常把印度看作“西天佛国”。  相似文献   

19.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无声的展览     
《无声的展览》这篇文章是想说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佛教文化艺术展”的事。 展览会没有声音本来很平常,为什么要突出“无声”二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