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20,(4)
正几乎就在出版《天主降生言行纪略》的同时,艾儒略出版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成为晚明风行一时的宣教书籍。晚明是一个通俗文学作品流行的时代,插图本书籍、连环画催生了私人出版业,民间刻像图书十分兴盛。艾儒略传教的福建正是晚明私人出版勃兴之地,据统计,仅崇祯年间就有84家书坊。艾儒略的《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正是顺应这种潮流而编写出  相似文献   

2.
曲艺 《世界宗教研究》2015,(2):140-147,193
意大利语convenevolezza意指绘画中用当代服饰和场景再现历史题材故事。从14世纪开始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就出现在意大利艺术中。耶稣会传教士也深谙这一概念,17世纪他们在中国传教后不久,就用图像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思想,convenevolezza的艺术手法亦即出现在晚明圣经故事插图中。以1593年在罗马出版的《福音故事图像》为蓝本,1637年,耶稣会会士艾儒略在福建晋江出版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它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耶稣生平的插图书籍。书中描绘耶稣生平故事的插图上就出现了许多当时的服饰、家具、装饰等素材,并体现了儒家思想和生活方式。基于《天主降生出像经解》中的木刻版画,并将之与《福音故事图像》中的铜版画相比较,本文旨在探讨convenevolezza在中国版画中的应用,并从艺术实践方面论证明末耶稣会采用适应儒家思想的传教策略。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独立自主自办会? 就五十年前的中国天主教而言,主要是要求中国天主教会摆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控制,遵照吾主耶稣基督福音的精神和宗徒们的传教传统,采用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方法,由中国自己的神职人员和教徒群众办好教会,让基督教会在中华大地真正实现本土化。 1.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是福音的精神和宗徒的传统。 耶稣升天时,谆嘱宗徒:“你们要到普天下去,教训万民,传播福音,使他们信而得救”(玛二十A:19)。这就要求福音的传播,要梵二大公会议所要求的教会“本地化”。此外,还要体现福音的教…  相似文献   

4.
试论艾儒略对福建民间信仰的态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明末在福建长期活动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艾儒略辟中国民间信仰的言论为研究个案,指出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接触,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神学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化在基层社会冲突展开的一个侧面。艾儒略等耶稣会士的“辟邪”言论,客观上迎合了晚明以降东南正统知识界崇正黜邪、打击民间通俗文化的要求,对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及其后“礼仪之争”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耶稣开始传教活动后,从追随者中拣选了12位门徒作为自己的助手。这12人被称为“十二门徒”,亦称“十二使徒”、“十二宗徒”。他们是天主教第一批神职人员,是耶稣开创的传教事业的继承人。耶稣的这12个门徒为天主教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教会专门设立各种瞻礼日,以纪念他们对主耶稣的忠诚和对教会的贡献。伯多禄(Peter基督教称为“彼得”),原名西门(simon,亦译“西满”),是加利利的渔民,家住迦百农,他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随耶稣的门徒。伯多禄性情刚猛,对耶稣忠心耿耿,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在门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认为十二门徒…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来华天主教会大致经历过4个阶段:元代的有限适应化,明末清初以耶稣会为代表的与中国主流文化的深层适应,清末民初的殖民化,民国的本地化等。除却清末民初的殖民化这一天主教虽快速传播但却有失健康的特殊阶段,来华天主教会在历史上的中国化大致可以说经历过如上三个阶段,若论其鲜明特征和成就,则可以孟高维诺(Giovannida Montecovino,1247-1328)、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等人所推行的传教路线为代表,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由刚恒毅所主导推动的“本地化”运动最为影响深远,影响了今日中国天主教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圣经故事     
〔宗徒复命〕宗徒们回来后,聚集到耶稣面前,把他们所行、所传的一切,都向耶稣报告。那七十二人也欢喜地归来,说:“主!因你的名字,连恶魔都屈服于我们。”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应当喜欢的,乃是因为你们的名字已经登记在天上了。”(路10:17-20)——宗徒日前奉命传播福音,今日返回,汇报一切。凡传教者,无论有无神品,也应及时向耶稣回报,也就是在祈祷时,应省察自己是否尽了本份,有无缺失  相似文献   

8.
天主教发展至今已是第三个千年了,耶稣时代,宗徒们都是一批出生打鱼的渔夫。他们在耶稣三年的传教过程中,“成了渔人的渔夫”,在天主圣神的光照下建立了初期的天主教会。从小小的巴勒斯坦地区发展到今天,已经传播到了五大洲。世界各地都有了天主教会。我们中国天主教,从元朝孟高维诺来华开教,到明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3)
正艾儒略在转述耶稣生平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史传传统的一些典型方法,从而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接受。中国儒家强调经史一体、"六经皆史"的以史证经传统,讲史实为证经。艾儒略将此经史观引入耶稣生平的译述之中,充分体现在《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中。上次介绍艾儒略所写耶稣生平的特点时,根据其著作与四福音的关系,我们总结为述而不译。今天,我们再进一步将其总结为以史证经。  相似文献   

10.
包兆会 《天风》2017,(7):54-55
他是明末耶稣会汉籍中的重要作者,是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先后与金尼阁、艾儒略合作翻译中文本伊索寓言《况义》(1625年)、中译第一首“英”诗《圣梦歌》(1637年)。他是福建儒学世家子弟,长期担任中下级官员、地方长官。他也是晚明中国比较重要的天主教徒,是福建地区最重要的开教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福建成了当时天主教传教的又一中心。他就是张赓。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易服是耶稣会中国传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在详细析探利玛窦易服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玛窦易服所产生的影响,指出利玛窦易服后采取的“学术传教”的曲线传教策略,在宣扬福音方面收效甚微,却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认真阅读保禄的传教历程,会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憾,耶稣为承行天父的旨意,通过降生在马槽、宣扬天国的福音,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从而见证了天父的大爱。保禄则以自己的言行,传播福音,为耶稣作证,向世人揭示了耶稣的救赎计划。我们从他皈依、悔改、传教、受苦致命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的保禄。了解保禄如何从一个迫害基督徒的激进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曾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和传播新兴版画。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并资助其社团、展览等活动。为了广泛宣传和传播版画,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版画作品,并在自己的一些著作里以木刻版画作为插图。鲁迅为我国新兴版画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耶稣在30岁的时候开始了传教活动,他从追随者中拣选了十二个门徒作为自己的助手。这12人被称为“十二门徒”,亦称“十二使徒”或“十二宗徒”。  相似文献   

15.
耶稣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了传教活动,他从追随者中拣选了十二个门徒作为自己的助手。这12人被称为“十二门徒”,亦称“十二使徒”或“十二宗徒”。 伯多禄(Peter基督教称为“彼得”),原名西门(simon,亦译“西满”),是加利利的渔民,家住迦百农,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随耶酥的门徒。伯多禄性情刚猛,对耶稣忠心耿耿,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在门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认为十二门徒之首。耶稣给他起名叫“矶法”(Cephas,亦译“则法”或“刻法”,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磐石”,希腊文  相似文献   

16.
庄稼多但工人少“耶稣周游各城各村,在他们的会堂内施教,宣讲天国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灾殃。他一见到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慈心,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像没有牧人的羊。于是对自己的门徒说:庄稼固多,工人却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的庄稼。”(玛:九,35—38;路:十,2)这个比喻,玛窦及路加均有记载,只是玛窦圣史把它放在耶稣首次派遣“十二位宗徒”正式传教之前;而路加则记载在派遣“七十二门徒”传教之首。但我们知道、玛窦圣史往往不太注重耶稣言行的年月次序“chronological),而路加则较注意。…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教”是宗教虚拟化传播趋势的具体表现,是基督教在信息社会中继续生存、扩张的内在要求,是互联网技术进步、创新的必然产物。较之传统传教方式,“网络传教”具有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其“全球性”“全民性”“全时段”“全媒体”的“四全”特性,不仅赋予基督教会传播信仰、招募教徒的“利器”,而且还为其参与其他社会事务、拓展社会影响提供了“麦克风”和平台。目前,“网络传教”已成为主流教会公认的基本传教方式。未来,它的发展、演变将持续同步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变革。但其在促进全球基督教徒总量增长方面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更为深入的研究。A  相似文献   

18.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朝廷禁传天主教,天主教在中国的生存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外籍传教士先是被逐,后是被杀,传教任务逐渐落到华籍神职人员身上。本文分析了此一时期内华籍神职人员的身份构成、活动地区分布,以及其传教方式和特点等,借以说明华籍神职人员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较前期更大的作用,推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20,(7)
正三、尊重中国文化的"利玛窦规矩",却毁于教廷的神权至上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来华,以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1539-1606)、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 eo Ricci,1552-1610)、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不仅自己是饱学之士,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比较尊重,从而赢得了士大夫甚至皇帝的好感。在此期间,传教士不断摸索适应中国的主流文化,当然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教。那时的传教士之所以对中国文化存  相似文献   

20.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只活了57岁,而其中的后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并且死在中国,埋在中国。利玛窦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将西方的“实学”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今天他成为举世公认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一个天主教的传教士获得如此美誉,当然是教会的光荣。利氏在华传教2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