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逻辑与认知国际研讨会自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内容涉及逻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认知科学和哲学,共同的目的在于发展中国的逻辑学研究及促进中国与国外逻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第八届逻辑与认知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日至4日在广州举行,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印度、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学者。会议录用了13篇论文作为发言稿,其中5篇特邀发言分别来自Edwin Mares、Greg Restall、Hiroakira Ono、Mark Reynoldsand、Mihir Chakraborty。会议内容涵盖了证明论、逻辑与代数、博弈论、语言学和哲学逻辑。例如Greg Restall的论文从确证与否证的角度来理解证明,并且考察这样的观点如何影响对证明结构及证明论的理解。在逻辑与代数的主题上,Hiroakira Ono教授着眼于在保持无穷交并下的代数完全性。哲学逻辑方面的论文有时态逻辑、信念逻辑、动态逻辑、条件句逻辑、模糊逻辑等。博弈论方面有对偏逻辑的博弈语义的考察。另外还有对论证理论的形式模型探讨。会议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肯定,为加强亚太地区逻辑学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会议主委会包括鞠实儿教授、Greg Restall、Hiroakira Ono和Mihir Chakraborty教授一致认为这样的合作与交流应该继续深入下去。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起所谓的亚太逻辑研究圈,从而更好地推进逻辑学在亚太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逻辑与语言研究会是今年三年成立的。它的绝大部分会员都参加了第二次全国逻辑讨论会。在会议期间,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他们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逻辑与语言研究和形式逻辑现代化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开展逻辑与语言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形式逻辑与语言学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际学校心理学学术会议(1980年6月在耶路撒冷举行) 英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小组年会(1980年9月在苏格兰爱丁堡举行) 国际社会心理学第一届学术讨论会(1980年9月在古巴哈瓦那举行) 国际性研究院第六届年会(1980年11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塔克森举行) 人类动机和学习的认知问题国际会议(1980年7月在比利时召开); 行为疗法国际学术会议(1980年7月在耶路撒冷举行); 集体心理治疗第七届国际会议(1980年8月在哥本哈根举行); 受害者心理学第一届国际会议(1980年8月在华盛顿举行); 相似文献
4.
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29~30日在中山大学隆重召开,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内外学者近50名。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逻辑与语言,报告的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逻辑学、语言学以及两者的交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从而使我们对逻辑与语言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一、语言逻辑波兰亚当·密茨凯维支大学计算理论系主任沃依切赫·布茨科夫斯基(Wojciech Busz-kowski)教授做了题为“范畴语法和子结构逻辑”的报告。他首先阐述了兰贝克演算的由来,及其形式化系统和根岑… 相似文献
5.
哲学与应用伦理学──介绍1994年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活动高国希,王德峰1994年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于7月18日至8月5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办。由于本期主题现实性很强,承办单位考虑到我国伦理学应用和道德建设的需要,除招收了英文班学员外,还首次创办了中文班...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科学与逻辑研讨会于1991年12月10日至15日在广东珠海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亦有学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共6O余人,提交论文4O余篇.与会者就科学发现;理论评价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程度上说,认知逻辑似乎有些脱离一般的认识论研究。本文旨在说明介于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桥梁”依然存在。而且,事实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文章通过分析下面的一些实例对此加以论证,即,知识和证据演算的关系,怀疑主义,信息的动态性,学习和证实,多主体或群体问题等等。作者试图通过以上分析来表明下面的观点:知识不应被定义成命题的某种本质特征,我们应当根据知识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来对它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8.
一 问题的提出 自省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般动物的重要性质之一,也是哲学思考得以可能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关于情感的理论被划分为两大阵营:非认知主义情感理论与认知主义情感理论.玛莎·纳斯鲍姆认为,非认知主义的情感理论从未得到已对情感做了大量严肃研究的主要哲学家们的强烈赞同,即便在曾支持这类观点的心理学和人类学中,也已经受到广泛的质疑.她捍卫认知主义的情感理论,并认可意向性是情感的基本特征.她一方面继承了斯多葛派情感观的核心内容,将情感的意向性成分解释为评价性的信念;另一方面对斯多葛派情感观所包含的谬误给予了批判和修正. 相似文献
10.
直觉主义认知逻辑IEL不仅为邱奇–费奇悖论提供了解悖思路,还促进了直觉主义认识论的研究。IEL的构建旨在遵循BHK解释,以“直觉主义知识就是证实的结果”作为核心观点,接纳A→KA和KA→??A。IEL的预期解释借助“证实”概念给出了“直觉主义知识KA的证明”的定义,并以此扩展BHK解释。但直觉主义逻辑依赖于直觉主义数学,这使得BHK解释的核心在于对构造性证明的要求,基于此,IEL的预期解释偏离了BHK解释的初衷,进而IEL未能达到预期构建目标。通过对KA作新解读,能引出直觉主义真和经典真之间不同程度的真,IEL系统的一些重要内定理也将获得新理解。此外,关于IEL系统对应问题的一个猜测被提出来。 相似文献
11.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其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这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伦理研究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 ,起步虽然较晚 ,但学者们对包括行政伦理的界定、行政伦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行政伦理学的框架体系、行政的价值追求、官僚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在某些问题上还提出了原创性见解。一 行政伦理的界定基于对行政的不同理解 ,目前国内学者对行政伦理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观点。有人把行政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而认为行政伦理“就是行政领域中的伦理 ,准确地说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 ,也可以说是政府过程中的伦理”[1 ] 。这种理解不是简单地把行政伦理看作行政人员的职业伦理 ,… 相似文献
13.
由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香港青松观资助的“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月19日至21日在香港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与会学者达30余人。会议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一、道教的教义道教有没有固定的教义这一问题是由荷兰学者施舟人(Kristofer M.Schipper)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道教的思想与西方的宗教做比较,道教是最自由、最自然和最灵活而健康的思想体系。这正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义,所以没有偏见,也没有思想统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role of reading motivation as a potential determinant of losses or gains in reading competence over six weeks of summer vacation (SV). Based on a sample of 223 third-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in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before SV contributed positively to both word and sentence comprehension after SV when controlling for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 before SV. These effects were mediated by reading amount. Ex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ith end-of-summer comprehension scores. Taken together,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rinsic reading motivation facilitates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over SV.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cademic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Analyses revealed that higher levels of competitive trait anxiety and negative life stres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fall-term grade point averages for certain nonminority athletes. The academic variable was weakly related to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s of minority and not related to nonminority football players' performances. These findings call into question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for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uggest that academic counselors may want to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noncognitive variables in their work with student athletes.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10月 15日至 17日 ,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美哲学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分别来自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尔文大学、圣地亚哥大学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三天的发言和讨论中 ,学者们分别从中西文化的碰撞、神学与道德的交融以及世俗与宗教的互渗等不同角度 ,探讨了伦理、宗教与文化的种种问题。会议以万俊人教授的一篇关于中国大学与社科院的哲学研究为主题的英语报告拉开了序幕。报告以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总体回顾为中心 ,实际上建构了一个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7.
近日,由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年宗教工作专家座谈会暨宗教形势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除了举行宗教工作专家座谈会外,还分别举行了国内宗教形势研讨国际宗教形势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对2019年国内和国际宗教形势进行回顾,并对2020年国内和国际宗教形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student hope have established a connection between how people think about the future and their college achievemen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ole of hope in predicting the achievement and re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le controlling for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two other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engagement. Hope, self-efficacy, engagement were all correlated with both the number of semesters enrolled and cumulative grade point averages (GPAs) for the first 4 years of college. Hope was the only factor that had unique effects when examining predictors simultaneously and controlling for academic history. Hope uniquely predicted the number of enrolled semesters, whether students returned for the 2nd semester of college, whether students graduated in 4 years, and students’ GPAs across 4 years of college. Results therefore indicate that hope was the most robust predicto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ollege after controlling for educational history.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a ne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capacity to initiate and sustain movement toward goals in the pursuit of hig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文化思潮,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02年6月22日至23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武汉主办"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克莱蒙特大学、克里斯蒂安神学院、德鲁大学、柯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国内外20多个学术机构及相关部门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现将此次大会的主要论题及观点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Adverse effects of COVID-19 are seen not only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but also on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Sudden changes in social lives, lockdowns, and shifts towards online education have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many people, especially university students.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study, the curr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well-being of students at Turkish universities in relation to social contact,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COVID-19 knowledge. A total of 7363 students from nine universities (86.6% from state universities, 71.04% female, and 73.52% at bachelor’s level) participated in an online survey. Results revealed that females had lower level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According to a mediation model in th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tact and well-being was mediated by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COVID-19 knowledge. Our findings can guide future researchers,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universities, and policymakers to understand and improv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