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张三丰全集》以及相关史书的记载可知,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全真派道士。1314年,67岁的张三丰,因感人生光阴有限,富贵无常,入终南山拜火龙真人为师,学长生之道。张三丰在出家后虽然云游四海,但主要的隐居地却是武当山。相传他在武当山看到猫与蛇打架,于一夜之间悟出了“太极拳”的妙理。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实程度如何,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武当山道教内家拳的创立和流传与张三丰的名字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张三丰之所以在内家拳方面享有盛誉,是因为他勤奋学习和钻研道教传统的内丹理论,并将此等理论应用于武术的习练与创新过…  相似文献   

2.
道教以修炼养生为主,故特别重视内外兼修。如张三丰首创“武当内家拳”就深受世人崇尚。但对其渊源,虽然研究者不乏其人,而众说纷纭,仍无定论。“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众所公认的。但因宋、明两代皆有“张三丰”的史料记载,所以对首创内家拳的时代发生质疑。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翻阅了有关史籍,微有所得,特提出就教于方家。明清之际,有宋张三丰别少林为外家而自创内家拳的史料记载。黄宗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真武)授之拳法,厥明  相似文献   

3.
翻开道教史册 ,数不尽的修炼人 ,道不完的神仙事。他(她 )们奇功异能 ,神奇的人生经历 ,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谈玄说理的题材和修身养性的真谛。当你走进气势辉煌的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大殿 ,就可以看见那面带微笑而怡然自得的张三丰坐姿神像 ,从那庄严神秘中似乎跳动着一种情结 ,一种参悟 ,一种天人合一的虚空法度……明初 ,张三丰开创武当道 ,以真武大帝为祖师 ,在教义上主张三教合一 ,修持上注重内丹炼养 ,教团里则秘传内家拳法 ;上自帝王将相 ,下到庶民百姓 ,莫不欲一睹张三丰的仙姿。明朝历代皇帝或颁诏请赴 ,或派人四海寻觅 ,可少有见其踪…  相似文献   

4.
正元和观为武当山进玄岳门古神道上的第一座道观,距武当山镇约10公里,旧时这里是武当山处罚违反清规戒律道士的地方。元和观的存在及其运行,为研究古代道士惩戒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武当山元和观武当山自古便为道教名山,相传历代多有名士如阴长生、谢允、吕洞宾、陈抟、张三丰等在此修炼,隐居、修道者更是络绎不绝。宋《太平御览》引南朝郭仲产《南雍州记》载:"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1  相似文献   

5.
中武当,位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部的清江北岸,距县城50华里,是一处风景奇绝的道教名山。其地高岩耸峙,主峰“天柱”突起于天柱山顶,不偏不倚,直立万仞,犹如擎天巨柱。因与均州武当山主峰“天柱峰”异地同名,且道场兴盛,故有“中武当”之称。 中武当与武当道一脉相承,以供奉真武祖师为主。宫观建筑随山就势,殿堂大多数是用条石精工砌成,建筑形式吸取了当地土家族建筑风格,与汉族地区不尽相同。有些建筑临险而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听到武当山遇真宫主殿烧毁殆尽的消息时,是在道教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关心道教文化遗产的人打来了无数询问和质询电话,在场的人全都震惊了。武当山是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而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这些与山势自然融合,反映道教“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宫观建筑,以其气势恢宏、规模壮观、建筑精美而征服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官员,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武当山遇真宫,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成的三十三处道教宫观之一,这里原为道教祖师张三丰结茅立庵处。三丰祖师在此制药炼丹,救治穷人,称为会仙馆;或许那闻名于世的…  相似文献   

7.
<正>武当山地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又名太和山,明永乐十年被成祖嘉封为"大岳太和山"。提到武当山,首先就会想到真武大帝、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岁月交替,日转星移,随着人文步履的崛起,武当山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当山道  相似文献   

8.
梁巧英 《宗教学研究》2007,3(1):170-174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养生史上影响甚大的人物。他的丹道思想在道教内丹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三丰还被尊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其通过内炼养生的健身思想极受后世推崇、关注和效仿。“道”与“身”的思想是张三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其修道理论与实践着手,认为他的道与身的思想有以下几点:一、身生于道而归于道;二、道显于身;三、修道以修身为大。  相似文献   

9.
<正>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大量出现的仙鹤图案,是明世宗非常喜爱的道教吉祥图案,也是重修武当山管工官员为皇帝祝寿的标志性图案。受此影响,仙鹤图案在明嘉靖及以后的建筑和器物装饰中应用颇为广泛。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俗称玄岳门,是明世宗敕建并赐额的道教门洞式石雕建筑。玄岳门上装饰有福、禄、寿、禧及八仙等圆雕神像,还有圆雕龙鱼雀替和透雕蟠龙、  相似文献   

10.
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有关他的许多传说流传广泛,脍炙人口。明朝历代皇帝对张三丰极为推崇并多次诰封,但张三丰生性淡泊、不慕世荣,以修道者的清风峻节实践着其隐世求道的主张。他开创的武当道派和内家功夫影响深远,对道教内丹的发展和武术、养生的普及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张三丰的身世,有许多的说法。在《明史》、明郑晓的《今言》、陆深的《玉堂漫笔》、沈德潜的《万历野获编》、《名山藏》和《明史稿》中都有记述。据《明史》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  相似文献   

11.
盛夏 ,我们一行前往道教圣地武当山旅游 ,在老营玉虚宫内 ,发现一奇特现象。南来北往的中外游客不仅仅是到此游览一番 ,而是慕名前来探望、采访那位刚刚年满 110周岁的武当在庙坤道李诚玉 ,并与她合影留念。李诚玉原籍湖北郧县 ,出生于 1892年 ,1919年 (当年 2 7岁 )出家武当山 ,居住在武当山玉虚宫山门内。玉虚宫 ,全称“玄天玉虚宫” ,因北方真武神被封为“玄天上帝”、“玉虚师相”而得名。明永乐年间 ,30万军民工匠大建武当山时 ,这里为大本营 ,又名老营宫。清乾隆十年 (公元 174 5年 ) ,大部宫殿、庙房毁于战火。现存建筑有宫墙、四座…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仙山武当》的精美画册,画册中那些精美的建筑、秀丽的风光、优美的文字,使我禁不住提起笔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道教圣地武当山。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奇峰迭起,山势峻秀,重前广覆,青泉长流。在绵延数百里的峰峦迭嶂中,镶珠嵌玉般地座落着近百处金碧辉煌的道教庙观群落,这就是被誉为宋明王朝皇室家庙的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地处华中,属亚热带自然景观,气候温和,湿润多雨,植被繁茂,林木常青,奇花异草,比比皆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3米,拔地崛起…  相似文献   

13.
正历来被誉为武当胜境巅峰之作的紫霄宫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体现了明代初期的风格,蕴含着中国文化和建筑工艺的深厚内涵,为研究明代初期政治和中国道教历史以及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体见证。一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成故宫后,命工部侍郎郭瑾率领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山"运动拉开了序幕。依道教"玄天上帝"真武修炼的传说,三十万工匠,历经十二年,在武当山建成宫、观、庵、堂达两万七千余间,成为名副其实的道教建筑王国——"大岳太和山"。而这连绵四十华里、九宫八观三十六岩庙七十二  相似文献   

14.
不关乎叫声     
一户人家在建房子。一只乌鸦对一只喜鹊说:"伙计,只要我‘好哇好哇'地嚷上几声,肯定会受到屋主的礼遇;而你那‘拆拆拆'地叫,只怕会遭到屋主的唾弃!""是吗?我敢打赌,你所下的结论未必能如愿!"喜鹊自信地回答道。结果不出喜鹊所料:乌鸦刚叫上几声就  相似文献   

15.
武当山博物馆位于武当山脚下,是一座以展示、收藏、研究道教文物见长的专业博物馆,于2008年4月23日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分设建筑艺术、道教造像、武当武术、宫观道乐、仙山名人、武当民俗文化等8个展厅,现有馆藏文物2000余件,陈展珍品420多件. 走进武当山博物馆,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拙朴的背景,悠扬的道乐,异彩纷呈的珍品文物,让人目不暇接.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质地不同、造型各异的神仙造像.武当山神仙造像以玄天上帝神系为主,涵盖其他道教神仙和历代武当高道,品类丰富,特色鲜明.这些造像的铸造时代从唐、宋、元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和民国年间,质地既有金、银、铜、铁,也有玉、石、砖、木、泥、纸等,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等级之高、体量之大、工艺水平之精,时间跨度之长、文化内涵之丰富,皆为他处所罕见,堪称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宝库,具有独特的宗教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在日本京都的南丹市,有一个以传统茅草屋闻名于世的小村庄——美山町,它素以清新古朴著称,在日本有着"心灵故乡"的美誉。然而,吸引众多游人前去观光的,并不仅仅是它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是这个小村庄每年两次的全村喷水的壮观场景。美山町因为保留了四十余座覆盖着茅葺的传统建筑,承袭了古老的日本风情,因而又被称为"茅葺之里"。在现代社会光怪  相似文献   

17.
民末武当山全真道士王理学既是武当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现代道教史上颇富传奇色彩的高道名流。他阅历丰富,见闻广博,杖履所至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生动地诠释了一名道教徒炽热的家国情怀和虔诚的宗教理想。他敏于思考,勤于撰述,是民国年间罕有的学习型、文化型道士之一。王理学现存书稿多撰成于民末归隐武当山朝阳洞期间,旨在揭示和发明道教的诸般"真相",不仅具有鲜明的道教特征和独特的弘道意义,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为观察和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尤其是民国道教的时代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相似文献   

18.
站桩一道,流传已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描述,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即已出现。另据道藏《金莲正宗记》卷四记载:道教祖师“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为了修炼大道,“偏翘一足,独立者九年,东临大海,未尝昏睡,人呼为‘铁脚先生’,邱真人赞之曰‘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如此炼形九年,而入于大妙”。由此可知,站桩也是道教修持的一种方式。笔者曾遇居士王选杰先生,得以传授大成拳法。大成拳乃近代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继承源远流长的内家拳法特点,以拳悟道,以道证拳,所创“拳道合一”的内家拳法。大成拳的基本功即为站桩,站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长,正在北京白云观四御殿大院内,矫健地表演着道教“太和拳”的套路。下午和风丽日,阳光透过古槐的枝叶,配合着他的每一个动作,不停地洒在那肃穆严正的脸上,使那内敛的眼睛也不断放射着神光。围观者为他精彩的表演,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是被聘请来京担任白云观传戒引请大师、八十七岁高龄的四川鹄鸣山张至益道长。由于工作的方便,笔者有幸多次与他接触、交谈,得知他入道、访师、受戒、勤修的一些情况。公元1919年的一个黄昏,四川成都大邑县城一条胡同的酒铺中,走进一位满发大领五绺胡须,四十岁年纪左右的精干瘦高道士,他在空位上坐下后,年约十七岁左右的小伙计勤快  相似文献   

20.
我是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门下授职的道教正一派散居道士 ,15岁从祖入道 ,奉守道教经典、戒规 ,擅长各种斋醮祭祷、超亡追思科仪 ,历经 6 5年道龄 ,耄耋年迈 ,白首残烛 ,但对太上的虔诚不改 ,于是有几句憋在心里的话不得不讲。道教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新生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迈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 ,古老的道教充满着活力与生机。中国道协张继禹副会长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华振兴 ,道教庆幸》一文中指出 :散居正一派道士是道教衍传的传统形式之一 ,应予认定和管理 ,散居正一派道士的权益都应得到尊重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