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联营 《现代哲学》2017,(2):100-107
晚期阿伦特在现象学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显象世界理论。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中,她强调显象概念对康德的重要意义,认为批判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最根本的贡献就是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中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二分。对康德来说,人类生活的唯一一个现实领域就是显象世界。显象世界是认识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实践发生的场域。而理智世界根本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它只是思想自身构建的世界,运用于感知世界的认识能力及其法则不能运用于理智世界。可以说,阿伦特对康德显象概念的阐释为其政治存在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感性的、现象的、经验的世界,另一个是非感性的、本质的、逻辑的世界。本体论是对逻辑世界的描述,它只存在于逻辑世界之中。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西方哲学形态一直表现为逻辑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两离性。由于西方哲学划分出经验和经验之外两大分离的领域,从而产生了本体论以及本体论所表述的理性与纯粹原理范  相似文献   

3.
近代认识论中的"感性确定性"批判及感性世界问题,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必要理论前提和思想路径。马克思对感性世界进行了存在论分析,区分出感性世界的不同存在层次,即感性直观、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感性世界观。马克思将特定认识论问题转化为社会历史存在论,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拜物教批判、资本统治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结构的世界观,从而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和思想视域层面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4.
康德论想象力的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康德认为想象力具有联想、再生、复现、复制、建构和创造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也就是说对象先已存在 ,先有感性直观 ,通过联想、回忆等把先前的感性直观再现于心灵中。以纯粹时空直观为条件的想象力属于第一种表现 ,而一切以感性直观为条件的想象力属于第二种表现。康德把感性直观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构成感性知识 ,这就是“经验”。想象力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想象 ,康德称之为“幻想” ,那种睡眠中不自觉的想象是“梦幻”。康德把想象力的创造性质看作为 :一是狭义的创造性 (也称之为构想性、产生性、生产性、创制性的 )…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强以华在所谓“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康德实际上已发动了一场革命,其影响直接波及现代西方哲学。只有清楚认识了这场革命的内容和重要作用,才能对康德哲学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  相似文献   

6.
陈波 《逻辑学研究》2008,(3):79-109
这是本文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所做的访谈录,后者是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访谈首先从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开始,然后主要围绕他的四本书《同一和分辨》(1990)、《模糊性》(1994)、《知识及其限度》(2000)和《哲学的哲学》(2007)展开问答与对话。在《模糊性》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初看起米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本体论状况的无知。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丁模糊性的“认知主义”。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两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访谈还涉及对戴维森、克里普克工作的评价,以及对一组形而上学概念,如“to be”、“to exist”、“being(s)”、“existence”、“reality”和“actuality”等等的理解,对年轻一代哲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威廉姆森在近些年打算做的厂作,等等。读者?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 ,且也是一项关于当前世界哲学乃至整个当代人类发展前景及其历史命运的重大课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看来 ,主体其实就是“实体”。近代笛卡尔所谓的主体指的是自我、灵魂或心灵。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的主体 (自我 )仍然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只有到了康德 ,主体才真正变成了一种综合统一感性材料的能力或活动 ,由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转化为意识的先验功能或一切知识可能性的根据。胡塞尔又进一步发展了主体性的思想 ,昭示了主体的意向性结构 ,阐明了作为先验自我的主体的绝对被给予的性质。西方主体性思…  相似文献   

8.
跨世纪哲学研讨会侧记本刊记者由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跨世纪哲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8日至6月2日在湖北宜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当代西方哲学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刘放桐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正值新旧两个世纪交替之际,我们应当对西方哲学的未来发展的总趋势作出预测。当今,全球在政治上已结束了东西两个世界的冷战对峙状态,经济上都在走向市场化,那么,作为人类智慧的哲学又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了的世界呢?他认为,与全球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哲学所面临的是一个共同的世界:交流和对话,也就是东西方哲学以及各个不同哲学流派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他还谈了当代西方哲学今后应注意研究的几个问题:(1)在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面,应当寻求双方共同的东西。近几年国内部分学者已在这方面作了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2)当代酉方哲学目前都对形而上学问题较为重视,国内应当重视研究现代西方哲学重新回归形而上学这一现象。(3)要注意研究哲学和神学的关系。(4)要注意西方哲学的应用化与应  相似文献   

9.
感性、理性和悟性──中西医理论差异的认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理性和悟性──中西医理论差异的认识论探源山东医科大学研究生(250012)王振华一、感性与理性的分离—西医认识活动方式人类的认识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感性方面和理性方面。感性活动的特征是具体、形象、直观、模糊、主观;理性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清晰、客...  相似文献   

10.
朱德生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教研室集体合作的《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古代中世纪哲学部分,赵敦华著)已于1996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53万字的著作资料翔实,视野广阔,持论公允,融学院式理论探讨性与教材的理论规范性于一体,超越了西方哲学史两种通行的写作范式,标志着我国西方哲学通史撰写在学术水准和方法论上的重要突破。作为对相应哲学史料、著述的解读与综合过程,以往的和现行的哲学史家对其处理的对象有两种最基本的应对方式,一种方式以编写者自己的理论视域或某种晚近的知识框架为座标,去“建构”哲学…  相似文献   

11.
文德尔班认为,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是人类理智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关系。(文德尔班,第68页)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从苏格拉底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重普遍而轻特殊的思想倾向。维特根斯坦把这种倾向刻画为“对普遍性的追求”和“对个别事件的轻视态度”。(维特根斯坦,第24-27页)20世纪中叶以来兴起的默会知识论(theoryoftacitknowledge),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牵涉到多方面的概念关系。其理论目标之一,就是要挑战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在普遍和特殊关系问题上的上述理论倾向。默会知识论把亚里士多德的phronesis(实践的智慧)视为默会知识的…  相似文献   

12.
直观概念在笛卡尔的认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观是人类"良知"的最基本的体现,是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直观的明见性和确定性也正是科学知识最全面的标准。笛卡尔的直观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别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仅仅是认识当中的关于事物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理智观照之下的东西,而不是事物本身的真实状况。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是绝对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直观的知识"我思我在"并不是偶然的,并不仅仅具有一种莱布尼兹所称的"感觉的直接性"。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研究着重点说,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折:当古希腊哲学家们孜孜探求世界的本原、始基时,他们是在从事一种本体论的研究;而从笛卡尔开始,经由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它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诸如主体是否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如何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等问题。自弗雷格等人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又发生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甚至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逻辑—语言问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的转向(1inguistic turn)”,这几乎已是众所周知的论断。与此相对应的看法是认为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古代的存在论向近代的认识论、由近代的认识论向现代的语言哲学的两次转向。我以为这一论断似乎并未揭示出更为深刻的一面——决定这两次转向的原因是西方哲学的知识主义倾向的演变。所谓知识主义是指这样一种传统,它把世界、人、精神以及诸如此类的存在者作为知识的对象,以理性论辩的方式进行探究。从思想成果来说它以知识为中心,包含了对知识之基础与发生的思考;从思想方式来说,它以理性为原则,涵盖了对理性的历史考量。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革命从对理性主义传统的改革与颠覆开始,坚持"感性第一性"原则,希望通过"感性"与"感性直观"回归感性的生活世界。但这一革命很少受到学界严肃而认真的对待,"感性第一性"原则及"感性直观"的积极意义为"感性活动"所遮蔽。实际上,马克思的感性革命就是将他的"感性第一性"原则扩充、发展为"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此外,作为感性哲学出发点的"人"也不是抽象的"一般人",而是感性个体,不过费尔巴哈对其历史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阐释,马克思则在感性与历史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两个世界与历史理念--一种历史观念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世界与理性自由的理念构成了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哲学-文化的基本传统和基本精神。这一传统直到马克思哲学产生后才受到了实践批判的深刻挑战。本文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了概括性考察,认为在两个世界的张力结构与理性自由的基本理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本文不同意把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这样一种精神传统仅仅批判为唯心主义的简单化做法,认为有必要深入考察这种传统在西方哲学-文化史上的基本意义。在本文看来,两个世界与理性自由的理念在历史的前进发展中不断发生着内容的更新与转换,但只有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批判中才得到了彻底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B160-161注释中提出了形式的直观,即一种知性运作过的直观以区别于直观的形式,却又把这种形式的直观的统一性归属于感性而非知性概念。学界对这一充满着疑难与矛盾的注释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至今仍众说不一。本文以B.龙格奈丝和M.费尚的诠释为代表进行分析,指明直观的形式的本质是一种在连续性的意义上的实无限,而形式的直观作为量化的直观只有在连续性的直观中才具有现实性,由此阐明形式的直观和直观的形式的意指与关联并解释B160-161注释中看似矛盾的表述。  相似文献   

19.
禅画,即佛教禅宗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在二维的物质平面中的直观或感性显现。画禅即通过两维平面的线、色、形及明暗等来直观或感性显现禅宗对世界的掌握、认识和理解。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当前禅画和画禅的悄然兴起,正是人们在浮躁喧嚣之余开始重新反省传统和对虚静、空宁境界的渴求。  相似文献   

20.
“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 2004年第 3期刊登了笔者《“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与哲学范式的变革》一文。该文的基本观点是, 马克思的那句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本体论含义是在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中得以显现的, 亦即马克思通过对“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批判, 明确强调: “感性世界”并非是独立于人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 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深刻基础的属人的现实世界或“生活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