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廪"并非人名,而是地名"雍林"的音近通假。《左传》《管子》等文献的"雍廪杀无知",其实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雍林人袭杀无知"的简略表述。"雍廪杀无知"于《国语》等文献中又作"渠丘实杀无知","雍廪"与"渠丘"是大地名与小地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于《春秋》中又作"齐人杀无知",称国名是由《春秋》地名书写义例所致。  相似文献   

2.
和与同     
正《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个译文很好,引人深思。"和"不是"同"。"同",杨先生译为"随声附和",真好。"同"不是真心认同,觉得你讲  相似文献   

3.
《管子·宙合》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古代文献,文中多用战国习语,颇不易解。如"成轴",当指道枢,见于《庄子·齐物论》,又称为"要",马王堆帛书《易传》有《要》篇。又如"一薄",当读为"一夫",古无轻唇音,故薄读为夫,"一夫"见于《孟子》,指独夫民贼。《管子》旧有尹知章注,理解上亦多歧异,例如《管子·宙合》云:"故君出令,正其国而无齐其欲,一其爱而无独与是。"尹注:"正臣,其爱宜一。"黎翔凤《校注》引戴望说,改"正"为"王",不确。"正臣"之论,见于《管子·形势解》。  相似文献   

4.
"思无邪",从汉代至今一般误读为"思想纯正"。其实,"思无邪"在《诗经·鲁颂·駉》一诗中,"思"作句中语辞,连接"无邪"作补语,即"以车袪袪思无邪","无邪"指不偏斜,补充说明马的步子正,不偏离所驾车辆的行进方向。"思无邪,思马斯徂",写马匹"其致一也"。孔子以"思无邪"评价成百上千诗之旨归,引《诗》断章,但未失原义,以马匹的"其致一也"写"诗三百"的"其致一也",所致者王道也。  相似文献   

5.
竹书《周易》"■"字曾见于包山简,又作"■",何琳仪隶作"■"。学者或否定其说,释为"灭"。由竹书"■",帛本作戾,今本作冽,可知何琳仪隶■作"■"是正确的。"■"应是《说文》"瀱"字之异。竹书《周易》"畜",今本作"菑",二者音义皆近。竹书《周易》"■",帛《易》作"(扌短)",阜《易》作"端",今本作"朵",京《易》作"椯",论者或谓"■"为误字,其实"■"与"朵"音近,涵义与"朵"亦有联系,不宜认为有误。"(扌短)"、"端"、"椯"与"朵"的音义联系亦可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6.
《尚书·盘庚》"凡尔众"之"凡"当为"同"字之讹。甲骨文"凡""同"字形相似,隶释时常致讹误。"同尔众,其惟致告"即"召集你们的族众并加以告诫"之意。《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旧释"商先世有典册图籍,记载着殷革夏命",添加了谓语"记载",属增字解经。"册""典"当为动词,指册命职事,"有"是语助,非"有无"之"有"。该段所述为周人简选商遗民任职之事,与图籍无甚关系。《洛诰》"王在新邑"一段可与卜辞相较,其中"祭"是专门祭名,非泛称;"岁"即"刿",是"祭"的具体内容;"祝""册"是两种求告神灵的方式;"惟告周公"指为周公求取福佑;"其后"为时间副词,单独成句。该段谓周王在新邑举行"烝""祭"等祭祀,并在"祭"中为文王、武王各刿割一头牛牲。王命作册逸进行"祝""册",向先王"告",为周公求取福佑。之后,周王傧导神尸入位,举行"杀""禋"之祭,神尸都到位了,周王进入宗庙大室举行祼祭。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8.
"王肃后序"是个伪标题,内容既非"后序",更非王肃所作。孔子第十三代后裔(或称十二世孙)孔安国作《孔氏家语叙录》,十五代孔衍作《上汉成帝书》,清人范家相却说这两篇全是"王肃之伪作",目之为"王肃后序"。范氏挑剔十余处,竭力"证伪"。其实,孔安国、孔衍的文章都有所本,相关史实在《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皆有记录。范氏利用《孔子世家》尾段载录世系之阙讹,对孔安国叙录、孔衍奏言展开批判,弃本逐末,以假乱真,不能成立。本文题曰"辨误",意在辨范氏《证伪》之误,证《王肃后序》标题之伪。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筮法》的问世,使我们在探索"卦气"思想来龙去脉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首先,清华简《筮法·至》的"四正之卦见,乃至"及相关卦象,与卦气思想中"四正卦"之说相契合。其次,从挂扐数"五、九、四、八"及"太乙九宫占盘"来看,《筮法·得》所谓春夏秋冬"见八"、"见五"、"见九"、"见四"与《淮南子》等所记各月对应数字"八、七、五、九、六",皆言"卦气"并用于占。再次,《筮法·卦位图、人身图》中"雷树收藏"对应"震劳兑罗",与《易纬·稽览图》中《震》《离》《兑》《坎》表征"生长收藏"相类;《筮法·四季吉凶》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按"八卦卦气图"顺时、逆时方向发生由吉(大吉、小吉)转凶(小凶、大凶)的变化过程,又与《春秋繁露》所载阴阳二气消长盈虚同途,再次证实简文中"卦气"思想的印记。清华简《筮法》多节内容,汉代皆有所承,且与今本《周易》"卦气说"存在诸多相融、相通之处,"卦气说"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0.
《周易·剥卦》爻辞中的"剥床"同《楚辞·天问》中的"击床",讲述的是商人先祖王亥被杀的场景,爻辞中的"足"、"辨"、"肤"俱指王亥身体的部位,"蔑"为"斫断足胫"之义。《剥》卦爻辞对这一事件的记录运用和遵循了爻位与爻辞内容相关联的易学体例,同时也体现了上古史实作为《周易》卦爻辞来源之一的特征,对探究卦爻辞本义具有启发意义,同时也可以补充顾颉刚先生的《周易》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汉书·扬雄传》中"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说法导引了后人"以《易》求《玄》"的研究思路,以此得出扬雄仿照《易》经、传一一而作《太玄》经、传的偏失结论。分析扬雄作《太玄》时《易》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扬雄的解《易》理路是"《玄传》-《玄经》-《易经》",《太玄》是经、传分立的。扬雄采用"经自经、传自传"的方式释《易》,在于倡导"简而要"地追寻经典本义,对东汉古文经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箴言     
《中国宗教》2012,(2):46+50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生尝论坐忘之道。天隐子司马承祯据之而赋《坐忘论》,其言玄理甚精要。坐忘之说遂广为人知。今有良友刘奕君名书斋曰"坐忘堂",以感悟坐忘之深意。是作《坐忘铭》,以记之。  相似文献   

13.
马王堆帛书《周易·习赣》六四爻原释为"■"或"■"的字当释为"詄",与传本《周易》作"贰"者乃音近通假;六四爻断句当为"尊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今本的"簋贰用缶"当从帛书本作"巧(考)詄(抶)用缶",谓用缶敲击之以节歌。秦汉间儒生传《易》多误读字句,致使文意不可通讲,帛书抄写亦多错别字,需根据出土文献详细考究其用字源流,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4.
《周易》比卦初六爻辞"有孚盈缶"之"缶"当读为"饱","盈缶"即"盈饱"。履卦初九爻辞"素履"之"素"帛书《易经》本作"错",当读为"踖"。"踖履",就是敬慎地行走。离卦初九爻辞"履错然"之"错"帛书《易经》本作"昔",阜阳汉简《周易》作"■",本字亦当作"踖",义为敬慎。泰卦六四爻辞"不戒,以孚"之"戒"字通"革",当训为改、除去。"不戒,以孚"即"不革,以孚",也就是"不改,以孚"。  相似文献   

15.
《论语·卫灵公》有"君子固穷"之说,其中"固穷"一词历来不得确解;《先进》篇又有"回也其庶乎屡空"一句,其中"屡空"一词亦为训释疑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屡"作"居","屡空"为"居空",这条异文资料提供了重要线索。"固"与"居"同为从"古"得声之字,古音当接近,"穷"与"空"古音亦近。"固穷"与"居空"应为一个词,该词为"居穷",在"君子固穷"中,"居"假借为"固",在"回也其庶乎屡空"中,"居"因形近讹为"屡","穷"因音近假借为"空"。"居穷"义为"安穷",言君子于穷困之境,仍能保持君子之人格品性。  相似文献   

16.
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革,攺日(?)孚,元羕貞,利貞,呣亡。 (帛)[勒,巳日乃]復,元亨,利貞,(?)亡。 (今)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本卦今本与竹书作"革",帛本作"勒",古从"革"之字亦可与"革"通假。如《诗·小雅 ·斯干》:"如鸟斯革。"《释文》:"革,《韓诗》作(革羽)。"是其证。另,《玉篇》言部释"諽"曰:"一 日更也,或作惮。"《玉篇》解"諽"为"更也",显然以义通"革"。 今本"巳日"之"巳",帛本缺,竹书作"攺"。作"巳"与"攺",其义一也。案《说文》释 "攺":"攺讀若巳。"是其证。  相似文献   

17.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周制     
孔子推崇周制,周制的两大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而亲亲无疑居于基础地位,故《礼记·大传》说"是故,人道亲亲也".《礼记·大传》和《礼记·丧服小记》也将"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四者称为"人道",而人道乃是孔子所看重的周制的基本精神.作为周代文明灵魂的"德",虽然以天命的形式出现,其内涵其实是人道精神;周礼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彭圣佣 《天风》1994,(9):36-37
《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是久经锻炼、身经百战的老使徒保罗写给他同作基督精兵的年轻同工提摩太与提多的书信,被教会称作《教牧书信》。内容主要是教导年轻教牧同工:1。  相似文献   

20.
正《庄子·内篇》包含着丰富的修真思想,包括把握修真环境,包括要"无己"等等。《庄子·内篇》修真方法的核心是"葆光"和闻"天籁",庄子对这一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披露,并对应用这一修真方法达成的境界进行了说明。《庄子·内篇》的修真方法对于修道而言意义重大,下面就尝试勾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