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会受到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5·12汶川大地震以其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特征成为影响价值观的可能因素之一。该研究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以“价值观类型量表”为工具,关注地震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并对比北京、四川两地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异同。结果发现:1)灾后北京和四川两地大学生的价值观整体排住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型、实用型、信仰型、科学型、政治型、审美型。2)社会型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且四川大学生更为重视。3)北京和四川大学生在震后的价值观系统均包含四个层次,其中在北京大学生的价值系统中,社会型是第一层次,实用型是第二层次,信仰型是第三层次,审美型、政治型和科学型合并为第四层次;而在四川大学生的价值系统中,社会型是第一层次,实用型和信仰型合并为第二层次,科学型是第三层次,政治型和审美型合并为第四层次。  相似文献   

2.
社会价值观对于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而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价值观的走向产生影响。研究采用价值观类型量表,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含144名湖北省大学生,探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价值观的分布特征,对比湖北省和其他地区,以及与SARS时期的异同,并预测其在疫情后期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大学生的总体样本中,实用型、社会型和科学型价值观依次占据重要地位;(2)湖北省大学生中社会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地区大学生中实用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样本的整体分布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3)两次疫情中,社会型和实用型价值观均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型价值观的地位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该研究比较了北京和香港两地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结果发现:两地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1)京港两地大学生价值观的排序不同;2)北京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型.香港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信仰型;3)价值观的发展具有社会依从性,在一些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4.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问卷法分别在SARS初期、后期和平息后对北京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三次调查.研究了SARS突发病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结果表明:SARS突发病害引起了某些价值现成分的突变,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由实用型转变为社会型和健康型,健康型价值现成为人们价值体系中新的重要的成分;SARS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呈现了稳定性与波动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信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北京、天津基督徒大学生信仰的实际调查,以及对宗教部门、神学院和教堂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并进行数据统计,试图揭示基督徒大学生价值观的转变、信仰动机和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呼吁社会正视基督徒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6.
二、美国政治中的宗教因素董小川教授把宗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归结为五点:第一,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宗教是美国人个人的心灵慰藉;第二,从社会政治出发,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第三,从群体心理意识出发,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第四,从宗教的社会价值出发,宗教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添加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学生价值观倾向的初步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应用价值观研究量表中文修订本施测690名北京大学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中价值倾向相对强弱的顺序是:政治、审美、理论、经济、社会、宗教,并表现出性别差异。因素分析发现,存在四种价值倾向组合型式。除宗教外,其余五种价值倾向测量均有足够的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8.
刘芬芳 《美与时代》2014,(10):77-78
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审美的人”,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崇高的思想品德,树立高尚的道德水平,促进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全面发展。艺术审美观可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审美的品位、愿望和观念与其思想境界、道德观念和政治追求的紧密联系,高校德育同高雅音乐实现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新时期,要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主体作用,实现高雅音乐的审美与高校德育的契合互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所作的价值批判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异化劳动、资本逻辑、商品拜物教等的批判。不过它限于特定的经济范畴,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对东方社会所作的价值的批判。东方社会的基础是农村公社,束缚人的自由的因素是小生产的狭隘性与专制王权等。第三层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扩张,东方社会出现的"冲击-反应"机制,以及东西方互动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第四个层次是用"哲学的历史"冷观,把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理解为人类历史向自由理想飞跃和突变过程中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0.
对169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影响六个方面的家庭因素上,依其作用的大小依次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并列第二的是"父子之间关系"和"父母的生活方式";第三位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而"家庭地位"和"父母文化"并列第四。同时发现,其中"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生活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男大学生的影响,而"父子关系"、"家庭地位"、"父母文化"对男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文化"对文科类大学生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理科类大学生的影响,而"父子关系"对理科类大学生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文科类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藏族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411名藏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结构,价值观类型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接纳,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倾向;文、理科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藏族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男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情感素质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情感素质问卷》(内含6个分问卷),并对全国3类地区14座城市100所大学的11982名大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情感素质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适合研究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原创性的有效测评工具;大学生情感素质具有2层面6大类33种情感的结构,呈现丰富情感,且总体发展水平尚好,其中道德、生活情感发展水平较高,人际、审美、理智情感和情绪智力等相对较低;男女大学生之间和本专科大学生之间存在情感素质的结构性差异;有获奖经历、学业自评高及无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情感素质水平较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舆论的关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我高要求、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试图考察北京大学生的整体自尊、多元自尊的特点,探讨整体自尊的结构,考察它与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关系。研究采用华人多元自尊量表、华人整体自尊量表,在北京地区18所高校中,随机选取30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显示:1)多元自尊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2)在北京大学生的多元自尊中,个人独立与能力自尊、人际关系与人缘自尊以及家世背景与经济自尊是自尊结构中的主要维度,能够有效预测整体自尊;3)整体自尊与焦虑、抑郁、以及消极情绪的强度与频率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比较有一种强势话语误导,即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忽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相反,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而不是像西方一样诉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值得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一些优秀的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在人的内涵、人的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等的理解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自编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1247名小学生作心理素质团体测试。利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学业成绩高分组心理素质优于学业成绩中等组和低分组,学业成绩中等组优于学业成绩低分组。(2)分年级看,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组的小学生在心理素质因素上的差异有不同。(3)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  相似文献   

16.
主要探讨大学生恋爱状态(恋爱中或单身)、个体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与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恋爱状态问卷、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拒绝敏感度量表、基于外表的社会比较以及吸引力自评等测量工具,以班级为单位向随机选取的北京、四川以及安徽等地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有效被试549人。结果发现:(1)大学生恋爱状态、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和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相关显著;(2)大学生恋爱状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外表拒绝敏感性;(3)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与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47),恋爱状态通过提升个体主观评估的外表吸引力,从而降低外表拒绝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ypothesis that congruence in value perspectives distinguishes science-able students who persist in science from those who do not (nonpersisters). A science values measure was administered to 173 undergraduates with high levels of commitment and ability in the sciences. On each of six hypothetical dilemmas from everyday science, respondents 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ree justice and three care considerations for self and for science, using a Likert-type 7-point scale. A significant three way interaction involving sex, persistence, and point of view (self/sience) emerged, with persisters generally demonstrating congruence between self and science on the value perspectives; female persisters, however, were more likely to combine justice and care perspectives than were males. Nonpersisters' self/science ratings of justice and care were sharply dissimilar, with females demonstrating the most incongruence. In all groups, justice was the prominent perspective attributed to science.  相似文献   

18.
Counseling is the practical art of making rational decisions about values; thus it is part science and part philosophy. As a professional activity it falls midway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nd partak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ounseling readily recognizes its dependence on professional science for empirical knowledge about fact and theory but tends to ignore the analytic contributions of professional philosophy fo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value and value theory. Counseling will be a better art when counselors are as concerned with what philosophy says about values as they are with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reports on a three-semester model project design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enriched content related to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on students enrolled in an undergraduate ecology course. The two constructs of interest were (a)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women in science and society and (b) students' assessment of the classroom climate for women. The data included 398 matched pretest and posttest survey responses from a control group, a minimal enrichment group, and an increased enrichment group.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small course revisions did not influenc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women in science and society, such revisions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assessments of the classroom cli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