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文笔的温婉与简练,温柔敦厚、含蓄而有余韵,诗人能用简洁的语言把内心的丰富情感加以表达。其中的意象又是古典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2.
露与藏     
孔子讲中庸,老子尚无为。千百年下来,中国人崇尚的是隐忍与含蓄,忌讳的是直露和张狂。有学者还研究说,中国人的性格是植物性的,以守、忍、藏为特征;西方人的性格是动物性的,以攻、狂、露为标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涵盖极广的艺术概念,它的内涵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彩.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真实性、含蓄性、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把握这些特点,对我们在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把握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加深对民族声乐作品的理解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长期的男权意识对女性所施加的影响,以及男女在心理和生理层面存在的差异,中国女性油画艺术在语言表述方式上呈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女性艺术家大多选择了象征与隐喻的绘画语言表述方式,语言形式显得较为隐晦,其作品呈现出比较含蓄并略显压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王宏伟先生的油画作品《花好月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和谐温馨的名字脱颖而出,从而获得提名奖。其画面考究的构图、含蓄的用色、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立意充分表现出中国油画所特有的“东方美”,是中西审美契合的精品,为此次画展增添一笔别样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文艺创作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哲学的辩证法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我们称之为艺术辨证法.中国20世纪重要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成功地运用艺术辩证法的观点对古典美学范畴进行分析,如有与无、阴与阳、常与变、实与虚、简与繁、单纯与丰富、含蓄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建筑和中国古代服饰像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用它们特有的语言把中国五千年悠悠灿烂的文明向我们娓娓道来。纵观两者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如流光溢彩的古建筑屋顶和形制严格的古代冠冕,都代表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中轴线上对称分布的建筑格局和二维平面设计的古汉服,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曲径通幽的中国园林和宽衣大袖的汉服,不经意间流露出中国虚虚实实的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众多油画家都善于运用灰色调对作品进行情感的表达,在油画中色调的概念与组成不单单只运用到黑、白、灰,而是有着色彩倾向的灰。因此,油画家对色彩的运用变得更为丰富,使其作品情感流露得含蓄且内敛,对于灰色调子的运用使其最终画面具有着和谐、含蓄的意境美感。其浓郁的中式灰色彩的绘画作品在理论层面的分析上也具有着中国哲思之美感。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历史、美学方面分析灰色调的意境表现与技法运用,探寻当代语境下灰色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画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面貌,向西方学习。色彩并非是中国画的短处,只是与西洋画对比显得更为含蓄更为婉转,因为墨色本身就是中国画色彩中的一种颜色。在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说,随着物象种类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色彩,便是中国画用色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三十年代,金岳霖先生以欧洲传统演绎逻辑是唯一和普遍的逻辑学观念,对中国逻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逻辑”的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否认逻辑与文化的联系,坚持逻辑的唯一性和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唯一性与普遍性,这些是提出“中国逻辑”名称困难的依据。上述观点将会面对由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学学科性质以及逻辑史所展示的事实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质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依附于人类的文化,即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当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状态时,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精神世界不仅有共性,也有由民族地域不同而显现的个性。在中国,先秦文化不同于古希腊文化,它的核心是伦理政治与社会人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伦理尺度与治国纲纪的构想、建立和实践,它的基本思维取向是现实的需要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以“类同”为依据进行“以类取,以类予”推演的“推类”,成为先秦时期逻辑思维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同时也成为先秦逻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逻辑学是有别于欧洲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中国逻辑离不开对欧洲传统逻辑的借鉴,在这种借鉴研究中,应用比较法的关键有三:第一,被比较的诸对象都把与之相比较的对象视为平等的他者,而不是对立者或规范者;第二,在见其同异中,比较以见其相异乃更为重要。第三,对研究对象的异点给出制约因素的分析,就中国逻辑研究而言,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12.
由唐入宋,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唐代设计绚丽多彩、神采外放,代表了建功立业、开张扬厉的时代精神;宋代设计清新淡雅,意韵含蓄,与淡泊收敛、质朴深微的时代心境相契合。时代心境是促进唐宋设计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霍桑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批评始于20世纪早期,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本文拟梳理霍桑研究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霍桑研究的特征、方法、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互动关系,评述我国学者在霍桑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领域存在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1)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可有多途,其中之一是构建儒家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儒家哲学、儒家伦理学、儒家教育学、儒家政治学、儒家经济学、儒家法理学、儒家社会学、儒家民族学、儒家心理学、儒家国际关系学等等。此为儒学当代发展之内在需要,亦为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之内在需要,而儒学恰有此能力。若能成其功,则对人类探索更为普遍、更具解释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体系有重要助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含蓄性及和谐性特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进行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分析法等,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入手,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然后进一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为环境艺术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帮助,这既符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需求,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彰显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雄浑》是《二十四诗品》的开篇第一章,一般认为它是对我国古代诗歌壮美风格的典范性描述。但也有学者提出"雄浑"具有一种含蓄的美。我们认为,这两种看似相悖的解释都是对雄浑风格的正确阐释。"雄浑"除了体现出至刚至大的力量感外,实际上还蕴含有一种通过"返虚入浑"所形成的含蓄的美感。这种刚健之风与含蓄之美实质上都是雄浑风格的应有之义,其所形成的内在张力结构才真正使得雄浑风格得以饱满。  相似文献   

17.
何丽莎 《美与时代》2014,(12):98-98
无论是在书法练习中还是在书法创作中,笔法和墨法都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现对笔法和墨法分别介绍分析,重点探讨中国书法中笔法与墨法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书法实践提出了笔法与墨法联系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徐素华先生文章把我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形态”,“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这不符合我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发扬中国优秀哲学文化、升华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形态。它既是一个创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所见国内外发表的论述有关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状况的文章有10多篇①。这些文章对笔者写作本文多有启发,如比利时钟鸣旦教授撰写的《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旨在以近年来重要的范式变换为出发点,分梳剖析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领域内新近出现的一些趋势;香港建道神学院邢福增博士撰写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为例》一文,从较宏观的角度回顾并评检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方面的研究范式转换和趋向,提出了建立“中国基督教史学统”的观点。不过,这些文章虽然也涉及如何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问题,但并非从多角度专门论述编撰规范问题。本文在参考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虑,提出从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体裁与体例、内容与分期、文献资料、语言及翻译问题、编写队伍等7个方面思考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规范问题的建议,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形式动画片这一信息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向受众传递淡泊、宁静、高雅、健康、智慧、和谐等良好的人文信息.但在信息传递的制作、受众接纳等环节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与中国画形式动画片的创作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画形式的动画片需要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拓宽主题范围,在含蓄、幽默与娱乐之中传递优秀的本民族人文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