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学研究方法是传承和创新易学思想理论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易学研究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文结合易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以探讨问题的方式,深入思考和总结与易学研究方法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试图构筑一个探讨易学研究方法论的崭新平台,为研究易学提供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的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的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李尚信 《孔子研究》2011,(1):127-128
众所周知,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极为珍贵的易学文献.在六篇<易传>--<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中,<要>篇较为短小,但价值却十分重大.<要>篇记载的孔子与弟子谈论<周易>的资料,是目前所见最详细、最全面的孔子论<易>文献,极大地弥补了传世文献的...  相似文献   

4.
5.
宋锡同 《现代哲学》2011,(4):115-121
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大陆易学研究的历程,总结了易学研究在不同阶段因应不同的时代问题与新材料而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这种成果背后的历史动因,同时对其不足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易学研究进行了展望。进入新世纪,易学研究开始切入时代主题,在研究方向上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新气象。如何弥补易学研究的不足,正是学术界在新世纪对易学研究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晚明时期,桐城易学异军突起,形成了以方氏学派为代表的易学研究队伍.其开创人物为方学渐,他继承了宋易义理学传统,重在阐述人伦性命之学;其子方大镇一脉相承,但开始吸收象数易学理论;王宣、方鲲等人则潜心研究象数易学,推演河洛;方孔炤改变了其家学以义理为主的传统,走上了象数易学的道路,主张河洛即象数,易是一大物理,初步创立了用象数会通一切学问的理论.到方以智时集前人及家学之大成,主张虚空皆象数,倚数究理,以象数端几格通一切学问,建立了一个宏大的以《易》为主的哲学体系,创造了桐城易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所有文化元典中,《周易》当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这是因为,《周易》影响所及,使中国所有传统文化流派,如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都与其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周易》向有“群经之道”的称号,存世之著述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近乎“天书”的神秘性和高度抽象特点,使几千年来历代治易者虽皓首穷经却迄今无法从根本上揭开它包含全部谜底。这一方面说明,易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说明,易学研究领域尚有着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由秦入汉的学术转折中,陆贾<新语>是不容忽视的.<新语>折射了不少经学信息,其中包括易学.由其用<系辞>文字的特点即可见<系辞>在汉以前流传颇广;陆贾以"仁义"说<易>,显示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其易学重义理,首开汉初学者以义理说<易>的风气,在孔门易学中居承前启后地位.  相似文献   

9.
此文论述了焦循诠释<周易>的主张及方法.焦循主张,诠释以前,诠释者要泛观博览,汇通析辨百家之学,形成"己之性灵",即先有自己的思想、义理.其诠释方法是必须从分析<周易>语言文字入手,运用"六书"中"假借"去诠释<周易>经、传文,并根据上下文因声求义;以"实测"之法,即全面核对<周易>经、传文、句,诠释<周易>爻象变化规则;以"参伍错综"之法,从整体上对<周易>进行诠释;"依经文而用己之意",采取"或直断,或婉述"等多种诠释方法,对<周易>作出自己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0.
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也是四大学派之一--关学的开创者.他的成就得到理学家们的肯定,如程颢、程颐将他与孟子、韩愈相比;朱熹于<伊洛渊源录>中,将其与周敦颐、邵雍、二程并列;<近思录>也选录许多张载言论,以为门生弟子进学之助.而后代统治阶层的重视,也可看出他的影响宋理宗封他为郿伯,从祀孔庙.元代赵复立周敦颐祠,以张载与程、朱配食.<宋史道学传>为他立传,颂扬他的德业.他的著作在明、清二代是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并于清初编入御纂<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中,可见张载在理学发展上的贡献与地位.  相似文献   

11.
12.
唐初著名经学家、易学家孔颖达奉诏撰定的《周易正义》,是对自《易传》成书以来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千百年来易学演变所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与发展,是对汉魏以来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承继、超越与创新,是汉魏易学发展的一部理论结晶之作.这部在易学及易学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易学名著的得以问世,乃根源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及政治背景.本文将对其学术及政治视野下的创作历史动因,加以审视与考察.总括言之,可析为三个方面:一,学术与政治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产物;二、立足王注、倡导义理的时代必然选择;三,博取众家、熔于一炉的学术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3.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唐初著名易学家、经学家孔颖达在易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彰显为在易学及哲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易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一新型的体大思精的易学理论体系之得以构筑,乃根植于孔颖达在唐初学术及政治视野下,对汉魏传统易学殚精竭虑之检视、透析与省察基础上的绍承、超越与开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截取“西方易学”的三种重要研究路径,对其发展历史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做简要慨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他们在《周易》文本性质、作者、经传关系及历史诠释上的差异,从而表明,“西方易学”作为西方学术和思想的组成部分,在中西交流的背景之中,是如何根植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中的.而他们对《周易》的探讨又超越西方文化本身,进入到人类生存基本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正>刘玉建著,齐鲁书社2012年1月出版。全书共22.8万字,298页。为刘玉建先生主编的汉代易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汉代易学的理论先导———《易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该篇分为四个部分,集中探讨了作为《易传》思想体系核心  相似文献   

18.
灵棋课法的由来及其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灵棋占法当作"易占"的一个支派加以研究.作者以<道藏>本及<四库全书>本中的<灵棋经>为基本文献,考察"灵棋课法"的由来与归属.作者认为,从道书记载情形看,灵棋课法早先应该属于道教使用的一种卜筮技艺.在分析了灵棋课法与易学的关系之后,作者从神明崇拜的角度进一步考察灵棋课法的道教色彩,阐述了该法所蕴含的思想旨趣,发掘其象征底蕴.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周易研究》2006,(5):55-59
南朝郑、王易学并立,北朝象数易学占主导,但后期也呈现儒玄并融的趋势.《易传《》和汉代易学创造出来的象数成果得到南北朝易学家的继承,南朝易学家对象数易学中的形式主义学风给予了批判,并呈现出本体论思维与易学象数相结合的思想萌芽.象数易学受到佛教缘起性空理论的批判,但南北朝佛教仍利用易学象数来说明现象世界.在南北朝道教养生理论中,象数易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南北朝的宗教风气下,象数易学占验派沦为方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对传统易学和上世纪易学研究的分析,对21世纪的易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描述,重点讨论了四方面问题易学价值的新认定;理论思维的新探讨;天人关系的新开展;形上之道的新诠释.笔者认为重新认肯传统易学的文化资源价值,是上世纪易学研究获得的共识,在21世纪,此一共识仍将被普遍认同.而站在发展传统易学,回应时代需要,建立现代易学新体系的立场看,探讨易学阴阳相成互补的思维形式,发展易学天地人整体和谐的天人观,诠释易学蕴含生生之德的形上之道,将更有可能在本世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