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佛教"因缘"与道教"自然"是两者义理辩论的中心。甄鸾、道安、真观、智颉、吉藏等佛教思想家从自然命论与实践方法等方面,对道教"自然"说进行了批判。同时,由于佛道二教对"自然"的理解不同,所以两者存在着"不相极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9)
常听人说,“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以为这就是佛教的主张。稍懂佛教或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那么,四大又为何“皆空”?空的是什么? 一般较少接触佛教的人都认为“空”很难理解,认为既然有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也都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空”呢?如果一切都归之于空,那  相似文献   

3.
对于与佛教相关的"预测"现象及其义理基础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欠缺的一个内容,但又是至今仍常有见闻的现象,所以,是值得直面的一个问题。本文尝试通过梳理佛教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对佛教相关"预测"的典型认识、反对的理由及戒律、支持的说法及原由等作了具体说明;并通过对佛教一些有关的基础义理的分析,尝试阐释了佛教在相关预测问题上的理论及实践的矛盾及其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4.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5.
佛教进入中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几代学者对此进行探寻,使这一"大事因缘"逐渐被破解,中国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明晰。陈允吉教授采用实证和思辨高度统一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论域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其论著学殖深厚,思理深刻,卓有创见,对破解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大事因缘",厥功甚巨。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2,(10)
下面的喻道故事,不知弟兄姊妹们看了有何感想?一个人走过海边,看见另一个人想跳海自杀。他走上前去劝说:"先生,不要跳下去!"他说:"生命是美好的嘛!你是无神论者还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那人答:"我有宗教信仰。""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基督教。""罗马天主教还是新教?"  相似文献   

7.
1.鹦鹉是古今中外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飞禽,其或五彩绚烂,或洁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才能,都使人对之喜爱有加。而鹦鹉的受欢迎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因缘,佛教与佛经的流传赋予了鹦鹉更多的神奇与灵性。 佛教在说法的时候,经常通过生动的譬喻和故事,来深入浅出、形象化地阐明深奥、抽象的道理。我们现在有很多故事其实就是来源于佛教,如盲人摸象、庸医治驼背等。这些譬喻与故事在阐扬佛教义理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8.
"空有之争"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为了呈现佛教缘起论的根本义,也是为了揭示佛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或世界的终极意义与本质,从而为佛教的解脱信仰提供理论基础。空有之争在近现代佛学研究中备受关注,成为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空有之争有其历史渊源,在印度佛教时期,它主要作为对佛教根本义的彰显与深化,具有强烈的宗教和宗派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传统文化圆融思维的影响,通过调和空有之争,既拓展了传统佛教的缘起论,也在中国文化中挺立了佛教自身的特质,开出了与儒、道并列的哲学新路向,使空有之争具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到近现代,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背景下,对佛教空有之争研究的三种思路以及由此产生的学术论争,都具有通过探究佛教根本义以凸显佛教特有价值以参与社会文化转型的意义,并为近现代佛教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哲学理论、学术基础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佛教认为整个宇宙人生都是因缘结合的缘起现象,宇宙人生和缘起现象的真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就要从缘起的现象上作出判断。因此,佛教十分重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进而形成了缘起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自然”与“因缘”的辩论是思想理论层面争论的焦点。六朝道教用“自然”否定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同时又积极地吸收佛教的“因缘说”,但是仍不能克服“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隋唐道教通过吸收佛教的空观学说,整合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确立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这一说法后来成为道教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不二法门"在佛教理论及实践中是深达般若、了悟无生的了义义理。在学术研究上,"不二法门"是佛教哲学了义义理的核心,也是种破除对二元思维之执着的思辩方法,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上的线性二元逻辑思辩,而是一种"圆顿思辩"。"不二法门"破除了对二元见解的执着,但又不落入任何文字言语和思维的窠臼里,而能够依  相似文献   

12.
淳法 《佛教文化》2007,(5):91-91
佛教的“空”,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概念:许多人把“空”看作是空无所有、虚无消极、或视为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佛教的“空”有三种内涵:  相似文献   

13.
传印 《法音》2013,(2):6-8
(2013年1月16日)各位法师大德、各位专家学者:今天,三大语系佛教的诸位大德、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在这里聚会,共同探讨佛教的生命观,这是非常情形下的非常因缘。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法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向给予此次研讨会大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15,(6):10-11
(2015年5月31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作为中国宗教界的一名代表,非常荣幸受到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东盟基金会的邀请,于初夏时节来到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的巴厘岛,参加第2届"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与在座诸位共同探讨"加强民间交流,共建海上丝路"的话题,因缘非常殊胜!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各民族亘古相依、患难与共、情同手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在于辨析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在《真实义品》中论述的关于"一切法空"的"真实义"。"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观念之一。《真实义品》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中的核心义品之一,对"空"观念有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本文拟通过《真实义品》现存梵汉文本的对比和解读,试阐明瑜伽行派在该论中关于"空"以及"空性"的义理诠释,并进一步指出此品不但包含了瑜伽行派"三性说"的核心法义,而且显示出该派关于大乘法相学"有无说"的判摄方式从否定性的遮诠式的"空性"向肯定性的表诠式的"法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6.
朱约翰 《天风》2018,(9):24-25
"牧二代"也都是简单普通的孩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一些指代某些特殊人群子女的新名词,例如"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等,同时教会中逐渐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牧二代"。但我却发现,海外关于"牧二代"的报道多为负面:吸毒、抢劫、出轨,还有诸多与基督化家庭不相称的事件一件又一件地发生在这样一群"蒙福的后裔"身上。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由一位"牧二代"所写的自述,给我极大的触动.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11)
正尊敬的诸位长老,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因缘殊胜,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盛会。中韩日佛教一脉相承,佛教文化是维系三国人民情感交流的黄金纽带,中韩日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后来向古印度以外传播发展,分为两大主流:一是向北方流传,经过中亚、西亚传入中国内地以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二是  相似文献   

18.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来,对人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思想,恐怕要数“空”和“因果”这两个观念吧!但世人不摸它的底蕴,以为佛教谈空,就是空无所有,一切皆空,什么都予否定。所以,人们常说“佛是空王”、“僧是空人”、“寺是空寺”,佛教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宗教。其实,也不竟然,佛教讲空,也有它的旨趣。这是因为,世人着有,二乘着法,着有着法就会产生贪心,甚者“私我”膨胀,贪财爱色,恨不得“一口吸尽西江水”。  相似文献   

19.
佛法的核心—缘起论——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门学说,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或者是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其它问题则可触类旁通。佛法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缘起论。依佛学的观点,观察一切事物的生灭,都决定于因缘,离开因缘,别无宇宙万有。宇宙问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个人生理和心  相似文献   

20.
圣辉 《法音》2004,(1):3-4
各位法师、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再有20多天,我们即将迎来新年元旦,在这新旧交替的时节因缘中,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的大德高僧和专家学者在香江聚会,出席“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这是佛教界和学术界的一大盛事。借此因缘,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