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运动的演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陌生人社会得以正式生成。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社会结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结构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道德基础作为支撑。当下中国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陌生人社会发展不足尤其是生人伦理建构不足的客观表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尤为需要加强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建设。以奉献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重塑陌生人社会信任的正能量,更是陌生人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和选择,可以弥补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真空。加强陌生人社会道德建设,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以匡正道德失范、修复社会断裂、弥合社会裂痕、平衡社会心理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人类正一步步走向相互陌生的社会。区别于传统的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般是通过契约和法、宽容和允许以及"冷漠的尊重"等纽带联接起来的,由此,法—责任模式便成为陌生人社会价值整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彬 《伦理学研究》2022,(2):126-133
统观《论“好人”观念》(《伦理学研究》2020年第4期),可以发现该文所认为的传统“好人”观念公共性的确定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情感色彩,这使其自身面临自洽的困境。需要对该文商榷的是:传统熟人社会的日常生活逻辑往往使“好人”观念发生异化,带来好人、好事、好心、好报的不一致,也会造成真假好人共存的后果;传统“好人”观念在因应现代陌生人社会时必然面临多重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对“好人”观念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种扩大了的“好人”观念,这需要从“做人”做起。  相似文献   

4.
恩惠 《天风》2010,(10):38-39
<正>[新闻综合]2010年8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发布了2010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0)》。《宗教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基督教徒数量在大部分地区增长较快。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  相似文献   

5.
成人学习不良社会适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嵘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569-575
近几年,学术界对成人学习不良社会适应性的研究不断增多。在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总体思路后,文章从受教育程度与社会适应、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情绪状态与压力以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对该领域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最后,针对提高成人学习不良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珂  邹泓  蒋索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40-650
国外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文章简要概述了两种取向的差异,并重点从社会人格取向的角度介绍了有关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表征的社会认知研究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依恋类型差异的研究,以及成人依恋对亲密人际关系中目标信念、沟通和自我表露、归因和冲突解决、支持寻求和照顾行为等的影响研究。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438名大学生, 对其施测关系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抑郁问卷, 以探讨成人依恋关系、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社会支持和抑郁在依恋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2)依恋回避与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主观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抑郁均存在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可以部分中介成人依恋对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研究者们认为成人依恋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测得的依恋风格的稳定性来考察。采用各种自陈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方法的研究显示,在成人发展的不同时期,成人依恋风格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这样的结果暗含了成人依恋也有波动和变化的空间,研究者们提出生活压力、社会认知和个体差异三种模型对成人依恋的变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成人依恋稳定性方面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对象的范围、解释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仍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探究E·H·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阶段性任务和危机,认为成人人格障碍形成的根源是个体在人格形成关键期由于不恰当的心理社会环境导致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受到严重损害而无法完成阶段任务,遭遇阶段危机,从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的宗教与和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于7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部门的领导,五大宗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不同年龄群体社会与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加工是否具有差异。研究发现:在P2成分上,成人在情绪刺激下诱发的波幅大于儿童;N2成分上,儿童在三种情绪刺激条件下波幅无显著差异。成人在社会性情绪刺激条件下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在中性情绪刺激条件和非社会情绪刺激条件下诱发波幅;在LPP早、中、晚时间窗中,儿童的LPP波幅大于成人。由此,儿童与成人在社会和非社会正性情绪刺激加工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1,(11):5-5
日前刚刚在京发布的2011年版《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两位主编和约请本所的6位专家,并会同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3位专家共同撰写。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1,(11):5-5
日前刚刚在京发布的2011年版《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两位主编和约请本所的6位专家,并会同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3位专家共同撰写。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宗教学会第七次全国会议于7月15至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部门的领导,五大宗教的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相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宗教学)——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首届专题研讨会于2011年12月7日在北京湖南大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承办。出席此次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统战部的相关领导,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宗教和族群差异研究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加拿大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