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奠基者。孔子的思想比较博杂,但一以贯之的是“仁”,“仁”是核心,故孔子的学说又被称为“仁学”。而“孝”又是“仁”之根本、仁爱的基础、行仁的起点。所以,“孝”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孝”...  相似文献   

2.
佛家孝亲观     
一、一个并未遗忘的话题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三个月前经历的二件小事又浮现在眼前。记得去年十一月因急事回寺,火车上一位六十岁的老妈妈关切地拉我坐在身边,握着我的手问:“孩子,为啥一个人出门?你妈怎么捨得你出家呢?”语气充满爱怜,流露出慈母的天性。那情形,着实令我好感动、好感动。随即告诉她:“是我自己坚持要出家学佛的。”“哎哟,这不让你妈心疼死了。”我默默地点点头,欲说无言。虽没有责备,但听得出老人刚才对我的爱怜已变为对我娘亲的深深同情了。  相似文献   

3.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亲子女性别、子女年龄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分别在父亲、母子与子女之间具有相似传递模式,但母亲互惠性孝道还能够预测子女权威性孝道;(2)子女性别能显著调节整个模型,母亲互惠性孝道能预测男性子女权威性孝道,但不能预测女性子女的权威性孝道,且母子之间互惠性孝道传递效应显著高于母女,并显著高于父子之间的同一路径系数;(3)子女年龄对模型的部分路径系数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母亲互惠性孝道仅能预测成年子女权威性孝道,母亲对成年子女的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父亲对成年子女,而父亲对青少年子女的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效应显著高于其对成年子女。据此研究结果,亲子性别和子女年龄是影响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重要“传递带”。  相似文献   

4.
孝亲观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它伦理观念则是由此派生和推衍出来的。孝亲观最初是家长制家庭公社的产物,它的原始形态不过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使之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把“孝”抬高到人生最高行为准则的地位。并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具体内容。及至汉代,孝成为封建道德纲领,汉儒从“孝亲”引申出了“三纲”之说,用观念的力量强化了父家长的权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传统的儒家孝亲观受到了佛教平等利他思想的挑战,并经历了一个和后者发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唐代便  相似文献   

5.
唐代道教“孝道”的物质载体:真子飞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13,(1):96-102
唐代真子飞霜镜的纹饰看似一幅优美的林间抚琴图,实际上却蕴含着两重深意:第一重是重孝思想;第二重是真修孝道可得飞升的思想.此镜用散点构图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出“孝道”修炼成仙的全过程,是唐代“孝道”大兴的有力物质实证.它将“孝道”这一本属于思想信仰层面的东西附于日用的铜镜上,足见其思想宣传的力度.而它在江西德安、上海、江苏扬州、浙江金华、湖南衡阳、安徽阜阳、青阳、河南商城及陕西等多地的出土,又足见其影响的广度.  相似文献   

6.
佛家孝亲观     
一 一个并未被遗忘的话题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几年前经历的两件小事又浮现在眼前。记得有一年11月因急事从佛学院回寺,火车上一位60岁的老妈妈关切地拉我坐在身边,握着我的手问:“孩子,为啥一个人出门?你妈怎么舍得你出家呢?”语气充满爱怜,流露出慈母的天性。那情形,着实令我好感动、好感动。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儒家“孝道”原则在现代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儒家“孝道”原则强调对父母、老年人的尊敬、赡养是为人的一项道德标准。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联合国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主张。这种主张认为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基于根本性的法权 ,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以法律、制度、政策等要素构成的规则化社会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也存在着缺少伦理亲情关怀的不足。以强调伦理情感和亲情关怀为基础的儒家“孝道”原则就能够成为它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陈明 《天风》2002,(11):32-33
“孝”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是一个重孝之国,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百行首重孝,孝字百行原”。古人的“二十四孝”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榜样。可以说,孝道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基督徒的孝道观。  相似文献   

9.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韦伯以为孝道是中华文明中一切德行的源头,是作为家产官僚制中国的统治阶层——儒士阶层的身份伦理或官僚哲学.由于韦伯祛除了儒家孝道的“孝天”维度而专注于孝亲,并且不能看到孝与仁的一体关联,所以孝道被降格为缺乏形而上学与超越性支撑的习俗伦理,这使得孝道伦理成了基于传统主义的对世界的被动适应,缺乏支配与转化世界的动能.以基督教一神教为背景,韦伯认为,儒家天命不废百神因而不能脱离巫术,不能达成自身的合理化;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爱的秩序”无法超出世内之人的常情,转而将现实世界视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一个,以至于丧失改造动能;而基督教则能从超越性的普遍之爱出发,将现世与超世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最大化,从而内含改造现实世界的动能.韦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论述是从现代性的西方文明起源的问题意识出发,而在西方文明的他者中寻求旁证,因而儒家孝道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 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 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 ”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作为私人美德的“孝”,建基于家庭成员的 “互爱”,它出于个体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自愿,更加具有真实性,体现了血缘之亲和家庭 之爱。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有必要弱化“孝”的公共规范色彩,而提升其作为一种个人 美德的意义,提倡从意志自由和情感自愿的角度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互爱关系 。  相似文献   

12.
“孝”是传统伦理的核心。“孝”的意义不仅在于维系家庭,更在于安定社会国家,二者的统一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作为传统伦理的主干,“五伦”有平行(夫妇)和上下(父子)关系的不同类型,但是,随着孝道的进一步贯彻,却主要体现为父子有亲而夫妻不爱。淡化夫妇而强化父子所引出的,是社会国家迫切需要的维持上下尊卑的“忠”的原则。“孝”与事功和事业相关,忠孝不二是为至善。传统孝道的负面的意义应当予以正视,变上下尊卑为平等相爱。  相似文献   

13.
郭武 《中国道教》2005,(3):29-31
所谓“孝道”,是晋以来人们因共同尊崇孝或许逊而凝聚成的一个宗教性群体,以推崇孝行为主要特征,乃“净明忠孝道”之前身。学术界关于净明忠孝道形成时间的看法颇有分歧,如日本学者秋月观认为应在元代刘玉教团出现时,而中国大陆学者则多主张应为南宋何真公教团出现时;但无论如何,大家对南宋以后有崇拜许逊之“教团”存在,却有着一致的认识。那么,南宋以前是否有崇拜许逊之“教团”存在呢?笔者所说的“教团”,实指具有宗教性质的团体。在这种团体中,人们不仅追求共同的信仰、崇拜共同的神灵,而且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场所,甚至还造作用以…  相似文献   

14.
四封建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中国佛教宣传得最多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孝”,因此孝道便成了中国佛教伦理道德的重心。可以说中国佛教是以孝为中心来展开它的伦理道德学说的。佛教所赖以生存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命脉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前提、一家一户为生  相似文献   

15.
关于许逊信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许逊是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的主角,也是宋元间兴起的“净明道”所奉的祖师。人们对许逊的信仰自东晋以来即已在局部地区流传,之后逐渐形成所谓的“孝道”,并经过吸收传统符道派及儒释诸教的学说,而于宋元间在江西南昌西山形成了所谓的“净明道”或“净明忠孝道”①。净明道主张“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②,在宋元两代乃至明清影响颇大。元代以后,该派贬低了斋醮、符的作用而全力推崇“忠孝”伦理,注重内心的修炼,主张“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③,并以为:“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  相似文献   

16.
对572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在核心与三代家庭中,考察父母与小学生的孝道信念的关系,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孝道信念代际传递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核心家庭中,母亲相互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三代家庭中,母亲相互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父亲权威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2)核心家庭中,母亲教育卷入在母亲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与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三代家庭中,母亲教育卷入在母亲相互性孝道与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以上结果对塑造小学生的孝道信念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配对调查了591户家庭的亲子被试,考察了文化刻板印象、父母孝道相似性对孝道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1)假定父子女和假定母子女两种孝道的皮尔逊相关(r)和轮廓相似性(q)都不显著,真实父子女和母子女之间都显著正相关,假定亲子两种孝道绝对差异分数(d)处于中等水平,但假定亲子的绝对差异分数显著高于真实亲子;(2)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亲和母亲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能分别正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控制了文化刻板印象影响的条件下,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仅能正向预测子女互惠性孝道,但父母权威性孝道相似性对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预测都不显著。据此研究结果,文化刻板印象对亲子孝道相似性的影响效应较小,但亲子真实的孝道代际传递效应较高,以及父母互惠性孝道相似性有利于子女互惠性孝道形成。  相似文献   

18.
以报恩为理论根基,佛教孝道始终保持着自己宗教伦理的基本特色,从而在孝道内涵、孝道境界以及行孝方式上与儒家孝道发生了歧异.总体上看,佛教孝道的慈悲、平等精神,与儒家孝道对尊卑上下等级秩序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佛教孝道浓厚的出世、宗教色彩,也与儒家孝道世俗、人间的面貌大相径庭,并由此而成为对儒家孝道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又说:“五刑之属二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是以孝为先,强调治国、平天下始于修身,修身从孝悌开始。基督教发端于中东,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对孝道也很重视。基督教认为,基督徒的生命是属天而入世的,在属世的生活里,极重视孝道,并通过《圣经》给予充分的训诲:“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的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这是十诫中惟一带应许的诫命。十诫中前四诫是阐明人对神的关系,后六诫则是人对人的。第五诫为后…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亲子配对调查了439户家庭,考察了父母性别和教养方式对双元孝道代际传递的心理机制。结果:(1)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直接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2)父母权威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在亲子权威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3)父母互惠性孝道正向预测父母心理自主,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亲子互惠性孝道代际传递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4)父母性别在父母双元孝道、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双元孝道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