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表达是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倍受重视的一个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怎样把知识表征在人的大脑中,而人工智能研究则关心怎样把知识表达在系统的知识库中。本文主要介了绍人工智能研究中知识表达的三种形式(语义网络、产生式和框架),并介绍了有关的知识表达理论。  相似文献   

2.
汉字识别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连结主义的理论框架下 ,用计算机模拟汉字识别的工作。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计算机模拟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了作者提出的两个模型 :汉字识别与命名的连结主义模型和基于语义的词汇判断的计算模型。两个模型分别成功地模拟了汉字识别中的频率效应、形声字读音中的规则效应、声旁效应、语义启动效应、语境与频率的交互作用等。第三部分讨论了模拟工作的意义、分布表征、学习算法等问题。研究表明 :认知的计算机模拟能验证人类认知实验的结果 ,对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 ,并能指导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智能控制论与机器思维 50年代形成的自动机理论是控制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着重研究如何建立神经系统的模型,以及如何模拟人的智能,如记忆、学习、对奕、概念形成直至思维。所有这些,今天都包括在人工智能范围内,因而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控制论的一个分支。我认为在自动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控制论的分支,可以称为智能控制论。实际上,到70年代,自动控制就发展到智能控制,自动化就进入智能自动化,部分实现了脑力劳动自动化,也大大推动了智能控制论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邢强  莫雷 《心理科学》2001,24(3):346-347
对大脑工作机理的研究和解释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知识表征图式的研究源于对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和计算。在人工智能中,基于模型的推理主要包括在语义领域用计算提供真命题,基于规则的推理系统则是一个规则建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的表明.许多人类的空间推理是基于模型的,而不是基于规则的;心理模型是通过知觉输入或自然语言的描述而建构的,它们可以看作是从一表征形式向另一表征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充分讨论(1)作为功能主义基础的计算策略的困境以及全并行分布式处理(PDP)计算策略的优点,(2)一种基于神经科学的关于大脑基本表征方式和基本计算方式的全新观念,以及(3)大众心理学向低层次自然科学还原的观念和可能性等问题的基础上,一一审视和拒斥了功能主义的七个基本主张,指出功能主义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做出了错误的导向。作者还在肯定认知是计算以及认知计算可以实现于不同物理基础的前提之下,肯定了一种与经典计算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算模式,并且预示了认知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许多企业采用人工智能服务应答顾客需求, 然而多项研究指出用户并不总是对此感到满意。本研究围绕着用户对AI的心灵知觉的产生和影响, 探索了驱动用户对AI服务态度的关键因素及使用促进策略, 包括(1)机理分析层面:用户与AI早期接触的线索和体验因素如何使得人们产生了AI“擅长计算却缺乏感受”的心灵知觉?(2)调节作用层面:不同的用户内部状态和AI外部特征怎样调节了这种心灵知觉的形成和激活?(3)促进策略层面:将AI拟动物化和提供技术援助为何能借助心灵知觉使得用户在更广泛的场景中接受来自AI的服务?本研究试图在学理层面构建一个基于心灵知觉理论的新型AI服务接受模型, 为从理论上解释用户对AI服务的矛盾态度提供心理学参考; 同时试图在实践层面上借助心灵知觉理论提出两种促进用户接受AI服务的路径方法, 为企业在服务中提升AI的应用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谢冬华 《心理科学》2007,30(6):1526-1527
认知心理学为当代心理科学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和研究取向,使心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是高校心理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及教材建设受到各高校的极大重视。《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教材就格外引人注目。综观全书,它具有以下特色:第一,重视介绍应用研究;第二,理论阐述与实验介绍有机结合;第三,内容丰富,而且精选得当;第四,体系合理,结构严谨,体例规范;第五,语言通俗易懂,文字流畅,思路清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8.
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的是探讨当人们执行认知活动的时候,心理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研究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它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不同在于:认知神经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mind),而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是大脑(特别是关注与认知有关的大脑机制)。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发展性认知障碍,如阅读障碍,或者特殊的语言损伤,这就是发展性认知神经心理学。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高级认知发面的研究,如信念形成和心理理论。这些高级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病学的范畴,因此这类研究错觉、幻想或虚构等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叫做认知神经精神病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1)研究症状,而不是并发症;2)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群体研究;3)主要数据来源是症状间的双分离;4)致力于模块化认知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认知功能老化的一个生物学解释-HAROLD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认知功能老化的机制的探讨单纯靠心理学或生物学研究是不能完全揭示其整体面貌的,必须将心理学的行为层面研究与生物学的生理层面研究结合起来才可能找到答案.本文在回顾认知功能老化的心理学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与大脑老化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解释,即HAROLD(Hemispheric Asymmetry Reduction in Older Adults)模式.已有研究表明,该模式与某些认知功能老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可能是解释认知功能老化的一个重要脑机制.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充分,不足以得出确定性的结论.文中对此做了分析并指出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心智哲学是20世纪中末期西方哲学所发生的继语言(义)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之后的一次重要转向,它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元理论和方法论。(1)为心理学提供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世界观;(2)从哲学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探讨,促进了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并互哺;(3)促使人们对"人是什么"重新审视与理解;(4)引发了对以往心理学尤其是主流心理学的基石——身心二元论的质疑;(5)催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活动主义、情境认知等新取向的兴起。它对心理学有很大启示:第一,人工智能、动物研究等研究是有限度的;第二,应重视身体的作用;第三,应重视人的意向性,注重隐喻分析;第四,应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兴安   《心理科学进展》1983,1(3):78-79
下面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室近几年来订购和国内外学者赠阅的关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书籍。认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心理活动的尝试,如研究记忆、思惟、语言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过程。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研究是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试图用共同的原理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同  相似文献   

12.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20,(3):762-767
认知心理学实用性转向的根本涵义在于强调认知对于行动的效用与价值。传统认知心理学视认知系统的主要工作是怎样精确地 “表征” 世界,以便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外部世界的心理模型。实用性转向则强调认知系统的主要工作不是 “表征” 或 “反映”,而是指导有机体更有效地行动,认知是有 “效用” 的,它的效用就在于指导有机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活动。认知产生于行动、服务于行动,与行动水乳交融。这些理论观点来源于实用主义哲学。詹姆斯、杜威等人的经典实用主义对行动和效果的强调深刻影响了部分认知心理学家,促使他们放弃表征为中心的认知观而转向行动导向的认知观。在作者看来,由于这种转向强调了认知的 “效用”,因而对于认知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1989,7(2):18-222
认知心理学理论假定人的思惟是基于一套复杂的信息加工规则。然而,这些规则是有限的,并且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惟过程,即采用描述法再现人所特有的信息加工方法。思惟的计算机模拟进程有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已成功地应用了基本信息过程这一概念,并表明计算机程序能在思惟的许多领域中模拟人的认知过程。但是,现在尚不能断定信息加工是从人脑的生理过程到达思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近年来应用心理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分析了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部分围绕“电视与人类认知”,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研究心得与体会 ,包括 :1提高对心理学应用研究的认识 ;2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3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着力培养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相似文献   

15.
余聪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18-24
美国心理学家Cillian Cohen在1983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Cognition) (第二版)中,以专门篇幅论述了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问题,其中从心理学角度对计算机模拟中各种功能等价问题的探讨,对我们理解这一新兴事物颇有帮助。计算机模拟有意地非常接近于人的作业,它是一种有效地用于检验和改进心理学理论的工具,也是检验某种操作理论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方法,而且,一旦理论被证明是不恰当的,模拟往往还能揭示理论无力的原因。计算机模拟的目的在于,使机器完成任务的方  相似文献   

16.
黄侃 《哲学动态》2012,(7):98-104
认知主义(cognitivisim)曾一度成为20世纪50年代起统治着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范式。70年代后期,认知科学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尤其是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促使研究者开始反思认知主义范式是否需要被取代。在所有替代性方案中,具身认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已形成全球共识,但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仍存在较大分歧,概括为六个议题。本文首先介绍AI的两大类主要技术——强力法和训练法,在此基础上总结AI现有技术的三个特性,作为AI伦理的技术依据。同时,以全球公认的福祉原则作为AI伦理的根本依据。本文立足于这两个依据,阐述AI伦理建设应具有双重目标——同时回答应该和不应该让AI做什么,进而探讨另外五个重要议题:AI的安全底线,AI功能的评价原则,AI治理责任的落实路径,AI主体状况变迁的可能性,以及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公义创新。  相似文献   

18.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Alpha Go战胜李世石的热议话题出发,简要介绍了AlphaGo的算法,通过比较和分析当前先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智能的特点,就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背景下心理学的研究取向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心理学研究应重视计算科学这一理论基础与工具,从计算理论取向探讨核心认知问题,重点关注人类所擅长的,而人工智能尚无法解决的计算难题。这一研究取向对进一步推动心理学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取向下所获的研究成果也能在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我们将这一类聚焦于"人类智能优越特质"的心理学研究,命名为"强认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