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也表现于他对人口问题有所思考。孔子对于人口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体现于他周游列国初到卫国之时,与替他驾车的学生冉有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以下凡引自同书,只注篇名。)孔子所说的“庶矣哉”,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卫国的人好多啊!”这是孔子对卫国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并非是卫国的山山水水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并非是卫国的都邑建设新气象的人文风貌,而是卫国的熙熙攘攘的广大人群本…  相似文献   

3.
孔学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为后世儒者尊崇为万世之师的孔子,其道博大精深,即使其门人亦未全部理解。一般认为,只有孔子最心爱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的颜渊是近于知其全体的门人。只要读一读《论语》就可以了解这一点。孔子对颜渊赞不绝口,而又对颜渊的早逝感到惋惜,他说: “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同上)  相似文献   

4.
王芳恒 《哲学动态》2003,6(9):33-36
儒家和墨家对待宗教对象的态度 ,似乎是矛盾的 :儒家重丧祭之礼 ,但并不相信鬼神真存在 ;墨家强调“天志”、“明鬼” ,但又极力反对厚葬。其实两者的态度并不矛盾 ,因为儒家的丧祭之礼 ,只是“诗”的表达 ,它给予人的是“诗”的境界 ;墨家宗教制裁的目的是“神道设教” ,主要用来监督人们实行兼爱 ,所以墨家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诗”的。一 儒家的丧祭之礼 :诗的表达冯友兰指出 ,过去的事物虽然是“归” ,是“鬼” ,但过去的事物并非无有。过去的事物不仅无有 ,而且与现在有关联 ,即所谓“鬼能作祟”。人们祭祀的目的 ,就在于加强过去与现…  相似文献   

5.
一、秦汉及其以前对精神本质的讨论据文献 ,有关人的精神现象的讨论 ,始于子产论魂魄。《左传·昭公七年》载 :郑国大夫伯有作乱被杀 ,此后郑国就常常闹鬼。子产认为这是伯有的灵魂未能得到很好的安置 ,并且引出了关于灵魂问题的讨论 :  及子产适晋 ,赵景子问焉 ,曰 :“伯有犹能为鬼乎 ?”子产曰 :“能。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 ,阳曰魂。用物精多 ,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 ,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 ,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 ,以为淫厉 ,况良霄 ,我先君穆公之胄 ,子良之孙 ,子耳之子 ,敝邑之卿 ,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 ,抑谚曰‘蕞尔国’ ,而三世执…  相似文献   

6.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7.
<正>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由于年代久远,所用的语录体又很简要,加之历代一些注家的臆测附会,有些地方的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极须详辨。《论语·八佾》有这样一段文字: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人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解释这段话时,一般把它看作集中体现儒家文艺思想的章节。因为“绘事后素”这条准则,已成为中华民族古典美学的特点之一。然而,我们今天在分析  相似文献   

9.
铁吾 《佛教文化》1994,(3):26-26
铁吾云:禅意本自烦恼 出,悟禅者当感谢烦恼。铁吾 过年穿旧衣,邻人怪之:“过 年耶?答曰:“旧衣裳”。年初 二去小饭馆吃拉面,邻人又 怪之:“新年耶?”答曰:“拉面”。铁吾心有烦恼,随意如此。而后静思得悟:这就是禅?违常理所思,独来独往也。多少年以前,铁吾尝遇一和尚化缘于浦东,问之事,答曰:“忘了。”问之年,答曰:“一岁。”初不解,复问:“为何是一岁?”答曰:“凡事从一始。”感其言之有理,牢记不忘。今年,铁吾又悟:人生不过一岁,一岁即一梦,人们以四季轮换算之是小算也。  相似文献   

10.
慈母圣教会特定每年十一月为炼狱月,该月二日为追思已亡瞻礼,并诚切劝导我们好好孝亲敬祖,返本归源,怀念先人,思恩报爱,热心为已亡亲友恩人献祭祈祷。一、报孝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孝道是我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古圣先贤的明训。《论语》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祭则观其敬。”《中庸》也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由此可见孝亲事祖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1.
礼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内容极为广泛 ,大而包括国家的根本法 ,小而遍及待人接物待生活细节 ,几乎整个上层建筑的领域都在它的支配下。《礼记》说 :“夫礼始于冠 ,本于婚 ,重于丧祭 ,尊于朝聘 ,和于射乡 ,此礼之大体也。”关于礼的分类 ,有“五礼”、“六礼”、“九礼”等名目。礼在西周起着法律的作用 ,实际上 ,礼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礼”字在商代已经有了 ,甲骨文中礼的字形 (参见《殷虚书契前、后编》) ,象征用器皿盛玉 ,以祭祀上帝和祖先。这种祭祀时所用的仪式就叫做“礼”。后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礼”的含义也逐渐扩展…  相似文献   

12.
从“心”看《齐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物论》不仅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中义理最为富赡深邃的篇什之一。历来诠解《齐物论》,多视内中“吾丧我”为全篇之关钥,但笔者认为,如不探及“心”的层面,则“吾丧我”何以可能终究有虚悬无着落之感。一、从“心”看“吾丧我”“吾丧我”乃是南郭子綦答颜成子游之问。子游之所以问,乃是惊异于子綦今昔“隐机”之异,遂有槁形、灰心之问。因而今昔“隐机”之异也就坐实到“形”和“心”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子綦之所呈现而为子游之所目击。子游之问虽是两个并列句,似无分轻重,但先言形而后及心,正密契目击的次第。目击形如槁木后方进到…  相似文献   

13.
鲁非 《思维与智慧》2023,(24):18-19
<正>书法教育自古有之,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开始即有明确的书法教育记载,如在《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的记录“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实这里的“书”也就是指书法教育。历朝历代对书法的教育都尤其重视,并且都作为单独的学科去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孟子论管仲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弗色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相似文献   

15.
菩提一叶     
《佛教文化》1997,(2):6-9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佛教信众最常讲的一句话,便是“了生死”。生死为何了?何谓了?如何了?却不是人人都能讲得明白的。先说生死的距离。佛陀连续问了三次,都是一个问题:“人命在几间?”也就是问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有答“呼吸之间”的才得到首肯。这种对生死距离的度量,确实充满了睿智。“三分气在…  相似文献   

16.
<正> 《周易》旅卦上九爻辞曰:“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顾颉刚先生以为此爻是记商之先祖王亥丧牛羊于有易的故事。(《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于《燕京学报》第六期)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这与“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相符,故此爻辞为王亥之事说可从。顾先生更以《周易》大壮卦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亦为王亥故事。细  相似文献   

17.
<正> 《论语》《侍坐》章中,孔子令弟子们各言其志,却唯独倾心于曾皙的回答。孔子何以“与点”?这已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决的一件公案”(徐复观语)。前人的说法多是猜测:何晏《论语注》引周氏语曰:“善点独知时。”邢昺疏曰:“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这本来是合乎情理的推测,刘宝楠《论语正义》却将其批驳一通:“若以《鲁论》所说,则点有遗世之意,不特异三子,并与孔子问意反矣。”他硬说曾皙是要用音乐去和谐“民声”:“盖三子者之撰,礼节民  相似文献   

18.
一翁慈善好施,因大雪,见一人避于门檐,怜而延入,暖酒敌寒,遂留一宿。次日雪大,又留之。如是三日,天晴。此人将别去,因向翁借刀,翁取刀出,其人持刀谓翁曰:“素不相识,承此厚情,惟有杀此身以报。”翁惊,止之曰:“如此则害我矣。”其人曰:“何所害?”翁曰:“家中死了一个人,一切无事,烧埋钱也得十三两,零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樊迟请学稼章是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一篇重要文字,对这一章作认真的研究,对于把握孔子教育思想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章的原文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孔子答樊迟的话,清楚地反映出孔子的  相似文献   

20.
周礼在齐论—读惠士奇“礼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昭公二年,有:“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鲁为周公封国,宗周礼乐传布于鲁,实为当然。但《周礼》一书,多同于《管子》,自清代乾嘉以来,学者多谓《周礼》一书出于齐。《周礼》出于齐,齐之礼俗亦多同于周礼,则谓“周礼在齐”,亦不为过。盖齐鲁实为宗周之两行,鲁有周礼重在礼,而有孔子、孟子以仁与礼为中心思想之儒家;齐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