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09,(11):38-40
明代的中国天主教徒中,以徐光启(1562—1633)的影响为最大。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县人。他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为突出。较早从利玛窦等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中国,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他所编著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译著《几何原本》,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的天主教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两位受人景仰的人物:徐光启和马相伯。前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科学家,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者;而后者一生“爱国益世,荣主爱教”的德表则成为世人所仰慕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四日,是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1840-1939)谢世45周年。上海市各界人士于十月廿七日下午前往虹桥路陵园路“万国公墓”马相伯先生墓地,隆重举行丁迁墓仪式。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市宗教局、市天主教爱国会,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的负责人,马相伯的亲属等参加了仪式。爱国老人马相伯是震旦与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一九三五年,马公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李公朴等二百八十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中国大文豪鲁迅逝世后,马公参与治丧,并派土山湾孤儿院乐队参加送葬。一九三九年马公百龄寿诞,中共中央致电祝贺,尊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端”。一九  相似文献   

4.
消逝的土山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山湾,一个在天主教历史上曾名闻遐迩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上海城市的改造而逐渐消逝。 为什么叫土山湾?原来明清之际,上海西南方河道纵横交汇,当地有明末礼部尚书、大学士徐光启的墓地及徐氏后裔居住,因此被称为“徐家汇”。清道光年间(1836年)浚通蒲汇塘、肇嘉浜等河道,“堆泥成阜,积在湾处”,因而得名“土山湾”。 土山湾的出名,同天主教在上海的传布密切相连。 1603年(明万历三十年),上海举人徐光启受洗入教,在他的影响下,其家属亲友先后有许多人入了天主教。徐家汇成为天主教徒比较集中的地区。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相似文献   

5.
最近,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召开了一次由中国天主教界和上海学术界参加的“徐光启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的热点之一是徐光启的宗教思想。与会者认为不能把徐光启的宗教思想与科学思想人为的割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宗教与科学并不互相排斥;正是它们的相辅相成才造就了徐光启这个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主教的贤哲徐光启最早接触天学(天主教)是在1595年他三十四岁时。当时他在广东韶州教书,偶值馀暇,信步至城西天主堂,“瞻仰天主像设,盖从欧罗巴海舶来也”(徐光启:《跋〈二十五言〉》)。他与韶州天主堂司铎郭居静(L,Cattaneo,1560-1640)语,“颇惬恰”(李问渔:《徐文定公行实》)。这是徐公与西方科学、文化接触的开始。1600年,他在“留都”南京与耶稣会利玛窦司铎晤谈,“以为此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徐光启:同上);前此,徐公曾见过利氏重绘、由应天(今南京)巡抚赵可怀和南都(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重刻于苏州、南京  相似文献   

7.
<正> 徐光启在谈到利玛窦到中国传教问题时说:“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绪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徐光启集·泰西水法序》)利玛窦本来是来中国传教的,何以能得到徐光启“补儒易佛”的评价呢?本文侧重分析一下这个“补儒”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徐光启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代的天主教徒。由于他是当时入教的最高官员,并在南京教案中竭力护教,所以被天主教称为"三柱石"(其余为李之藻、杨廷筠)之一。对于上述事实,学术界一般是公认的,没有多少歧义。不过对徐光启信仰的真诚性问题,却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就有学者指出:徐光启"从事西教,思窥  相似文献   

9.
一、先生的名和字“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钦善,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亦作湘伯、薌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这是一个对先生名字比较完整的记载,见于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书信署名常用若瑟或若石,是他的洗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马相伯条,误作名相伯、字良。先生最推重杜甫,尤其杜甫的《聪马行》、《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等描写马的诗,特别欣赏。他认为杜甫詠马、实是自喻。先生姓马,以良马自冀,故改名良。但又不愿独身自好,以相马之伯乐自任,  相似文献   

10.
严锡禹 《天风》2017,(9):25-25
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徐光启深受儒学的影响,他对基督教学说(时人称为“天学”)的理解,是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儒学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徐光启对天学的认识,必须了解他对天学与儒学关系的论述。1612年,徐光启为他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写了一篇序,其中这样说道:“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  相似文献   

11.
张博 《中国宗教》2018,(2):60-61
从某种意义而言, 《天乐正音谱》表现了中国天主教徒从“被动接受的角色”, 向“使自身成为主要的作用者”的一种转化。 因此也可以说, 吴历的《天乐正音谱》是天主教音乐中国化的创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徐光启深受儒学的影响,他对基督教学说(时人称为“天学”)的理解,是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儒学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徐光启对天学的认识,必须了解他对天学与儒学关系的论述. 1612年,徐光启为他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写了一篇序,其中这样说道:“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也就是说,传教士所传的宗教,可以补充儒家的不足,可以抵制佛教的侵袭.在《辨学章疏》中,他又说:“诸陪臣所传敬事天主之道,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诸陪臣”指传教士,他们所传的宗教,大有益于今天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面临国家存亡的关头,沦陷区的广大爱国天主教徒,本着基督教导的爱国精神,支持并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由于日寇对解放区和游击区采取“三光”政策和经济  相似文献   

14.
圣教对联     
(一) 爱国会宗旨愿得此身长报国;(唐.戴叔伦《塞上曲》) 惟存方寸皈事天。(徐光启《辨学章疏》:“事天爱人”)  相似文献   

15.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定。他是我国明季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天主教界中一位杰出的热心教友,1983年正是他逝世后的第三百五十周年。回忆1933年当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时,中国许多名人学者,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了不少纪念文章赞扬歌颂他,比如:蔡元培先生称徐光启是我国科学的先导;竺可祯先生称徐光启的治学精神更胜于与他同时期的英国的培根(1561—1626);高鲁先生称徐光启的治历,前不让郭守敬的特创,后不逊梅文鼎的敏求。(北京《光明日报》1938年11月18百)又称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可和中国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78)的《本草纲目》齐名而范围更广。近读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提到徐光启,在脚注里说:  相似文献   

16.
一、《徐光启京沪芳踪》一文(见《中国天主教》第14期)所说徐光启于1593年起到广东韶州府,与史实有所出入。徐光启当时因乡试未中,在上海南门赵凤宇家教书,籍此糊口。1596年赵出任广西浔州府知府,徐光启也随往浔州,途经广东韶州府,并由此认识了天主教传教士郭居静。徐光启于1592年遭丁母之忧,应在家守制三年,三年内自不能远出家门。二、1597年,徐光启从浔州赴北京应  相似文献   

17.
一月十五日下午,中国天主教“两会”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学习和讨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大家一致赞同社论所阐明的立场和主张;并联系实际,表示一定要旗帜鲜明地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针,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抵制各种殖民地化思想的自由泛滥。会议由全国爱国会主席宗怀德主教主持。杨高坚、涂世华、汤履道、郭忠、刘柏年、朱世昌、王子澄、连秋航、胡少甫、刘明廉等十一人参加了会议并发了言。他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徐光启与马相伯是中国天主教界爱国爱教的典范。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从事的工作有异,但他们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作出了同样令人敬仰的卓越业绩。温故而知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温这两位天主教界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与卓越贡献,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天主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时代有不同卓越无差异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万历进士。晚明政治腐朽,阉党专权。徐光启独立不惑,历任翰林院检讨、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天启时,任礼部右侍郎,后遭阉党排挤去职。崇祯初擢礼部尚书,崇祯五年兼东阁…  相似文献   

19.
严锡禹 《天风》2016,(7):22-23
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  相似文献   

20.
严锡禹 《天风》2017,(7):25-26
徐光启首次接触传教士是在1596年,他路过韶州,见到了郭居静,稍作交流。1600年,徐光启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拜会了利玛窦。利玛窦的博学给徐光启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光启称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