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1所谓“连”字结构,指的是“连”与“也”、“都”、“还”、“也都”等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格式。例如: ①就闹到太爷跟前去,连你老人家也脱不了的。(9) ②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67) ③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 (58) ④就连你们素昔的老脸也都丢了。(56)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有的“连”字结构中的“也”用“亦”代替,“都”用“皆”、“全”、“俱”、“无不”等代替,“还”用“尚”代替。例如: ⑤近日连香玉亦已见弃。(9) ⑥连地下硒的砖皆是碧绿凿花。(41)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的动宾短语中,其宾语大部分是受事宾语和结果宾语。所谓受事宾语是指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事物,例如“吃饭”、“穿衣”,“洗脸”“走路”、“唱歌”、“打球”等,其中的“饭”、“衣”、“脸”、“路”、“歌”、“球”都是受事宾语。所谓结果宾语是指动作或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盖房子”、“订条约”、“写文章”、“织毛衣”、“包饺子”等,其中的“房子”、“条约”、“文章”、“毛衣”、“饺子”都是结果宾语。以上这些动宾短语都是正常语义搭配,所以从字面语义上都容易理解。但是,还有一批动宾短语,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超常搭配,从字面的语义不容易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3.
“金子都是闪光的,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这是西方一句有益的谚语,这个谚语包含了两个判断: 金子都是闪光的。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前一个判断,主词是“金子”,宾词是“闪光的”,我们能不能把主宾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倒过来说成“闪光的都是金子”呢?不能。然而,有一些判断是可以调换主宾词位置的,如“磨刀不误砍柴工”,倒过来说成  相似文献   

4.
“悖论”是什么?它就是挑战(或违背)常识的“大”理。所谓“挑战”,就有“矛盾”存在。所谓“矛盾”,当然是指“逻辑矛盾”:某一属性既属于同时又不属于同一对象。 这个简朴的“悖论”定义,比日常理解(和普遍辞典)只多添一个“大”字。无论是我这个定义,还是历来的绝大多数的权威定义,都认定“矛盾”就是“逻辑矛盾”,所以不时都可以省略“逻辑”一词,只不过,大家都认为,悖论不是普通的矛盾,而是一种“特殊”的矛盾。我要补充的是,  相似文献   

5.
黄幸平 《天风》2009,(6):62-62
(一)都不如我 一棵树长得很茂盛。 叶子说:“我青翠美丽,谁都不如我!” 花儿说:“我鲜艳芳香,谁都不如我!” 树枝说:“我柔软多姿,谁都不如我!”  相似文献   

6.
双宾语三题     
一、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一个动词带上两个宾语,两个宾语间互不发生结构关系。形不成语言单位,这是一般双宾语的特征。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近宾指人,远宾指物;二是近宾、远宾都指物;三是近宾、远宾都指人。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在两个宾语都指人时,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结构关系,这就突破了“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要求,值得注意。如: ①大家叫她祥林嫂。②职工们都称他好管家。③我从小就唤她“芳妹子”。“她祥林嫂”、“他好管家”、“她芳妹子”都近似名词性主谓短语,“她”“与”“祥林嫂”、“他”与“好管家”、“她”与“芳妹子”可以分别发生直接陈述关系,主谓之间可以加逗号,也可以加“为”、“是”之类动词,构成主谓句。如果  相似文献   

7.
思考《废都》与“废都现象”陈辽《废都》(贾平凹著)与“废都现象”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文学界1993年的重大事件之一。如何评价《废都》?如何看待“废都现象”?《废都》与“废都现象”又为什么得以在1993年出现?现将我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所得,向读者们谈谈我...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六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教包括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山水绘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题“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都受到了道教美学思想“道”美论、“明神”或“神明”的宗教化审美体验论、“生”美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权欲的潜流     
弗洛伊德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是阿德勒,一个是荣格,他们都认为“梦是种具有预期性的东西”也承认精神分析的技术,但是他们都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唯性论。”阿德勒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实际上也就是受所谓“权力意志”的支配。在他看来,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优越性,就是要求高人一等,同时,由于自我本身的内在需要,对他人的估价,也常在无意中比“上下”,比“胜负”,比“优劣”,或者是比“强弱”,换句话说,人们的一切动机,不论好歹,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追求征服,追求优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9)
常听人说,“酒色财气”“四大皆空”,以为这就是佛教的主张。稍懂佛教或有一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的“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那么,四大又为何“皆空”?空的是什么? 一般较少接触佛教的人都认为“空”很难理解,认为既然有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也都是实实在在的,怎么能说是“空”呢?如果一切都归之于空,那  相似文献   

11.
六朝人名常在一个单字之后加一个“之”字,甚至家族父子都使用“某之”为名。陈寅恪先生提出“‘之’在六朝人名中代表天师道信仰”的论断,影响甚大。这一论断并不准确。实际上,不是所有名字中带“之”的人都信仰道教,也不是所有为后代起名为“某之”的家族都信奉道教。六朝人名中父祖辈都用“之”字,是当时避讳之法尚不完善的表现,同时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某之”之名也是一种取名风尚,与宗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12.
先秦德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各种报刊上,在人们的言谈舆论间,都在批判“唯条件论”。这在今天大跃进的形势下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唯条件论”是“稳妥派”、“观潮派”的思想武器,不破“唯条件论”思想,就不能立大跃进的思想。当然,我们作任何工作都必须注意条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作任何事情都不能对客观条件置之不顾,而盲干本来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但是,这和“唯条件论”者所说的客观条件,有原则的区别。在人和“条件”的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者认为“事在人为”。我们观察客观条件的目的,是为  相似文献   

14.
每每翻开《格言集》之类的书,几乎本本都有中外名人谈“制怒”的语录,且都千篇一律地讲发怒怎么怎么不好,规劝世人要注意“修养”,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要下决心克服易怒这个“恶劣天性”等等。 确实,不分青红皂白,动辄大发雷霆,甚至丧失理智做出蠢事,确实于人、于己、于事都有害,是很要不得的。但遇事不加分析,一味讲“制怒”和“容忍”,也大失偏颇。宋代学者黎靖德说得很辩  相似文献   

15.
孔涛 《管子学刊》2012,(2):58-60,98
本文通过析理《庄子》诸篇中“理”字的不同内涵,旨在论证老庄和庄子后学在道论、认识论和修养实践论三个层次上对“智”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出战国中晚期道家哲学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嬗变.在道论上,庄子和老子都是可知论者;在认识论上老子“容智”,庄子“弃智”;修养实践论上老庄都主张“弃智”.庄子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主张绝对“弃智”,认为道是不可知的,比老庄更绝对化;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容智”,其中吸收儒家和黄老之学的一部分后学转变为“主智”派,庄学特征已淡化.庄子后学对“理”的关注,表现出战国中晚期理性高扬的时代风貌和道家哲学由神秘主义向理性主义演化的思维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道即指天道。之所以称“中”,是因为天道运行具有精准守信、不过不忒的品性。人能精准如实地、恰如其分地把握和实行天道,就是合于“中”,就是奉行中道。这两层意思都可以用“无过无不及”之“中”来表述。所谓“调和、折中、平衡”,都不是“中”的本义。程、朱用“不偏不倚”释“中”,是对中庸之德的极大歪曲。  相似文献   

17.
性权利的文明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性研究学者宣称:“我最想传达的,就是性权利的观念,只要符合自愿、私密、成人之间这三个条件,性是不可以被制裁、被剥夺的。”[1]在此逻辑下,该学者提出“人有自由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一夜情”、“婚外恋”,甚至“乱伦”、“聚众淫乱”都是成年人的性权利,都是不应该被干  相似文献   

18.
文言词指那些曾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过,并且表示的事物和现象至今还存在,只不过已经被现代汉语的词代替了的词语。例如“目”被“眼睛”代替了,“俱”被“都”代替了,“囹圄”被“监狱”代替了。“目”“俱”“囹圄”都是文言词。另外,文言词还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某些虚词,如“之、乎、而、已、哉”等。现代汉语中文言词语非常丰富,有些词语表现力很强,甚至在现代词语中找不到能  相似文献   

19.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孔子的话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此句的解释历来没有异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此句为 :孔子说 :“君子庄矜而不争执 ,合群而不闹宗派”。在几部较权威 ,而且影响较大的字典辞书中 ,在解释“矜”字时都举了《论语》中的这一段话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此段为“端庄” ,《汉语大字典》、《辞源》等都是如此翻译的。其他的字典辞书都是辗转抄录 ,均以此句为例证。但我们翻查了大量先秦古籍 ,都没有“矜”字作“矜庄”、“矜持”等意义的 ,相反 ,却感到在先秦时代 ,“矜”不是一个褒义词 ,是一种受…  相似文献   

20.
“德治”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学界批评传统“德治”的意见多带有主观随意性 ,然而对“德治”需要作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公平评价。孔子关于“德治”的本义是“德治”与“政治”并举。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德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德治”与“政治”、“刑治”都是通过“礼治”实施的。传统“德治”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个性 ,因此对“德治”的批评应持慎重的态度。在当前实行依法治国的历史时期 ,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应当把“法治”与“德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