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齐 《哲学动态》2006,(3):70-73
庄子与克尔凯郭尔,他们之间何以会有、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由两位美国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反理性主义的意义:庄子和克尔凯郭尔的宗教思想》在“反理性主义”的旗帜之下,让生活在人类历史的“轴心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庄子与19世纪的丹麦宗教思想家克尔凯郭尔彼此相遇了。他们中的一位是汉学研究家伊万霍(Philip J.Ivanhoe),另一位是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卡尔(Karen L.Carr)。作为一个以汉语思想为背景从事克尔凯郭尔研究的中国学者,我认为,该书在理解庄子和克尔凯郭尔各自的思想特征及其深层的文化和心理差异方面显示出了比较研究的若干优势…  相似文献   

2.
索仁·克尔凯郭尔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极重要而又极难理解的一个人物。他的著作在生前不被任何人理解,在他身后也多半是被误解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他的著作形式:匿名著作。而这种形式又与他的重要思想:间接传达分不开。 克尔凯郭尔把他的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学著作,包括他1843年出版的三部著作:《或此或彼》、《恐惧与颤栗》、《重复》以及《焦虑的概念》(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致死的病》(1849)等;第二类是哲学著作,包括《哲学片断》(1844)和《最后的非科学的附言》(1846);第三类是宗教著作,包括《爱的功课》及大量“启迪性谈话”。第一类著作采取匿名形式;第二类著作仍采取匿名的形式,但克尔凯郭尔以编者的身份出现,第三类著作用的是真名。克尔凯郭尔与他的匿名著作是一种什么关系,他到底想通过匿名著作传达什么,这对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一开始是忽视的,后来注意到了,却很少严肃对待,直到最近,美国学者M.Holmes Hartshorne才给予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克尔凯郭尔的研究,大都关注他作为存在主义奠基人的地位,很少深入剖析克氏基督教哲学的精神源头。王齐的《生命与信仰——克尔凯郭尔假名写作时期基督教哲学思想研究》是一部系统阐述克氏基督教哲学思想的力著,不仅对研究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而且对一般哲学问题研究都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王齐 《哲学动态》2008,1(3):46-54
Either/Or首版于1843年,当时克尔凯郭尔刚刚步人而立之年.这部书至少涵盖了年轻的克尔凯郭尔个人情感生活以及他对哲学和人生进行思考的两种动机和线索.  相似文献   

6.
王齐 《世界哲学》2001,(2):78-79
为了促进克尔凯郭尔研究在华语世界中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于2000年4月达成协议,双方将联手共同推出一套十卷本的克尔凯郭尔著作中文选集。这是首次直接从丹麦文人手对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著作进行系统的翻译和介绍。该项目现已正式启动,预计将在未来的十年内完成。  相似文献   

7.
克尔凯郭尔在假名写作中多次或明或暗地批评黑格尔体系中缺乏伦理学,而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却曾经详细讨论过伦理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其根源在于克尔凯郭尔对伦理学/哲学的理解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其他19世纪的伦理学家/哲学家。他把伦理学/哲学视为是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所遵循的不是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传统,而是被称为“生活哲学”的古代哲学传统。由此克尔凯郭尔成为了一个现代哲学的反动者、一个过时的人物,这使得克尔凯郭尔在现代伦理学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显得有些奇怪。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由"纯粹哲学丛书"推出、王齐著《生命与信仰——克尔凯郭尔假名写作时期基督教哲学思想研究》一书出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相似文献   

9.
自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将反讽确立为抵抗机器文化、管控理性宰制的价值力量以来,反讽成为欧洲审美话语中的基本思想诉求和理论立场。然而,德国古典美学因过度依赖理性而忽视了反讽的感性效能,思想上用理性驱逐感性,理论上以反思拒斥反讽,造成了德国古典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马克思恢复了反讽的现代性文化生命,使审美现代性摆脱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危机。之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思想家又为反讽注入新鲜元素。而在当代,反讽则进一步发展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微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调控策略和言说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克尔凯郭尔著作里,以两种迥然不同方式使用“审美的”(aesthetic)一词。一方面,它与美术意义上的“美学”有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伦理学术语用来描述未能达到其伦理潜能的人生。在第二种意义上,克尔凯郭尔将其既应用于“失落的”个人,更普遍地应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他精心选择了一个具有非常特定内涵的词,而引人注意的是,那些专事“非真实性”和“欺骗”描写  相似文献   

11.
以"捆绑以撒"为主题,克尔凯郭尔为伦理与宗教二者关系的疑难提出了解决之道。首先,克尔凯郭尔突显了"捆绑以撒"叙事的生存论维度,个体需要直面作为"杀人犯"的亚伯拉罕和作为"信仰之父"的亚伯拉罕之间的冲突。其次,针对伦理的理性,克尔凯郭尔认为,宗教不能化约为伦理,个体性高于普遍性。再次,针对宗教的权威,克尔凯郭尔认为,宗教不能缺失伦理的他者之维,个体在信仰的悖论中实现了上帝之爱和他者之爱的和解。最后,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克尔凯郭尔的独特进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借鉴.受其影响,部分学者在复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口号下,相继完成了道德哲学与历史哲学转向.其中,既包括他们从克尔凯郭尔的"个体生存""激情选择"以及"内在自由"等概念出发,对当时被官方马克思主义遮蔽的个体性伦理责任的凸显,又涉及他们在个性伦理学基础上,通过挪用克尔凯郭尔的"瞬间生成""永恒片断"与"可能运动"等范畴,对彼时东欧社会主义实践中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片面理解为对必然规律的批判.据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就在马克思的经典论断之外,以存在主义视角重构了现代性宏大叙事关于人类永恒福祉得以实现的传统路径.值得一提的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无疑是相关学者对战后及至斯大林主义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近二十年东欧社会主义探索历程进行反思的结果.而在马克思主义与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的博弈中,他们的思想旨趣从马克思主义向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嬗变,又勾勒出东欧社会主义探索的复杂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13.
翟志宏 《宗教学研究》2005,1(2):171-174
在西方基督教哲学中,如何从人的层面走向上帝、体认上帝,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直接认识或体验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在启示中成为人们直接获得的永恒真理;一种是通过受造物的自然本性,在理性的推导下间接地认知上帝的存在.蒂利希把这两种方式称之为宗教哲学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本体论类型,后者为宇宙论类型.阿奎那通过因果推理和类比推理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充分展示了宇宙论类型的思想特征.克尔凯郭尔则凸显了孤独体验和内在激情在走向上帝中的意义,表现出了对本体论类型的回归.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奎那和克尔凯郭尔的比较,来评述两种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其1929年的弗莱堡大学教授就职演说《什么是形而上学》中,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和清理,讨论了"无聊""无""忧惧""整体"等概念,而我们在克尔凯郭尔著作中不难找到平行对应的内容——虽然海德格尔对其所受克尔凯郭尔影响的承认远逊于这种文本的对应。这一事实虽然遭到克尔凯郭尔研究界的诟病,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即"伟大的思想家都思考着相同的东西"。这个"相同的东西"就是哲学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问题之下,以相同或近似的概念和不同的哲学话语所进行的思想重构。这样一来,写作方式就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与之相应,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应与写作方式相一致,以避免错失哲学家在特定哲学叙事方式中所欲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克尔凯郭尔通过牺牲基督教的全部历史的现实性分析,对充斥形而上学而使个体遭到扼杀的现代社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愤,认为现代社会处于人的自我异化的阴影之中。因此,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欧洲"体制"的全面崩溃,预示着基督教与哲学的分离,只有原始意义上的基督教才能拯救现代社会,即  相似文献   

16.
丹麦作家、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作品自从被广泛地翻译为欧洲其他语言之后 ,即被视为开启了 2 0世纪的存在哲学。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克尔凯郭尔并不是专业化的、学院派的哲学家 ,他对“做学问”深恶痛绝 ,常常对那些以研究他人思想为谋生手段的学者教授们加以讽刺挖苦 ,在著述时亦没有恪守哲学写作的规范 ,并有意制造了一些为哲学学者们所不熟悉的手法 ,比如化名和假名 ,反讽和戏仿等。可以说 ,克尔凯郭尔对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充满了敌意 ,当阐述自己关于“实存” (Existents;Tilv relse) ① 的思想时也没有为之贴上“…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黑格尔把死亡当作客观的认识对象,克尔凯郭尔把死亡理解成一种主观的生存处境。克尔凯郭尔所理解的主观并非是一种情感上好恶,而是精神定性下的、个体在内向性中自己规定自己的生存行动。克尔凯郭对死亡的思考从对象转向个体的内在,通过把死亡当作自身的生存处境来看待和重新理解死亡与生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克尔凯郭尔是以反体系的面目出现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这一点无论是从其基于“生存”哲学而对体系哲学所作的言辞尖利的抨击的方式(参见克尔凯郭尔:《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还是从其写作风格中我们都能切实地感受到这一点。克尔凯郭尔从著述生涯之初便本着倾其一生寻找他自身能“为之生、为之死”的真理的目标,为此他不惜成为一个公众心目中的“谜”而甘遭被曲解的命运。因此在写作中他基本上将自身隐匿起来而采用化名、假名,并且从不给出最终的答案,其目的在于让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竞相登场,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只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两种宗教哲学类型——阿奎那的宇宙论方式和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从历史上说明西方基督教哲学是如何回答人和上帝这一核心问题,如何解决理性和信仰这一内在矛盾的。为弥补安瑟伦本体论证明的不足,阿奎那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宇宙论证明。然而这种证明不仅被康德斥之为理性的“幻想”,而且也被克尔凯郭尔的虔信主义所不容。信仰对象的理性不确定性始终是基督教哲学难以消除的“硬核”。  相似文献   

20.
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的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的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的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的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的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的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的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的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的生存境遇中的“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的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的反讽的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的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的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内在意蕴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