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手工艺产品承载着区域文化,呈现出地方文明的精神核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面向"海丝"地区,打造传统手工艺产品文化品牌,促进各区域文化交流,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结合品牌战略与定位理论,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基于文化的定位战略,面向"海丝"地区,在细分市场和资源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构建传统手工艺产品品牌定位,并以泉州传统民间"金苍绣"手工艺产品为实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柳编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之一,而安徽霍邱柳编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多样、形式丰富、技法精湛,更是沿淮地区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意识、艺术观念和工艺造物的综合体现。但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统霍邱柳编技艺的生存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对于这一重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生长,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是艺术的瑰宝。以往的传统手工艺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范围小、距离短,技艺的传承需要依赖师徒传授,文化的传播则依靠书籍资料和作品实物,影响力受到限制。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盛,文化和技艺的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构建和演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创客"和文化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和策略,从而为自媒体时代下传统手工艺"创客"的发展道路和文化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情感沟通的纽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但是由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慢慢被人们忽略。分析沈阳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利于将沈阳市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5.
核雕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并且在一代代工匠艺人的传承之下,日益繁荣。现如今,核雕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经过了巧妙的融合,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核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对于这项代表性的中国工艺,当代人唯有传承和创新,才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寿州窑传统制瓷技艺是陶工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传统制瓷技艺的精华,是寿州窑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内容。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是对寿州窑瓷器最好的保护和继承,因此,对寿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寿州窑文化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重获需求土壤,变成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形态,才能使之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当今,陕西凤翔泥塑艺人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精英艺术逐渐形成,"艺术世家"的背景成为艺人们高超技艺及相应的社会影响力的象征。在改革开放之后,关于艺术、审美的概念逐渐引入凤翔民间泥塑艺人的生活,进而成为其生活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此时,当地泥塑艺人的自我期许也因此发生变化,一方面竭力通过创新在现实的层面领导地域的艺术风尚;另一方面则追根溯源,力求以传承有序的"艺术世家"姿态成为当地泥塑艺术的"正宗"。如此以来,凤翔泥塑村的"泥塑世家"将在不断地求新求变过程中继续经营各自独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青海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独特风格。受民族艺术、节庆礼仪、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民间手工艺艺术形态中,特别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艺术,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识。青海传统手工艺艺术文化与其他地区息息相关,甚至相互融合,乃至变异呈现出多元性。是先民历史和文化的记忆符号和活化石,研究青海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传承与流变,手工艺艺术的民俗内涵以及社会功能,对青海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丰富作用。  相似文献   

9.
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图案、色彩、针法技艺等方面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开发望江挑花旅游纪念品,可以将望江挑花与安徽久负盛名,极具特色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徽州民居文化,安徽茶文化相融合,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望江挑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在开发中,要注重保持工艺特色,调整产品结构,创设挑花场景,促进文化传播,与高校合作,加强产品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0.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民间泥塑作为雕塑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人类的历史文明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与引领,是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是时代印记与生命意识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构成因素之一。民间艺人凭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使用简单的普通工具,就能将自然界就地取材的泥等普通物质材料创作出艺术瑰宝,这都是经过民间艺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反复推敲加工提炼而形成的。豫北泥塑艺人受本土文化的浸润,通过精良的选材,复杂的工艺,传神的塑造,在技艺手法上独树一帜,以生动丰富的作品展现了豫北地区的人文风貌,成为中国泥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淮剧是从盐城地区乡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并受其滋养不断发展、壮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成为盐城乡土文化中戏曲文化的代表。如今,盐城作为一个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势必对乡土文化产生大的冲击,文化根基正逐渐流失,精神家园将逐渐崩塌,作为淮剧,不可避免地也受之波及,陷入窘境。虽然一代淮剧人为振兴淮剧做着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可如何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淮剧在与现代城市文化冲突的困境中真正走出来,开辟一条符合本地特色而又可借鉴之路,是需要一代代盐城淮剧人不断探索的。  相似文献   

13.
活态流变性是手工艺的重要特征,要想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复兴,需要生产性保护。以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为例,分析在手工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传承困难、市场衰退等困境,提出手工艺的复兴要建立在产居结合关系的恢复上,重视手工艺文化与村落空间的共生关系,应兼顾技艺的发展与空间的更新。  相似文献   

14.
"文化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相互采借、接受对方文化特质,从而使文化相似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与结果."[1]在民间信仰的变迁过程中,民众的参与影响着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异,民间信仰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遗留物,而是在不断地整合和再生.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散杂居民族,在其历经千年的迁徙过程中,足迹遍布我国广袤的东南山区,浙江桐庐是畲族迁徙较晚近的据点.桐庐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地区唯一的畲族乡.在畲族迁入后,畲族文化与当地的汉族文化接触,势必有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并且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产生活领域延伸到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在这个地区,畲族与汉族通婚也是近几年才比较多的,畲家人和汉人一起信奉一个汉族神在时间上却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可见,在这个地区,民间信仰在两个民族的文化涵化过程中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5.
盐城以滩涂湿地、海盐文化、红色精神、淮剧文化为特色,这些视觉文化资源是盐城视觉文化产业差异化路线的源泉。盐城文化产业必须以盐城居民视觉文化消费市场现状和审美价值取向为基础,将这些独特的文化样式"演绎"成视觉文化产品,激活居民的视觉文化消费需求,促进视觉文化消费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技艺的可持续性的根源在于其"手工性",其"不可取代性"源于"手艺"的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手艺是带有体温的劳作,"手"能够因材施艺,而机器化生产将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加工,去除个性,得到"孪生"产品。在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日趋恶化的今天,荣昌折扇却在造物过程中秉持绿色生态观,坚守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法则,积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荣昌传统制扇技艺自身的技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共同构成了该技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服饰艺术,目前已有多项服装、服饰、染织技艺入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无路的尴尬局面。让江苏传统服饰艺术走进校园,融入聋人艺术设计教育,在聋人艺术设计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创新传统手工艺,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二者的共同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通草花技艺的诞生与扬州兼收并蓄、开阔包容的艺术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其艺术形态为扬州传统手工艺之集大成者。通草花艺术的衰败除了自身发展形态的制约之外,也与社会因素有关。通草花手工艺的复兴要从回归日常空间着手,完整地保护生活场中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通草花的工艺风格与技艺特色进行分析,归纳蕴含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意向。立足当代市场需求,适当引入素质基础教育,并结合高校教育系统展开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明确其当代价值,探讨活态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胶东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的"纸笸箩",是从胶东传统村落衍生出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其色彩的大胆运用凸显了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特色。从传统色彩与民俗、色彩表达情感及色谱总结、秩序连与色彩图谱化等方面阐述分析了胶东"纸笸箩"的色彩运用特征,不仅能够补充对胶东纸笸箩色彩应用的研究,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现代设计实践,进一步加强对胶东"纸笸箩"艺术的保护,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对于非遗文化与本土活态传承并没有进入到教学研究的深层可以说在整个中国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民间美术课程都是较为"平面"和"停滞"的。在国家大力举措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承继变得弥足珍贵,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普及性和专业性是将本土非遗技艺跨界转化的有力助推,往往在地方上能够达到很好的传承效应,这种不可或缺的抢救力量必须充分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