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近年来地铁作为交通出行的核心工具,不仅具有载客的功能,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现已逐渐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城市"文化美""地域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为基础,阐述在地铁公共空间的界面设计、色彩设计、设施小品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符号,传递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多种案例,探讨地铁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现城市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而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独特载体,在打造城市形象、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精神等方面意义深远。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将之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实践中,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城市的人文、宜居环境相适应。这些独具民族情感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丰富了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内涵,提升了城市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展示城市区域形象,传递城市精神的特殊空间场所。随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地铁空间从功能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尤为重要。文章通过部分地铁公共艺术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空间表现、形态结构和表现内涵等多方面探究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美学应用特点,提出完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地铁正处在快速发展期,作为公共文化艺术的新载体——地铁空间,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彰显地域特色、引导市民行为和推动城市文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西安地铁为例,在分析其空间艺术装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艳 《美与时代》2022,(8):71-73
地铁空间有效延伸了地上空间,发展了地下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艺术,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展现整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地域文化应紧密结合城市地铁公共空间,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进行更好的传递。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城市地铁空间艺术,既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又可打造具有特色的地铁城市。以广州地铁空间为例,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通过研究地铁空间艺术,以在地铁空间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提高设计师对地铁空间艺术地域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地铁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之一,已从一种单一的等候空间转变成了一种文化综合展示空间,是城市地域文脉、城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地域文化融合的角度对现代地铁公共空间环境进行分析,并从地域文化激活地铁公共空间的多维营造视角,提出合理的设计原则和融合方法,以期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展现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既是新时期文化的载体,又是代表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由此可见其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来源于城市,也隶属于城市,更服务于城市,从诞生到延续每时每刻都依附于城市。一个城市如若没有文化,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灵魂,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座城市,区分这些城市的最佳途径就是分析其城市文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公共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诞生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文章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新媒体艺术和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和特征做了一系列阐述,随后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相关原则,最后探讨了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软实力的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公共空间艺术文化的营造成为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雕塑小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极具代表的艺术形式,是整座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符号象征和标志。文章分析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小品发展现状,总结雕塑艺术品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并对雕塑小品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于"公共艺术"一词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论,直到今天,其艺术观念和设计表达仍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论。公共艺术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很长的一段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文章对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特征和传承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我国国情,将公共艺术的设计文化语境取向作为都市文化精神传达的系统符号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铁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需要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更好地传播城市文化。梳理相关文献,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地铁内的乘车环境,提高地铁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将公共艺术置于城市艺术设计大框架内,从大环境和系统设计的角度深入分析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途径,探讨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并从装饰艺术符号的提取彰显城市文化内涵、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构建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体现场所精神三个层面阐述装饰艺术介入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与意义,以将装饰艺术更好地融入城市公共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进城热潮"的掀起,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城市公共基建领域。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塑造城市新形象,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应抓住历史机遇,搭乘新时代的"快车"奋起直追。文章以山西太原地铁空间为载体,对山西传统特色文化元素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城市更新正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抓手,从城市公共空间着手,探索"小尺度介入、渐进式发展、大范围影响"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活化模式,寻求城市小型公共空间的艺术"针灸"活化、历史聚落公共空间的艺术保护活化、消极公共空间的艺术再生活化的策略和路径,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铁文化空间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地铁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公众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南京的历史、南京的地域文化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传播现代城市魅力、体现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15.
剪纸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符号,更是现代艺术可以借鉴传承的不竭源泉。公共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更需要学会怎样挖掘剪纸艺术的深刻内涵,并以此发展公共艺术的新形式、新语言,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传承和发扬,并应用到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当中。文章就现实的一些案例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中剪纸艺术形式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从现代我国公共艺术发展概况出发,综合剪纸艺术特点和剪纸艺术结合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案例,总结了我国剪纸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上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城市公共艺术在国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快速发展,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逐渐上升为城市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山西省大同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文章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大同历史文脉与城市公共建设实际,深入解读地域文化语境下其公共艺术材料语言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从鲁迅"拿来主义"和对民族艺术的自信和高扬到对美术现实性和民族性的重视尤其对民间艺术的珍视来阐述先生的美术思想。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艺术实践上,借鉴西方艺术并融合自己的民族艺术,创造出体现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艺术。把先生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弘扬有机渗透到相关的美术教学中,对传承鲁迅美术思想、增强民族精神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40年建设的基础上,正在步入注重自然与人文和谐、诉求差异和特色、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新阶段。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品牌的外在体现,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特点,是城市向外展示的名片,结合城市地域文化创新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文化视角下,要将开放性、现代性运用在公共艺术中,加强对公共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企业带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进而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文化品质和标识的国际化都市。  相似文献   

19.
在对文化基因、公共艺术以及地域文化基因的视觉化提取分析基础上,展开对地方文脉资源"活化"方法的思考,以探寻新丝路带上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中的新出路,为"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崛起,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其在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设计匮乏、制作粗劣、质量不高、造成视觉污染等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者思想观念上的误区;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缺少联系;公共艺术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如下:公共艺术应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协调统一;研究、开发和保护城市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积极推广城市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融入大众生活。这样有利于解决了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千城一面"的问题,有利于塑造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