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唯物史观探索多方面地考察和诠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划界的问题。马克思先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界划人类历史发展的标尺: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尺度,二是社会主体生存状态尺度,三是以城乡历史格局为坐标的空间尺度。学术界对前两种界划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诠释,但对于"空间尺度"及其界说人类社会形态的解释机理,却少有论述。马克思将社会经济方式以及整个历史活动都纳入城乡空间结构加以考察,因而以历史活动的城乡空间坐标为尺度,去说明人类社会的样态,既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社会本体论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辩证法问题。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回置于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各历史时期之城乡空间的具体型塑,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反身"生产"及其真实表征,去审察和揭示社会形态演变与城乡空间关系建构的相关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形式、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设计,它更多的是在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中提升城市的整体面貌。城市景观设计从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多个角度考虑,兼顾社会与自然,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安逸、美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市建设中许多环境方面的弊病渐渐显露出来。城市道路和绿地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构成,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直接影响到人与城市、城市与环境及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空气污染、强降雨天气洪涝、地下水位下降等,这些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进行量化研究,已经成为我们研究者面对的难题。当前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指标体系众多,但是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适用性较低,因此尝试构建一个适用于当前环境,综合且全面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指标描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基于大数据环境下,全面梳理不同视角下的10个城市空间形态指标体系,结合数据特征进行指标筛选与合并,构建城市与街区两个不同尺度的指标体系,以期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提供可行的量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森林空间正在不断被侵蚀,城市污染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不断发生复杂变化,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态平衡严重失调。随着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乡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林业建设,无论是建立农田林网化,还是建立城市周边的"绿肺",都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快速城市化下武汉市城市森林的时空格局和动态变化为例,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影响快速城市化下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扩展阻力,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脚步逐渐加快,作为融合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核心,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应注重其中的人情化要素。基于此,通过人情化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除了满足民众的切身需求之外,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保证生活与环境品质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使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具人情味,更适合生活居住。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与快速传播,暴露出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过于密集、开放公共空间缺乏、建筑密度过大等,不利于公共卫生防护,影响居民身体健康。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健康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健康城市建设与发展需求出发,从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科学控制人口密度、改善提升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空间环境、规划建设防灾避难城市空间体系和卫生隔离绿带等方面,探讨满足疫情防护和防灾避难需求的"健康城市"建设有关策略,希望对今后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童沁 《美与时代》2013,(12):31-31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它必然就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它的自身文化也决定了它必然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影响,相反,它的出现也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空间环境。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里,公共艺术承担着各种角色,比如城市雕塑、壁画、建筑、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这些角色在城市环境设计领域里也承担着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但是都离不开对城市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港口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聚集和财富增长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引导着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原先依托港口自发形成的城外商业街区被括入新建的外城,发展成综合航运交通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城市经济功能区。整个城市空间也因而呈现出复合式的格局:子城以官署为核心的规整布局与外城街道沿水道自然发育而成的随机布局相容并立;礼制秩序的官府社会与自由开放的民间社会互融共生。  相似文献   

10.
从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出发,以文殊坊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文殊坊的空间形态、场所精神以及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新和传统空间形态的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环境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数个建筑物通过组合形成一个建筑群,而建筑群又以某种方式逐步形成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组合又形成了城市形体环境,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筑物的整体形象决定了城市的形态空间。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反映建筑物的内在功能和结构造型,另一方面也要将建筑物以及所处的总体环境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有机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城市空间的近似形态与高耸建筑之间的狭长道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有机而无序的空间可以令初来乍到的客人感到兴奋,但有的时候也难免会产生尴尬。因为不熟悉环境,加之语言上的障碍,会使人浪费很多时间迷路,或者不敢深入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即使是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有时也难免在错综复杂的空间中迷失方向。而缺乏导向标识系统的空间环境,将会使人们的行动产生很大困难,消费热情也会受到挫折。  相似文献   

13.
王宇博 《学海》2005,32(3):203-204
近代英国的社会进步表现为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英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形式、社会道德标准、思想意识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构成了英国现代化发展中的诸多要素与内容.而英国妇女探索自身价值与争取自身权利的活动--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就此的论述是:"每个了解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  相似文献   

14.
环境行为学是基于环境心理学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和作用,研究人的经验、行动、感知等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在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极大程度上带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公共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部分,其完备性与发展能力直接决定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从环境行为学和公共设施的概念出发,以牡丹江城市为例,从城市美化类设施、安全设施、休憩服务类设施、交通运输管理类几个方面来研究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系统,为优化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系统、促进旅游业支持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经济的集约化效应,人口聚集,进而导致社会基础发生深刻变化,大城市的社会变化尤为明显。城市化进程意味着城市社会在物理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的重构,这种社会的变革引起宗教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变化。大城市宗教信仰的产生方式、发展方式和表现方式都受到城市环境变迁的影响,这种变迁导致了当今时代大城市中信仰"碎片化"现象。在实践中,我国大城市中出现了宗教冲突与宗教融合并存,制度性宗教与弥漫性宗教的地位发生转换,建制性宗教与非建制性宗教并存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城市"的环境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创建文化都市,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向往,人文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许多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目前的室内环境概念不单单是"美化"这一个主题,还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从广义上讲,是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这一串链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①.而狭义地说,是指室内空间与精神环境等方面.由此可见,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商业环境的审美原则发生了变化,商业空间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体现城市精神和都市文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已将人类推进信息时代,在此期间建筑空间的改变有目共睹。"新媒介""数字技术""网络建筑""虚拟空间"所构建的"软城市"已经成为建筑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新的建筑空间类型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着人们的空间理念,建筑空间的限定、功能、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空间理念正在逐步渗入大众生活,促使人们重新诠释新媒介时代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都在进行市容市貌的建设,为了能够给居民带来舒适美观的城市环境,在城市建设的各方面都必须进行合理的构建,因此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和使用成为了必然的内容。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的建设来说也很重要,因此,以大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车站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例,针对车站公共空间一号线目前的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该研究能为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现代的城市设计创造出的城市环境,有时不及传统城市的"自然模式"那样引人和实用呢?由斯蒂芬·马歇尔著《城市·设计与演变》一书,从生物及科学技术发展演变的角度,运用概率分析定量讨论在"未规划"情况下,城市空间形态最终形成的原因,得出五条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但是,作者认为该书并没有考虑城市形态突变的情况,没有考虑政治经济对于城市空间形态产生的巨大影响。利用细胞自动机理论分析城市形态,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只有在发展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才是适宜的,在突变状态下,是无法预知的。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需要辩证地看待该书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环境的文化理念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更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非物质文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意义亟待拓展。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和中国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给城市发展、环境艺术、环境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激励人们努力发挥创造力。通过对蔚县非物质文化的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为背景,围绕四个功能对非物质文化的应用进行论述,探索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公共艺术融合的策略。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应把非物质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去,从而使整座城市更加宜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