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 《美与时代》2013,(1):21-26
阎步克的《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在服饰史、官阶史、经学史的交界面上,以"从冕服看权力"的独特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六冕礼制等中国传统的礼制与政制、学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该书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其一,《周礼》六冕的建构以及历代的冕服礼制的变迁;其二,历代政治权力的变迁。在对《周礼》六冕的"宗经"、"复古",与对现世君王权力及政权品位结构的"尊君"、"实用"这两套理念模式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历代冕服礼制的"蛇形推进"的变迁之中。该书虽然是一部政治制度史研究著作,服饰只是其研究政治制度的史料,然而其研究视角也能给设计史研究带来启示。笔者认为相对于复原历史中存在过的设计物品,理解其存在于当时历史语境的合理性,对设计史研究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2.
宫志翀 《哲学研究》2023,(10):56-64
冢宰形象是中国经史传统中的一个知识纽结,文章重审了它的起源、演变与影响。就周代史实而言,官制的中枢是卿事寮,其中由司徒、司马、司空分工合作;宰是君的私臣,西周末期开始代行君命,但从未进入官制。战国形成的《王制》和《周礼》两种政制构想中,冢宰的地位职任差别很大,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理念。《王制》三有司为三公总领百官,冢宰仍属私臣而兼制国用,反映了尚贤重民、公私分际的理念。《周礼》中的冢宰则于诸侯、百官、民人无所不统,是绝对君权的体现。三公制与冢宰制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后世的政治制度,通过剖析这一历史侧面,可揭示出经与史的区分和互动。  相似文献   

3.
曲柄睿 《孔子研究》2015,(2):125-132
《周礼》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图"的记载,前人普遍将其理解为地图。从《周礼》经文出发,探讨《周礼》对图的结构性的安排与记载,并结合注疏正义,重新思考《周礼》诸图的历史定位和价值,可以发现《周礼》诸图大体可以分为军用、民用两类,未必都是地图。郑玄注更提示,在汉代,图的分类并不很明显,这一点与《周礼》经文的记载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4.
明儒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在明代经学义理化的学术背景下,注重内求本心的理学理路,特别揭橥"修身为《周礼》之本"这一主旨,其实质是强调内圣为外王之根基。《周礼》为治政之经,本涉官制、礼法、财政、土地诸政治制度,而柯氏推崇"修身",强调本心之纯正,则可身修、家齐而国治,《周礼》由此转入"内圣"层面。如此,内圣与外王打通,在宋学的解释框架下,由治心到治民,将格君心与设六官并举,以教立政,汉宋融合,《周礼》的诠释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而其经学意蕴亦得以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5.
宋代学者对《周礼》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学者围绕《周礼》的真伪及作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尊信者认为,《周礼》为周公遗制,是最完备的治国大典,可以用之万世,怀疑者认为,《周礼》为刘歆傅会而成,内容荒诞不经,不符合上古社会,实为祸乱天下之典,折中者认为,《周礼》非纂于一人一时,其中既有周公旧章,又有后人陆续搀人的内容,还有学者认为《冬官》并未遗失,一些学者还分析了《周礼》不能推行于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云台胜纪》墨稿,是关于四川省三台县云台观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集。本文对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历史、艺术价值作了评介。认为:其中虽不乏神话之说,但此稿对研究云台观创建人,以及云台观建筑的兴废、香火盛衰等,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现存《道藏》(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中的中国哲学史史料极为丰富,既有间接史料,也有直接史料。现存《道藏》虽是明刻本,但其渊源出自北宋《政和道藏》,其中不少著作,版本古老,有的源于宋版,有的鲜见其它传本,极可珍贵。其中有关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分布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某些道经含有道教哲学内容;第二,某些道经引用或著录了含有哲学内容的诸子和儒、佛著作;第三,《老子》、《庄子》、《列子》、《亢仓子》、《文子》和《关尹子》被道教奉为真经,《黄帝阴符经》被奉为丹经。《道藏》收罗了这七部书的大量注释,其中有很多是哲学性的著作;第四,部分易学、数术著作,和上述七部书以外的部分哲学著作,也被纳入《道藏》。本文仅以后两种著作为例,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周易》历史学研究领域,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杂记》是关于《周易》的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周易新论》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时代背景、理论方法上的准备;《周易字谱》、《周易分韵引得》是关于《周易》用字的分韵长编,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文字音韵训诂语义解释方面的资料准备。闻一多的《周易》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史料学基本体系和内容。同时,由于他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和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追求文献史料的真实性,对《周易》符号学、《周易》解释学、《周易》语义学和《周易》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的代表,张择端以高超的绘画技法再现了当时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其史料价值也非常之高。  相似文献   

10.
王珏 《管子学刊》2012,(4):99-102
周武王伐纣后,是否封齐,以及姜太公是否就国,一直是争讼不定的问题。一种观点依据现有的史料提供的明确线索,认为齐始封在周武王时,姜太公曾就国,五个月后,回周王室报政;一种观点否认《史记》等史籍的记载,断定齐始封在成王时,是周公平叛以后的事。本文认为,现有的史料本有明确的线索解答这一问题,如果忠实阅读,涵泳其中,洞悉史料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发现,《史记》所载并无失误。  相似文献   

11.
新发现的《于氏派衍家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道教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对《家谱》的整体情况作了扼要介绍,并通过与《明实录》《洮州厅志》等文献的互参比较,就该谱的相关内容及家族谱系作了辨析、梳理,进而探讨了其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史研究的价值,认为《家谱》对于研究明清时期道教在洮州的发展、全真龙门派在家道法脉的传承、道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任职模式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景庆虹  张连伟 《管子学刊》2012,(2):40-43,122
《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是探讨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要史料,内容基本相同.学术界对《齐语》和《小匡》内容的历史真实性存在争议.本文在阐明《齐语》、《小匡》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认为《齐语》、《小匡》的内容虽然有夸饰成分,但它记载的“四民分居”、“叁国伍鄙”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可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等相印证,反映了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应被否定.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与《周礼》成书年代相近,都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顾颉刚认为《周官》与周公或儒家无关,且《周官》与《管子》之中心思想相同,应出于齐国或他国之法家;杨向奎则从社会经济制度着手,认为《周礼》或为战国中叶齐人所作。郭伟川因不认同两人之说,已从溯源"六官"制度以辨其非。本文则主张欲比较《管子》与《周礼》中心思想之异同,应从攸关万民生活的政治教化之道着手。正文主要藉由两项重点详加讨论其异同:政教目的,呈现"教训成俗"与"由俗入礼"之别;政教对象与内容,呈现"四民职业教育"与"士庶成人教育"之别。最后,则以《管子》注重富国强兵之道,《周礼》主张培养君子与良善万民,二者虽有相关之处,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重要差别,顾氏、杨氏之说是否恰当,可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周礼》一书的经济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商业问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此书对商业活动的态度与对策,对于研究全书的思想。构成,具有重要意义。多数学者认为,《周礼》处处保护和扶助商业活动,不存在抑商的思想。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书中的抑商思想很系统,它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带有很强的军事化色彩。指挥市场活动的不是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有关《姤卦》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通过研究周王朝初期社会习俗,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结合文献,分析象意,考据卦辞,认为本卦的主题旨在宣扬周礼婚姻制度的必要性、时代性、进步性,同时也表现了这一婚姻制度的局限性,悲剧性。并对当前《易经》研究的一些不足现象,从注重历史、卦身分析、占辞研究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礼在齐论—读惠士奇“礼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昭公二年,有:“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鲁为周公封国,宗周礼乐传布于鲁,实为当然。但《周礼》一书,多同于《管子》,自清代乾嘉以来,学者多谓《周礼》一书出于齐。《周礼》出于齐,齐之礼俗亦多同于周礼,则谓“周礼在齐”,亦不为过。盖齐鲁实为宗周之两行,鲁有周礼重在礼,而有孔子、孟子以仁与礼为中心思想之儒家;齐有  相似文献   

17.
<正>刘丰著《北宋礼学研究》一书于2016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在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以哲学思想分析为主线,并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宋代新兴的理学与传统礼学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石仲泉同志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评介<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的重要哲学观点》一文(以下简称石文)为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尚未公开发表的哲学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这是实事求是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篇好文章。但是,我认为在一些史实上仍有补正的必要,这里冒昧提出两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明镇澄法师所撰《清凉山志》是一部重要的五台山山志,对研究五台山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清凉山志》的众多刊本中,有一个刊本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顺治十八年阿王老藏印本,这个本子是现存《清凉山志》中最早的印本,基本保存了镇澄旧版的原貌,对于我们整理《清凉山志》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礼》和《学记》是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古典儒家教育理念的经典文献。《周礼》和《学记》呈现了一种具有突出的德性精神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古典儒家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学"以"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人的德性和人伦智慧,以至于"化民成俗"。作为礼乐教化的普遍的教育,是古典儒家社会生活和文化再生产的轴心,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是个人的成德之学与社会的礼乐文明相统一的文化载体,是一个经典、六艺、圣贤、先师、师生、君臣汇聚的场域,其所传承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周礼》和《学记》所代表的古典儒家人文主义德性教育理念,与现代盛行的功利主义理性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对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治现代教育诸多困境的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