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传佛教水陆法会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汉传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所需时间最长的一种。据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卷一说,“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圣凡”是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尤其水、陆二处众生的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如此救度者与被救度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22,(8):94-94
“超度”是一种佛事活动,指佛教僧尼通过诵经、拜忏等方式,救度亡灵,超脱苦难。常用的“超度”佛事活动包括水陆法会、放焰口以及各种忏仪等。“水陆法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这种佛教法会时间较长,少者七天,多者四十九天;规模较大,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法会期间,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十分隆重。供品以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3.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据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卷一说,"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圣凡"是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尤其水陆二处众生的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胜会,如此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食与法都在一…  相似文献   

4.
侯慧明 《法音》2022,(6):60-65
<正>水陆法会亦称作水陆大会或者水陆大斋,是以救度亡灵为主要目的。一般认为水陆法会由梁武帝创建,这应是遵式、杨锷等人托古附会的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水陆法会的创制应是在唐实叉难陀译《佛说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之后,并结合密教仪轨创制。水陆法会兴起于唐末,宋代以来大盛,寺院一般修建水陆院,或于墙壁绘制水陆壁画,或置办水陆画轴,或塑水陆像,一般做七昼夜法事,也有四十九昼夜者。  相似文献   

5.
<正>水陆法会是佛教极其重要的一种经忏法事,是设斋供奉以超度水陆众鬼的法会。历史上的水陆法会经宋代之规范,元明之鼎盛,成为官方、民间热衷举办的佛教盛会,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一学界对水陆法会兴起的时间和来源问题历来都有争论。以谢生保、戴晓芸、侯冲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对敦煌文献中《东都发愿文》等仪规仪文的考证,支持水陆法会起源于梁武帝时期。大同三年的《东都发愿文》,学界公认为梁武帝所作,  相似文献   

6.
韩军先生《五台山佛教音乐》载:五台山过去曾有专为亡人做的“三昼夜法事”,也叫“吉祥焰口”,并有记载这个仪式的《三昼夜本》。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现今这个法事已经无人会做,而且曾经见到过这种佛事的人也寥寥无几。关于《三昼夜本》也没有人见过。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本子——《吉祥会解》。初步认定,这个《吉祥会解》本即是僧人所言的《三昼夜本》。笔者在对晋南地区的佛教音乐调查时发现,在晋南民间的佛教和道教乐班中,也曾经使用“三昼夜法事”的仪式。于是对晋南民间“僧门”的“三天三夜事”进行了初步的收集与整理后,并与《吉祥会解》中记载的仪式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比较,证明《吉祥会解》就是失传的“吉祥焰口”——《三昼夜本》。  相似文献   

7.
3月29日,五台山佛教协会主办的“水陆大法会”培训班,在景色幽静的碧山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身穿僧衣的50余名学员,都是从各个寺庙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佛学基础的年轻人。在开学典礼上,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请佛法师讲了五台山“水陆大法会”的历史沿革、五台山举办“水陆大法会”培训班的重要意义,并对各级政府的热情支持表示感谢。五台山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喜钜法师、碧山寺老和尚因修也都讲了话。应邀前来传授“水陆法会”仪规、仪式的悟果法师在会上表示,愿竭尽全力为五台山文殊道场培养一批学有成就的佛教僧才。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领导赴会看望了悟果法师和学员,鼓励学员们要认真学习,争取把法会办好。  相似文献   

8.
佛学名词中有“想蕴”、“想心所”。佛教学者多认为想即观念。我在《精神的试析》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中亦说“想,约当观念”。这实际是不符合原义的。《成唯识论》卷三:“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境,外境。佛学认为眼意二识,在接触外境(境为第八识相分,对前六识说,名之为外)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皆是由与二识相应的想心所,分别以境为质,摄取影像,作为二识认识的内容。“境”是本质相分,疏所缘缘;“像”是影像相分,亲所缘缘。这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为生活常识认为识是能直接认识外境的,根本不承认“于境取像”的理论。笔者是学佛学的,想根据佛学的原理发表一些不够成熟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禅宗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禅宗的振兴佛日太虚大师曾说:“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又说:“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年谱》)这是大师通观全体佛学、洞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原是太虚一次学术讲演,表达了太虚对佛学基本思想和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共分五章:第一章“佛学大纲”,简要勾勒出了中国佛学的大纲。中间三章用三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二、禅观行演为台贤教,三、禅台贤流归净土行。最后一章表达了作者重建中国佛学的意旨。  相似文献   

11.
欧阳竟无(1871—1943)先生,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亮节高风,学深识卓。生前在南京创支那内学院,讲学著书,陶铸群贤,沾溉学子,影响至大。本文仅就他的书学和书法艺术及其与佛学之关系,作一初步探索。一志不离道,游不废艺先生之学,一言以蔽之日“为人”。人有体、用,“立志办道其体也,多才多艺其用也……体用赅备乃称完人”《与陶闽士书三》。所以他主张“志不离道而游不废艺”(《论  相似文献   

12.
道教科仪与中国古老宗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仪式及表现形态,道教亦不例外。一般说来,道教典礼仪式都统称之为“科仪”。所谓“科”,可解释为“动作”之意。《说文》:“科”它含有程、条、本、品等义;而“程”例又一有法则之义。荀子云:“程者,物之准也”。仪,意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正如常言所说“行礼如仪”。道门中的法事因其目的、宗旨的差别而具有不同之形式,按照一定法事准则做道场称之为“依科阐事”。从语义学上看,俗语“照本宣科”与此有同一渊源。道教科仪是自成系统的。完全是可以撇开种种外围的观照而对道教科仪本…  相似文献   

13.
道伟 《法音》2005,(10):33-38
台湾圣严法师曾在勖勉中华佛学研究所同仁的开示中说过:“要立志做一个宗教家,而不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这也就是强调,“佛学研究”与“佛法修持”其实并不冲突。作为佛弟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更应是“佛法的修持者”。这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从事佛学研究,更要有担当,成为一位优秀的“佛教宗教家”。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角度说明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末体用”互补相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尝试依留日的修学见闻,尝试探讨中国佛教现代化开展中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教音乐源远流长,从北魏寇天师变道场直诵为音诵以来,在道教斋醮道场法事中,音乐就成了主要组成部分。那时的《华夏赞》、《步虚辞》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经韵乐章。到了隋代,已形成“法曲其声清近雅”的高雅音乐。唐玄宗是个“音乐家”,在他亲身提倡和指导下,唐代道教音乐得以长足发展。据《册府元龟》所载:“天宝十载四月,玄宗干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玄宗还让司马承祯、李含光、贺知章等分别作了不少“道曲”。宋真宗、宋徽宗也都很喜好道教音乐,作了不少乐章,还把南北朝、隋、唐以来道教乐章汇总了五十几首,用曲线记谱法记录下来,书名叫《玉音法事》,现仍保留在明《正统道藏》中。《道藏》中还有一本《大明玄教乐章》,是用工尺谱记下的明代道教乐章。  相似文献   

15.
《内学》1921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创办。这是在著名居士、学者欧阳竟无的领导下,以专门刊出纯佛学理论的文章而名誉万世的年刊,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份纯佛学的学术刊物。欧阳竟无在第一辑《叙言》中写道:“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不如是而有学…  相似文献   

16.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17.
高山杉 《世界哲学》2010,(3):151-160,F0003
2009年11月,在北京法源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现一部油印本文献,题作“《中论》等七种”,民国时期南京支那内学院编印。经仔细检读后,发现这部油印本由七种文献合订而成,包括《缘论会译》、《律学参考》、《支那内学院树因研究室办法》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等内学院佛学史料。其中《缘论会译》中从藏文译汉的《观所缘释论》,还是吕激当年译文初稿,与正式发表的定稿在文字上颇为不同。现将此《西藏译(观所缘释论)汉译初稿》(题目是整理者所拟)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整理刊出,并附吕激1961年7月2日所撰关于影印百衲本汉文大藏经意见书一封,供研究支那内学院历史和吕激佛学思想发展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释圣严 《法音》2003,(6):13-18
自西元1990年1月12日至15日,我们中华佛学研究所假台北国家图书馆,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以来,已历十二个年头。当时拟定的永久主题是“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在此原则下,以前三届也各选定了一个主题,分别是:“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每一届都有很多杰出的学者们,发表了高水准的论文。这回是第四届,我们依旧要沿着永久主题的原则,来讨论“佛教与二十一世纪”。有三个子题,分成三个领域,那就是:一、佛教与修行,二、佛教与社会,三、佛教与资讯。每一个领域,都将有多篇专业的论文发表…  相似文献   

19.
一在二十年代初,太虚法师就明确地指出,哲学上的本体论,虽有不同观点,但“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上的宇宙观,对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和生命现象都有种种说明,“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若就哲学上的知识论而言,“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黄夏年主编《太康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19页。)这也就是说,佛法或佛学对于哲学上的本体论、宇宙观和知识论都是全面超越的。后来,他又在题为《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的一次演讲中,针对梁漱演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和张东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较为可靠的早期天台宗佛教史料,对中国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先驱人物南岳大师慧思的佛学思想特征作了初步的清理和研究,澄清了中国佛教史上关于早期天台宗思想发展的一些无稽的传说。认为慧思佛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主张“因定发慧”,在以定为本的基础上倡导“定慧双开”;二是以《大品》为宗旨会通《法华》,特重空谛。而中国佛教天台宗“止观双修”的根本宗风及以“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为核心的天台教理,则是由慧思的弟子、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奠定和确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