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社会上流行“靓”与“酷”同行,菁菁校园也正流行着“靓”与“酷”。 “靓”与“酷”成为校园流行评价语 如今的校园你很难听到“好”、“潇洒”、“漂亮”之类的评价语,取而代之的是满天飞的“靓”与“酷”。 如果某位男生举止行动很潇洒,女生们敢大胆地称他为“靓仔”;如果某位女生长得很漂亮或是穿得很漂亮,男生们会经常当面夸耀:“哇,好靓啊!”  相似文献   

2.
儿子是我师     
11岁的儿子动辄挑剔我的不是,每写一篇文章,他都要先抢去读,像个小大人似地发一通议论, 不疼不痒,嘻嘻哈哈。可他自己的作文却“头不像头,尾不像尾”,甚或“身子”都难见。他说,这叫“苗条”作文,头小,身子细,腿长……现在流行这个,酷着呢! 你瞧,现在的小男孩出口多么张扬时尚,我们这一代人简直  相似文献   

3.
都市是社会信息的汇聚地,也是各种“流行病”传播的场所,虽说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但透过流行物自身,却能发现它们蕴含的社会信息、透视人们的某种心理,在种种流行现象中,“试离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悄然流行于都市。究其心理,我们可以发现,不外乎四种心态。  相似文献   

4.
朱子在道体思想的论述中,提出了所谓“与道为体”思想。万物“与道为体”指道体之发见流行处,在此意义上“与道为体”可谓道体之“用”。但是,“与道为体”之“体”指形体,道之本然之体无形体,有形体之万物不能成为道体,万物只能成为道体通过此形体体现自已的一种场所。朱子为解决以上两种论点之冲突,不采取如“太极为体,阴阳五行为用”的说法,而采取“无体之体”与“与道为体”。这对待关系更胜于单纯的体用模式。这关系更具体体现于“道底骨子”思想。  相似文献   

5.
听说,美国人最爱说的一个单词是“try”、它的意思是“试”。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关于“try”的教育,不仅挂在嘴上,更要表现在手上。这个“try”本来就是一个极普通的词语,可是在中国的学校里,怎么就不那么流行呢?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常常对孩子说一声“...  相似文献   

6.
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哲学学就是“关于哲学的哲学”,它只有唯一的视角和向度,即“哲学对自身的反思”,在自我分化的“哲学镜”中观照自身。哲学学的反思,应有两种视角,两面镜子。一种视角是上述的哲学反思,或曰“哲学镜”;另一种视角是从与哲学紧密联系的若干科学的角度,对哲学的反向思考,或曰“科学镜”。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时代是崇尚成功的时代,人人都想成功,更有不少人企盼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然而,获得成功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没想到成长。”今天,由于社会流行一种浮躁风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期待成功,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自己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时慧颖  汤洁  刘萍萍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2):2718-2734
眼睛效应指人们面对眼睛或类似眼睛的图案时会发生行为改变的现象。但是, 眼睛效应的稳健性备受争议, 主要有4种观点:促使人们更亲社会、更遵守社会规范、降低反社会行为、无效果。结合规范错觉和创新扩散理论, 基于感知规范的视角, 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高时, 眼睛效应既会“促进亲社会行为”或“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也会“降低反社会行为”; 但当感知亲社会规范流行程度较低时, 眼睛效应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 当规范错觉较大且无规范干预时, 眼睛效应同样对一些反社会行为无效果。因此, 将以上4种争议观点整合为“不同感知规范条件下的眼睛效应”, 揭示了眼睛效应不稳定的原因, 为未来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现行“情感”定义有重新探讨的必要现在国内外流行的情感定义,基本上有如下三种:第一,“所谓感情或情绪就是人对其所认识与处理一切的体验”。第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第三,“情感是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对情感过程中机体发生的适应性变化的感知。它虽然对后继的  相似文献   

10.
胡宝琛同志《评所谓哲学现代化》一文于本刊1986年第11期发表后,读者先后来文评议,并在“哲学现代化”、“哲学科学化”及其他提法之间,作出各自的抉择。新疆大学蔡灿津同志认为,胡文不同意“哲学现代化”这个流行口号,“很有见地”,但代之以“哲学科学化”或“哲学更加科学化”则不妥。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一门科学,对于科学本身再使用科学化的提法似乎并不科学”,“更加科学化”中的这个“更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要是一种“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传统哲学似乎基本上是一种“非逻辑”的哲学。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确有直觉和非逻辑的因素,但并不构成它的基本特征;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逻辑的而不是直觉的。以下略述拙见,不揣浅陋,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一种极其有趣的“表意文字”,既可以“一音多字”,还可以“一字多意”“一字多解”,这就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更宽广且更有趣的“自由度”。只要你会巧妙利用“一音多字”或“一字多意”,就准能在交际中大显身手,大获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名命名动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  张积家  王嘉英 《心理科学》2006,29(4):957-959,943
本研究自编的“大学生网名命名动机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的网名命名的动机按重要程度依次为:张扬个性、便捷自然、寻求自我价值感、祟尚流行和宣泄情感。网名命名动机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命名网名时,认为“张扬个性”与“便捷自然”较重要,而男生认为“寻求自我价值感”、“宣泄情感”与“崇尚流行”更重要。年级因素在命名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学生认为网名应当“张扬个性”、“寻求自我价值感”和“宣泄情感”,而高年级认为网名应“崇尚流行”和“便捷自然”。文理科学生仅在“便捷自然”动机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人际交往中羞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关于羞怯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对“shyness”这一基本术语的翻译却较为混乱并存在分歧:有的学者将其译为“羞怯”,有的则译作“害羞”,究竟哪种译法更准确、更切合shyness的本意?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更涉及到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及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文化对等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西方“shyness”概念的梳理及对“羞怯”、“害羞”等词语的中文词源学考证发现,“羞怯”这一译法更接近“shyness”的本意,达致概念互译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儒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这个观点,盖基于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现象,沿袭近两千年封建经学的习惯,似是而实非。它主要是从政治伦理的观点出发,而削弱了哲学的其它更主要组成部分——如形上学、知识论及方法论等,这就将哲学史狭义化,因而造成严重的偏颇。如果抛开历史的和学派的成见,  相似文献   

16.
性病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在旧社会又称“花柳病”。传统的性病包括: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肉芽肿等。现代性病概念有所扩大,包括一些病毒、霉菌、疥螨以及70年代西方国家流行的艾滋病等二十多种疾病。性病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很早以前就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西方国家由于抗生素(如磺胺)的出现,使某些性病有所下降,但在6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人对性生活的观念有所改变,所谓“性解放”、“性自由”在社会上泛滥,使性病有所抬头。在我国,解放前性病的流行也十分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采  相似文献   

17.
姚文放 《学海》2003,(1):16-22
有一种理论偏向 ,即把“全球性”等同于“世界性” ,这并不可取。所谓“世界性”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凸现出来的问题 ,有其特定的内涵 ,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全球性”关系密切 ,但又不是一回事。“全球性”由多种图景所构成 ,包括经济全球化问题 ,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问题 ,流行文化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恐怖事件问题等。进而言之 ,“全球性”并不仅仅是一种总体图景 ,在这一概念上还缠绕交织着多重关系 ,包括全球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全球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19.
同一、差异和矛盾这三个辩证范畴的问题,是当代最微妙、最深刻和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因为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个充满着十分复杂和十分尖锐的矛盾的世界。南斯拉夫人从“友爱”、“统一”和“自治”这个革命的根本原则出发,强调必须遵循通过具体的“扬弃”来解决具体的“难题和矛盾”的准则和方法,这种“扬弃”其实也就是一种“创造性”行动,一种创造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渐进地、通情达理地改造世界、社会、人的思想和人的意识。从这个回答里我们不难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范畴“扬弃”主要地是作为否定的否定而发挥其创造性作用的,它用一种更高级、更发达的新创造来代替已经陈腐了的东西。正是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一种新的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正悄然进入许多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著作中.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对话的结果.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现象学唯心论的批判和改造;另一方面,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现象学解释.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最初是一种偏重于认识论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其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哲学上的古老问题.为此,他批判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即所谓“心理主义”和“客观主义”,强调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