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海山、陈思迪、徐焕洲等编著的《家庭伦理》一书于1984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述了爱情及恋爱中的道德、婚姻及婚姻中的道德、家庭及家庭中的道德三大部分,而其中侧重论述了爱情、婚姻、家庭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家庭伦理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家庭伦理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建构家庭伦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和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经历了“等级式”到“契约式”的关系变迁、“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结构变迁、“严格化”到“自由化”的功能变迁,在家庭经济、婚姻和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系列伦理问题。建构新时代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需坚持以伦理自觉树立正确家庭伦理观,以伦理自信培育优良家庭伦理文化,以伦理自强健全现代家庭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从来都被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缠绕着的婚姻问题,在恩格斯把感情确定为它的道德基础之后,似乎显得单纯而透明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婚姻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指示和判断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是非的准则和规范,是现实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婚姻道德的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受现阶段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婚姻基础构成,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实际。同时,其建设也不能忽视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与现阶段精神文明水平相联系的群众可接受性程度。婚姻道德的探讨,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有关论述。在本书中,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  相似文献   

5.
家庭传承家庭伦理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家庭道德记忆。家庭道德记忆是家庭兴旺发达的伦理基础。一个家庭不是依靠物质财富或权势实现兴旺发达的,而是主要依靠家庭道德记忆兴旺发达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道德记忆。这不仅指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风,而且指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道德文化传统。家庭道德文化传统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无论一种家庭道德文化传统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它都是基于家庭道德记忆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包括亲子、兄弟和婚姻夫妻伦理。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 ,《诗经》在“孝”的道德范畴、兄弟之伦、夫妻男女道德等方面 ,具有比较原始的内容和意义 ,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已经初见端倪。《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 ,经由儒家学者的改造和发挥 ,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新的媒体奇观。从文章、马伊琍婚姻风波事件涉及的主体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参与、难以计数的网络跟帖、微博热评等来看,它确实形成了当下中国波及世界的一大媒体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家庭婚姻伦理文化的变动和亟待引导的状态。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审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贵和守孝"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和变异,剖析其对婚姻家庭的种种影响,批判封建婚姻伦理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局部领域的死灰复燃及其对道德、婚姻和家庭社会和谐的破坏,考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重新构建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婚姻伦理。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10.
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肖雪慧(一)在任何社会,婚姻、家庭问题都很重要。但在不同的伦理背景下,这种重要性的含义相去甚远。在社会本位的伦理背景下,往往着眼于维护特定秩序来强调其重要性;而在注重个人的伦理背景下,这个问题之所以重...  相似文献   

11.
张玉霞 《管子学刊》2009,(3):110-114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的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的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的想象性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家庭伦理思想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爱情、婚姻和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的伦理思想。毛泽东在批判中国封建的家庭伦理思想的同时,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经典之作.本文在对该书进行细致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正确把握恩格斯婚姻家庭道德观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应当将唯物史观作为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婚姻的基础及其道德性问题;澄清附加在恩格斯名下的以"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来证明离婚"合道德性"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4.
亲子鉴定对于维护家庭应有的婚姻观念和伦理关系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需要引起注意的新问题,如强化了男子亲权的意义而忽视了女子亲权的意义、强化性关系的生理和血缘伦理意义而弱化了性关系的社会伦理意义,容易因诱发和助长夫妻间的不信任情绪而导致婚姻和家庭信任危机等;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对亲子鉴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限制。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现代乡村家庭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家庭和谐和个体幸福,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调查显示:乡村家庭伦理状况总体良好;乡村婚恋伦理多元并存;乡村亲子伦理失衡;乡村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乏力;乡村性伦理开放宽容和乡村生育伦理新旧交织。影响当代乡村家庭伦理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家庭财富重心和话语权转移;社会道德调控力量弱化;部分村民自身道德素质低下等。加强乡村婚姻家庭伦理制度化建设,推行"德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教育培训以提升村民道德自律能力是改善乡村家庭伦理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赵紫宸的人生经历与他的相关神学作品来阐述他的婚姻伦理观,主要从真爱婚姻、两性契合、有节有义和伦理责任四个方面来分析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共构了赵先生的婚姻伦理观念。一方面赵紫宸从上帝的创造、基督道成肉身彰显真爱来凸显婚姻的圣礼性内涵,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婚姻哲学,指出在赵先生的思想里"参配阴阳"的"夫妇之道"何以"通达神明"。重视婚姻道德、促进人格发展,助力社会和谐,赵先生婚姻伦理观不仅能给今日的基督徒带来道德激励,更能在一个婚姻危机的时代发出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声音,为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的重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立足于唯物史观,体现了政治经济学方法与人类学方法的交叉与分野。这部著作中两种方法的转换既在理论广度上将唯物史观拓展到了人类学研究领域中,又在理论深度上增加了资本主义批判的家庭维度和性别向度,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不过,这部著作在方法上仍有其局限性,这集中体现在它对共产主义社会中家庭关系的感性预设、人类学研究的单线传统、世界历史共时性维度的缺乏上,从而总体上呈现出历史理性的未完成状态。据此方法研究当下中国还需以中国具体实际为根基。  相似文献   

19.
家庭在从传统到现代以及现代社会的秩序重建中扮演了重要的伦理角色。这种形态上的转变以及逻辑上的发展演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双螺旋"的独特结构。其一,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家庭伦理既有作为自然伦理形态面临解体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作为现代社会客观伦理开端的另一方面,家庭伦理在二者的相互交织之中获得现代发展。其二,在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家庭作为重建的中枢,一方面,面对民主多元化的现实不断调整家庭伦理关系趋向公平民主;另一方面,在新型家庭关系中培育的新公民在走向社会时也实现了对社会伦理的再造。因而,家庭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起始点与重建的枢机。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的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化的基础。在家庭继替的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的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