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佳 《哲学研究》2012,(11):102-108
<正>"随附性"(supervenience)是一个表示不同属性之间某种特定作用方式的关系概念。如果A属性随附于B属性,则"不可能在B属性不变的情况下,A属性却产生变化(there cannot be an Adifference without a B-difference)"(McLaughlin and Bennett),这是对"随附性"含义的形式化说明。"随附性"表明了一种特殊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不可能"表明"随附性"关系具有一种"模态强  相似文献   

2.
"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灵的属性和物理的属性是同一的。但是如何解释我们身心分离的直觉,对"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而言似乎是一个难题。帕品纽作为"还原论的物理主义"的领军人物,试图诉诸"现象概念和物质概念"的不同特征来解答这一困惑。他认为正是因为"现象概念"的特殊性质导致了身心分离的直觉。本文介绍了帕品纽的这一解释,考察了对其种种可能的反驳,并通过对这些反驳的回应来辩护帕品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论虚概念     
叶建柱  应向东 《现代哲学》2004,19(2):115-120
把外延理解为“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客观事物(或类)”,导致“虚概念没有外延”或“有外延但是空类”此类有问题的结论,应该理解为由概念(思维)中的对象组成;而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又导致把理想模型等科学概念当成虚概念,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是无异议的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是实概念,如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实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如“地心说”中的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公认的虚概念,如鬼魂。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是非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相似文献   

4.
中文新异组合概念的解释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烨  傅小兰  孙宇浩 《心理学报》2004,36(3):265-273
通过分析600名中国大学生对32个概念组成的160个新异组合概念的解释,考察了中文名词-名词组合概念的解释策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⑴关系解释和属性解释是两种主要的解释策略;⑵第一个子概念具有显著属性的组合概念得到更多的属性解释;⑶子概念之间相似性的高低不影响属性解释出现的比率,但影响关系解释出现的比率;⑷生物组合概念比人造物组合概念得到更多的属性解释。其中的新发现既不支持关系竞争理论,也不支持双重加工理论,引出了有待研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认同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过去十几年里中东欧所发生的政治认同的概念和现象的变化.个体认同与社会团体认同都是我将要讨论的,因为个体认同并非随意塑造,而是在群体或团体之中的.我所理解的"认同"是一系列重要的属性(特征、人际关系、感官结构、真理、观点、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这些属性保证了社会实体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创伤"一词在当下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属性。生理性的"创伤"是一个源于古希腊的古老概念,而"创伤"一词的心理属性其实仅仅是近百年来的新创。"创伤"的英文词汇先后由traumatism发展到trauma,而创伤概念本身,经由沙可、让内和弗洛伊德三位在创伤理论学术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学者的相继探讨,则经历了内涵与本质由身体到心理再到潜意识的重要变革,而创伤主体也在这种变革之中变得逐渐分裂,trauma开始逐渐成为"创伤"的对应词,具有时间、认同解离性的"心理创伤"才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公共产品:一个文献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义程  闫娟 《学海》2008,(1):101-108
公共产品是一个学界尚未达成共识的术语.萨缪尔森之前的研究对"什么是公共产品"这一论题毫不考虑,自萨缪尔森以来的研究则分别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共用性、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四个维度设定了公共产品的概念与属性,并依凭公共产品的属性、消费的空间范围以及消费需求属性等迥异的分类标准对其做出了不同的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8.
"自我平衡属性簇理论(HPC)"通过"属性簇"以及"自我平衡机制"来弱化传统的物种本质主义,有一定道理,但是,它不能解释物种的"个体多态性"和"同一性难题",而且与生物学的分类理论不一致,是不恰当的。"关系本质主义"虽然与多种物种概念相符合,但是,它不能回答"物种分类难题",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质主义。物种本质主义应该走向"内在生物本质主义(INBE)",因为,与生物形态、生理等相关的普遍性需要内在结构解释,有机体的子类需要通过内在属性区分。而且,INBE与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分类学"的进展相一致,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9.
孙志海如果研究过元伦理学,恐怕就不会质疑“行为事实属性”概念。因为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应该”、“价值”能否从“是”、“事实”推导出来——显然蕴含着“行为应该如何”与“行为事实如何”概念,蕴含着“行为应该”与“行为事实”概念,蕴含着“行为应该属性”与“行为事实属性”概念。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文本中,"人的本性"(das menschliche Natur)与"人的本质"(das menschliche Wesen)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前者主要指人的自然属性,后者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因此,无论是把这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混为一谈,还是用后者消解乃至代替前者,都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的丰富内涵。在对马克思人的本性的解释中,一个悬而未绝决的争论点是,在马克思那里是否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概念。为了消解这一文本解释中的争论点,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V.维纳布尔所代表的"人的本性的无限可变论"与N.杰拉斯所代表的"人的本性的永恒不变论"。相比之下,笔者发现,N.杰拉斯的观点更为符合马克思文本原义和思想主旨。不过,即使是N.杰拉斯的观点也止步不前,缺乏对类的存在(Gattungswesen)概念的哲学史、思想史的深度检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进一步回溯表明: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的类(Gattungs)概念成为阐明人的本性问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关系词浅说     
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事物的属性。因此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就有了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又由于  相似文献   

12.
"贱民"是黑格尔国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它是绝对精神逻辑演进的结果,也是客观性境况与主观性情绪的结合。黑格尔先后提出富人救助、海外殖民与同业公会的三重解决方案,但都无力解决贱民难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在现代性贫困问题上相遇,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与黑格尔的贱民概念存在着逻辑断裂,二者在概念属性、生成根源与主体使命方面有着本质性差异。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既是一个存在论的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建构性的政治概念。它的现实生成就是一个客观的去神话过程,需要完成对"抽象一般"的批判与克服,而从哲学逻辑向政治逻辑的转变是马克思重构革命主体与超越黑格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982年10月21日,广东省逻辑研究会举行学术讨论会,讨论概念定义问题。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质疑。会上,有人提出,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呢,还是它的对象?对概念反映的属性是特有属性呢,还是本质属性?抑或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呢?如果仅仅把概念限制于反映客观事物(实体、物质)的范围,那么,实物、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大小、等于、高低、轻重以及状态、方位等,又如何反映?  相似文献   

14.
哲学把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部分,物质和意识是第一层次概念。物质分三大部分:实体、属性、场所,三者均属于第二层次概念。属性是无形的,要认识它,就要找到它的场所。观察系方法就是打开场所大门的钥匙。相对论指明,参照系是物质存在的场所,物质的属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属性,都  相似文献   

15.
概念转变是认知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关于小学生对于热概念的转变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本研究抽取了某小学一、三、六年级学生共104名,采用三种任务情境考察了他们在热概念方面的认识水平。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主要将热看作是一种物质,用物质模型理解热作为一个过程概念具有的速度属性。三年级学生热的物质概念和过程概念的认识并存,能够正确认识过程概念的速度和方向两个重要属性。六年级学生对于热作为一个过程概念所应具有属性的认知较为稳固,但未发生进一步的转变,他们还不能将热作为一个自发过程概念来理解。此研究结果部分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界由于把自利混同于利己却将利他排除在自利之外,结果在将利己与利他嵌入概念上抽象对立的二元架构之中的同时,又遮蔽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冲突,最终落入了利己主义"有人性无德性"、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只有深入辨析自利、利己、利他的概念,揭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现实冲突中如何生成的具体机制,我们才能澄清它们在同样符合人性逻辑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了复杂道德属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关归类和概念结构的研究与理论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个方面是从概念定义属性的假设 (经典观 )到概念表征属性的观点 (概率观 ) ;第二个方面是从概念以相似性组织的观点到概念围绕理论而组织的观点。本文综合概述了基于相似性和理论驱动的归类理论。  相似文献   

18.
江怡 《世界哲学》2005,(6):57-63
达米特的反实在论意义理论在当代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分析了他对"意义"和"真"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指出他的意义理论完全是一种形式说明,或者说,是对意义理论本身的形式构造.同时,达米特反对用真值条件来解释意义,主要是根据他对"真"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把"真"看作我们在具体场合说出的句子的属性.达米特的思想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他也在这种批评和反批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荀子虽主"人之性恶",但又谓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在哲学史上,学者对此"质具"与"心性"的关系曾有"质具"属性说、"质具"与"性恶"矛盾说、"质具"属心说以及"质具"属心又属性说等几种不同的形态;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以"质具"问题为线索,则在历史上又演化出"性恶论"、"情恶论"(性朴论)和"心恶论"等不同的说法。荀子言性恶之目的原不在讨论"自然之恶",而在说明道德之恶,但道德之恶预设了责任概念,而责任概念又预设了选择自由。若谓在荀子那里,"质具"乃是人成就德行的主观根据,而这个意义上的"质具"乃从"天君"之心上来理解,那么,此心便有理由为"恶"承担责任,如是,"心恶说"在理论上便有其成立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流行看法概念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思维最基本的形式,逻辑学著作给概念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给概念下定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国内有代表性的提法有如下几种: ①“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金岳霖主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