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圣经如何解释、如何研究,这是一门学问,可以称之为释经学,也可以称之为圣经诠释学。基督教是普世宗教,圣经是世界性经典。西方人读圣经、研究圣经,有西方人的思维,有西方人的方法;东方人读圣经,自有东方人的方法,而基督教从地缘上说,是出自东方的,而不是西方的。所以用东方人的思维来解释圣经,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中国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作为东方人的我们,大可使用中国思维来解释圣经,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圣经的丰富性有一些独  相似文献   

2.
文本与解释     
陈永涛 《天风》2020,(1):19-19
"文本"在现代诠释学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在基督教"解(释)经学"中,文本就是指圣经的经文。解(释)经学所有的理解与解释都是围绕着圣经文本而展开的。没有对圣经文本的解释,就不会有对经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教会重视救赎论而轻忽创造论,以致于信徒在"属灵"与"属世"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的现状,与初期教会受希腊哲学中"二元论"思想影响后的状况极为相似。故而,溯本求源——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相碰撞,古教父在希腊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基督教"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万物"的教义,抵御了"灵肉分离"思想对教会的冲击。中国文化(狭义上的以儒、道为填充的本土文化)的宇宙观不是"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而是"天道演运生万物"。当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碰撞,基督教的"造"与中国文化的"生"既存在相通之处——具有"创生力"、"从无而有"、"赋予人主观能动性";又存在相异之别——"外在他生力与内在自生力"、"有、无目的性"、"与人同在、天人合一"。故此,建构在"造"与"生"两者异同的基础上,以老一辈神学家为代表形成了两条中国处境中的基督教创世观进路: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强调上帝意志;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强调群体行为,两者又同时落地于"补足'天道'位格化施动者——人格化的创生"。解读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督教创造论是在"唯靠圣经"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诠释学"的必经之路。也只有构建了中国自己的诠释学,才能使基督教中国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圣言的诠释     
《天风》2009,(7):66-66
<正>《圣言的诠释》是汪维藩教授多年来对圣经诠释学的研究成果,汪老师(大家喜欢这样称呼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牧者,与他接触的人,很难不被他对上帝的执着和对教会的深情所感动。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一睹他丰富的内心与学识。  相似文献   

5.
在"自身"与"他者"辩证法基础上经由象征、符号中介的长程迂回的主体理论是利科诠释学的真正内涵。在主体理论与诠释学的交互推进中,利科通过从文本到行动的诠释学扩张,迈向和实施一门在不同工作场地中早已预期的"自我的解释学"。本文通过展现利科主体理论与诠释学的交互推进,从符号学的挑战、事件与意义的辩证法、行动的"文本"范例等多个层次,阐述利科从文本到行动的诠释学发展的逻辑机制,呈现利科在时间、行动、语言框架中所建立的富含自我与他者辩证法内涵的自我诠释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岳清华 《天风》2017,(8):42-43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遗产,就是领人回归圣经。"神学家不是别的,只是一个忠于圣经教导,并且体验和实践圣经话语的人。"~1他的神学思考建基在圣经中,并且促成了基督教与德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相合启发我们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一、因信生发爱路德将"因信称义"视为基督教教义的基石。1536年,路德在《因信称义的辩论》一文中指出:"基督或基督的义是在我们之外,不是从我们而来,所以不能由人的善工产生。"  相似文献   

7.
"重生"历来是救恩教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然而,相比论述"称义"、"和好"等救恩主题方面的著作,这一主题的文章却并不多见。同时,笔者又见很多地方的信徒或传道人对"重生"有着些许的误解:比如有信徒仅仅会把生命中以往某一次特殊的"属灵经历"定义为"重生";也有信徒把接受"洗礼"时那一刻的口头宣信作为"重生"的标志等等。所以本文着重从《约翰福音》这一处经文文本的叙述角度进行诠释,进而再分析"重生"的原文词义并用圣经一致性的原则方法来探究"重生"的丰富内涵,然后从普世信仰的角度进行神学历史中对此主题的不同理解,最后结合中国的当下处境做出一些思考和回应。故此,本文总体上采用了诠释学的方法对《约翰福音》中的"重生"这一重要主题做出诠释和理解,希望这能够帮助当下的中国信徒对救恩的基本要道理解得更加准确和清楚。  相似文献   

8.
倪光道 《天风》2007,(23):5-7
"有恩典有真理"的教义,也是要求一切属于基督的人既有恩典又有真理,决不可有恩典无真理,也不可有真理无恩典。圣经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这就是说,道成肉身的基督,既有恩典,又有真理,集恩典真理于一身(参约1:17),所  相似文献   

9.
<正>孝道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在圣经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于圣经教义的始终。孝敬父母在圣经中被尊为人伦之首,是上帝以必须遵守的诫命的形式提出来的。圣经指出,人应该服从上帝的诫命  相似文献   

10.
儒家经学是围绕着"六经"或"四书五经"展开训释所形成的一整套学问,它的核心内容关乎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从国家社会群体到个人身心性命,均离不开人的活动的实践性和日常生活的处境化,这就决定了其本质是人学而非神学。同为解释经典,圣经释义学是以宗教信仰作为其重要基础的,在神圣向世俗过渡的进程中,《圣经》释义所积累的经验和问题线索成为现代诠释学产生的先导。儒家经典的解释史及其现代掘发,虽然与圣经释义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境遇很不相同,但同样作为解经学,在其迈向现代学术体系的过程中,一定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通过对比与分析二者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经学的解释学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其当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王嘉玮 《天风》2003,(3):46-49
圣经常常被基督徒视作教会及信徒的生命之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是我们灵性起步的根基。这就使我们要熟悉圣经、尊重圣经。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在三个“唯独”中,提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号召信徒们要回到根源中去。由此,路德的神学著作都是以圣经的权威及教会传统遗传的权威为先决条件的,这种试图解释圣经的解经学形式的神学值得我们借鉴。“与经院主义的神学著作相比,路德的神学著作显得更新、更有特色,这种特色贯穿路德的神学研究方法。作为解经学家和讲道人,路德不断地与圣经对话,这是没有先例的。他在神学领域里取得的每一进展,都以圣经作为基础和指导。”(1)路德从不怀疑圣经权威的可信性,“他的目的是让圣经和教义里那些朦  相似文献   

12.
《天风》1996,(4)
由于近年来印刷圣经的纸张及其他印刷辅料价格不断上扬,1994年定的圣经售价已无法继续维持。经研究决定,从今年四月份起,全国基督敦两会出版的“96版”圣经价格有所调整,各圣经销售点从“96版”圣经起执行新的价格。在此之前出版的各种版本圣经仍要按原价格出售,各地不得擅自提  相似文献   

13.
罪的定义:从旧约圣经到新约圣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的观念和教义是天主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在跨文化和跨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精神与天主教精神的对话和比较,罪的观念常常被中国人误解和曲解,以致轻率地得出两者是“乐感精神”与“罪感精神”的对立,并认为中国人无法接受“人人有罪”的天主教说法。本文从圣经文本入手,对罪的观念进行疏解,以期对这一误解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基督宗教只寻求出世,信众的世界观暗淡,对世事漠不关心,似乎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不少教内人士也有这种错觉。其实基督宗教确实是一个出世的宗教,但又是一个极其关注世俗生活的入世宗教。这一点经常被人们忽视。 基督宗教教义的最根本依据是《圣经》,《圣经》之外就是圣传。《圣经》用拟人的手法的形式告诉我  相似文献   

15.
苗语圣经翻译传播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中国西南地区云贵川三省苗族地区,引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皈依运动.基督教素有"惟独圣经"的教义传统,所以,基督教的传播总是以圣经的翻译传播为核心内容.在基督教传入苗族地区之前,苗族尚无本民族语言的文字书写系统,所以传教士在着手翻译苗语圣经之前必须首先学会他们的民族语言,并为该民族语言建立文字书写系统.本文对苗语圣经翻译传播的历史作了一次清理,并从宗教学研究的视角对其社会文化影响给予了深度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一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学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一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押沙龙的发     
洪书永 《天风》2006,(16):6-7
经文:撒下14:25-26,18:9 旧约圣经"押沙龙的头发"的故事成为今天的一个典故,意思是一个人的优势或长处往往成为他失败或跌倒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一个人的优势如果没有利用好,或许会成为他失败和跌倒的一个因素,相反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弱势和短处,如果利用得好或许是他成功的一个阶梯.圣经里面有这两个显著不同的一对例子.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儒家孝道教义中,最为人诟病的可能就是《孟子》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了。但孟子的这句话实则包含了儒家独特的死后永生观,而后世对这一孝道伦理有相当的误解。同时,通过类比推理,我们也可以为《圣经·创世记》第38章中犹大的一句话"她(塔玛)比我更有义,因为我没有将我的儿子示拉给她"提供更为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成祖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17-130,192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潘德荣 《世界哲学》2006,9(3):42-50
现代诠释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的语言学(主要是语法学,揭示文本客观性层面的语义)、语文学(对语言本身以及文献的历史关联的反思)和修辞学(着眼于语言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阐明语言的说服力)。正是由于语言学、语文学和修辞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完成了从“神谕”的宣示与解释向合乎理性的证明之智慧的转化,而圣经注释学正是这一转化的直接结果,并且通过圣经注释学,这些因素融入了现代诠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