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汪维藩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教诗人。生前一直执教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对学生关爱有加,事必躬亲;也曾参与中国基督教两会的事工,鞠躬尽瘁、仗义执言。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以政治、神学、诗歌为他灵感的来源。他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努力推进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提出并倡导“生生神学”。今日中国教会,“基督教中国化”旧题新作,从上至下,大力推进。值此机会,汪维藩老师的神学思想,便能加倍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吾辈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走神学中国化之路的精神。梳理其爱国情怀,并以其自身经历、学效前辈、中国文化、圣经启示等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期共同学习,互相勉励。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尝试从系统神学的角度出发,以释经学和系统分析法为基本方法,以汪维藩教授的"道在这里成为肉身"为副标题分析和讨论基督教中国化方向努力的途径,从而找寻有关此方面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汪维藩●1991年底,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前不久刚去世的罗竹风同志讲过几句语重心长的话:“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道路决不能改变,这面旗帜是要永远高高树立的。‘自治’,就是收回教权,由中国信徒办好宗教事业,不要外国插手。‘自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国人在经历了多次的革命后。很多有识之士在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社会。基督教界亦积极思考如何从基督教信仰出发救中国。赵紫宸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通过"人格论"建立他早期的神学体系,并提倡"人格救国"。赵紫宸丰富的神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神学思考仍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此外,他的神学思想和生活实践也具有非凡的基督教本色化、处境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汪维藩教授的圣诗创作角度,记述他追随基督的生命历程及其基督教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相似文献   

7.
陈志华 《天风》2024,(3):34-35
<正>近期,“赵紫宸与基督教中国化展示馆”开馆仪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成功举行。展示馆的正式开馆,标志着浙江基督教中国化工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历史与当今的真挚相遇,让基督教中国化入情入心赵紫宸(1888—1979),浙江德清新市人,历任东吴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教授、院长。他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会最有影响的神学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在基督教神学理论框架上有所建树的神学家,更是中国处境化神学的早期缔造者、鼓舞人心的师长和卓越的诗人。他最早在中国尝试创立“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第一个提出建构“中国的系统神学”,并进行初步尝试,被称为“中国教会改革创新建立中国神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韦卓民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处境,随后探讨韦卓民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和教会实践,最后总结概括韦卓民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的重要意义。本文指出韦卓民有关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想和实践既为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珍贵神学素材,同时他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思索和实践方法也颇富启发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余音 《天风》2018,(11):F0002-F0002
2018年9月19日至21日,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出席“赵紫宸与基督教中国化——纪念赵紫宸诞辰130周年暨浙江省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建设第十八次研讨会”的系列活动。高峰牧师在会上盛赞赵紫宸先生学贯中西,并在文学、书法、诗歌等艺术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且他尤其擅长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形式表达基督教神学,堪称基督教中国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严锡禹 《天风》2016,(9):26-27
汪维藩老师在《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一书中,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思想引入中国神学,提出了“生生神学”的主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汪老师引用了蒙古人的长生天信仰,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长生天“就其静态来说,是一位‘永存的上帝'(An Ever一lasting God);就其动态来说,是一位‘永远创生的上帝'(An Ever-generat ing God)”(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的流行口号之一,就是"神学院校是整个宣教事业的冠冕"。如此说来,1949年前以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为代表的一众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程度的神学高等学府,就是这顶"冠冕上的明珠"。如基督教传入中国一样,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此前也称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化、在地化等)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其间有缓行期、加速期;也有停滞期、倒退期。神学教育中国化进程集中折射并且有力塑造了基督教中国化进程。神学教育中国化的研究,是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还对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美纯 《天风》2010,(8):60-61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期以来,汪维藩老师致力于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探索基督教神学,同时将基督教信仰贯彻其整个生命。自1981年"金陵"复校之后,吾即受教于汪老师,从他所学的课程(主要是新约圣经方面)中,他既正统又开放的信仰,既严谨又广  相似文献   

13.
<正>处境化的讲台供应、从事神学研究的高素质教牧人员以及精通外语的国际型神学人才培养,应是神学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2014年8月,在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徐以骅教授的发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谈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享有较高的地位,有"三高"的特点:即当时教会教育与神学训练程度高、社会参与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严锡禹 《天风》2016,(9):26-27
汪维藩老师在《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一书中,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思想引入中国神学,提出了“生生神学”的主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汪老师引用了蒙古人的长生天信仰,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长生天“就其静态来说,是一位‘永存的上帝’ (An Everlasting God);就其动态来说,是一位‘永远创生的上帝’ (An Ever-generating God)”(汪维藩,《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金陵协和神学院,1997年6月版,第15页).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神学教育深远地影响着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神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中国教会人才,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处境的神学理论。神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处境。如何透过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神学思想、探究神学理论、践行信仰教训是神学教育在新时代要重视和着力的方面。明晰神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让神学教育成为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8)
正三、问题意识是神学研究的导向神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基督教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而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将基督教神学思想中国化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在推进基督教神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与当下实践的进程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做进一步的解析思考,着力推动解决中国基督教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革 《中国宗教》2014,(9):34-35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领袖和神学家,他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和社会化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神学反思。他的社会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会在社会中的自我理解,具体涉及到建设中的中国后宗派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和教会性身份问题。首先来看中国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更夫志,赤子心"出自于汪维藩牧师的诗句"苍茫有路更夫志,踽踽独行赤子心"。更夫,指守望者或守夜人。汪维藩牧师,是金陵协和神学院(下称"金陵")已故教授,是中国教会时代更替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教会重新恢复后的第一批神学教育工作者,他  相似文献   

19.
裴连山 《天风》2023,(1):12-15
<正>中国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的道路上要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神学思想的中国化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核心和灵魂,自然成为整个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回顾基督教前辈们的思想历程可以继往开来,对当下的基督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9,(6)
<正>《金陵神学志》2019年第一期刊载了金陵协和神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逸鲁牧师的文章《基督教中国化与金陵协和神学院》,文中称:丁光训、陈泽民和汪维藩可称为"金陵三杰"。这不是要否定其他老师的贡献,而是因为这三位牧者在国内外学界是被广泛认可和推崇的神学家,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发掘和总结,将其用来启发、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他们的思想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代表,也是构成我院"金陵学风"的主要代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