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识.     
《天风》2009,(5):34-35
2009年2月1日,为了表彰在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金陵协和神学院原副院长、资深教授陈泽民博士,国务院向他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相似文献   

2.
在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的校园里,每天清晨总能见到一位鹤发童颜、和蔼可亲的长者在散步。偶尔有同学看到他走来,便迎上去,带着早已准备好的问题,或是神学问题,或是音乐问题,或是外语问题,向他请教。无论是高年级的研究生,还是刚刚入学的本科一年级同学,他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予答复、解释……他的外表、他的细致和爱心,一点都没有给人一个大神学家的印象,学生们倒觉得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爷爷。这位亲和慈爱的长者,就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和音乐家——陈泽民博士。缘结金陵陈泽民191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基督徒家庭。他的祖父…  相似文献   

3.
陈丰盛 《天风》2021,(2):57-57
自1980年开始,中国教会随着礼拜恢复,逐步有限地恢复了文字事工、神学教育等教会事工.神学教育方面,仅有金陵协和神学院(下称"金陵")开设研究科(硕士与博士),其余则是颁发本科或专科文凭.十余年来,就算不少神学院校被评为高等院校,但除金陵之外,并没有其他神学院校得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中国目前三万多的牧者...  相似文献   

4.
汪维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6月4日,原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协委员、金陵协和神学院荣休院长陈泽民教授在南京安息主怀,享年101周岁。6月8日,金陵协和神学院为他举行了安息礼拜和追思礼拜,陈泽民教授生前的亲友及学生数百人参加悼念,缅怀他爱国爱教,甘心奉献,热爱神学教育的光辉一生。  相似文献   

6.
2018年6月4日,原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协委员、金陵协和神学院荣休院长陈泽民教授在南京安息主怀,享年101周岁。6月8日,金陵协和神学院为他举行了安息礼拜和追思礼拜,陈泽民教授生前的亲友及学生数百人参加悼念,缅怀他爱国爱教,甘心奉献,热爱神学教育的光辉一生。  相似文献   

7.
以勒 《天风》2017,(7):49-52
正金陵协和神学院作为唯一的全国性神学院校,多年来,为中国教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国爱教的教牧同工,为中国教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月6日,近千人一同数算主恩,见证了"金陵协和神学院建院65周年暨教堂落成感恩庆典"。在庆典之际,笔者采访了金陵协和神学院主要负责同工,请他们谈谈如何继续办好神学教育等话题。  相似文献   

8.
<正>"更夫志,赤子心"出自于汪维藩牧师的诗句"苍茫有路更夫志,踽踽独行赤子心"。更夫,指守望者或守夜人。汪维藩牧师,是金陵协和神学院(下称"金陵")已故教授,是中国教会时代更替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教会重新恢复后的第一批神学教育工作者,他  相似文献   

9.
王从友 《天风》2008,(21):24-27
中国基督教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已经10年了,10年来,神学院校始终是神学思想建设的基地,在推进神学思想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8年9月23日至25日,全国各神学院校的代表相聚金陵,以"神学教育与课程设置"、"神学教育与中国教会"、"神学教育与中国文化"、"神学教育与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研讨,勾画神学教育与神学思想体系的美好蓝图。本刊摘编部分与会者的真知灼见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9,(6)
<正>《金陵神学志》2019年第一期刊载了金陵协和神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逸鲁牧师的文章《基督教中国化与金陵协和神学院》,文中称:丁光训、陈泽民和汪维藩可称为"金陵三杰"。这不是要否定其他老师的贡献,而是因为这三位牧者在国内外学界是被广泛认可和推崇的神学家,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发掘和总结,将其用来启发、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他们的思想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代表,也是构成我院"金陵学风"的主要代表人。  相似文献   

11.
正前言陈泽民教授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副院长,长期从事神学教育和神学研究,桃李满天下,深受爱戴。今年10月15日是他的百岁生日,本院的几位老师写了文章讨论其神学教育和神学研究的成果,以示庆贺。陈泽民教授是我的恩师,我从他那里学习了神学教育和神学研究的理论。我不能错失机会,自当写个小文参与讨论,以表庆贺,同时对基督教中国化做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金陵神学院自1911年创校以来,已历百年,虽因战乱和社会动荡,多次停办,但是,在历代"金陵人"的共同努力下,借着基督教几大宗派间的合作,神学院得以生存和发展。1952年,以金陵神学院为班底,联合华东十多所神学院校,组建了金陵协和神学院。时至今日,这所神学院仍然在中国教会人才培养和神学思想建设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作为拟撰写的院史系列文章之一,通过笔者所掌握的史料,对金陵神学院的创建背景、理念及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刘美纯 《天风》2018,(7):43-44
1996年至1997年,陈泽民院长有一年的时间在美国哥伦比亚神学院做访问学者。其间我曾于1996年11月25日给他写信,主要汇报自己的近况及随信附上图书书目,其时尤金·奈达博士(Dr.Eugene Nida)计划向金陵协和神学院(习称"金陵")的任课老师赠送图书.  相似文献   

14.
恩光 《天风》2010,(12):25-2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基业,教育为先。教会发展也需要神学教育先行。中国教会重新开放教堂后着手做的两件事就是:重印圣经和复办神学院校。1981年,金陵协和神学院在丁光训主教的努力下开办了,成为全国第一所"文革"后复办的神学院,自此,中国内地基督教的神学教育迎来了春天。30多年来,各神学院校已经为中国教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传道人,但面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0万到今天的2305万的信徒,中国的神学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趁参加最近在上海召开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交流会的机会,记者采访了来自全国20所神学院校的(副)院长、教务长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等,听他们谈谈对今天的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培训目标、面对的挑战等方面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中国教会的合一与神学建设,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研究室于1998年3月21日举办“中国教会的合一”研讨会。与会者就新约圣经与教会合一,教会历史与教会合一,灵性经验与教会合一等方面内  相似文献   

16.
王荣伟 《天风》2005,(2):i001-i004
尽管天气寒冷,但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靥,2005年1月17日,中国基督教两会及金陵协和神学院共同举办的金陵协和神学院新校区奠基典礼,在江苏南京江宁科学园区大学城隆重举行。"各族同道齐唱欢乐佳音歌、九州信徒共吟喜庆新园赋"大幅标语及欢快的迎宾曲,使人们个个喜笑颜开。来自中国教会17所神学院校的负责同工和各省两会副秘书长以上负责同工、港澳及海外教会机构同工、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约450人,共同见证中国教会神学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曹圣洁 《天风》2018,(7):40-41
我们敬爱的陈泽民牧师(我更习惯称他为陈院长)走完了101年的在世旅程,虽然从人生的规律来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还是为中国教会失去这样一位博学、睿智、忠诚、谦逊的师长、牧长而悲痛。我认识陈院长最早是在1952年。当我进金陵协和神学院学习时,他是老师,每天早祷,他准时参加。  相似文献   

18.
陈泽民先生也许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着基督教神学教育与研究,为着金陵协和神学院。1952年,34岁的陈先生来该校任教,半个世纪过去了,82岁高龄的他依然在这里勤耕不辍,这不仅仅是因为出于对上帝的忠实信仰,更是出自对事业的追求与挚爱。我读过一些他写的文章,知道在中...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见到陈泽民老院长是1989年4月28日。当时,我还在四川神学院读书,即将毕业,学校邀请陈泽民和汪维藩来到成都为我们授课。陈泽民讲的是基督教思想史。他娓娓道来的风格令人信服,谦逊、和蔼的态度令人敬仰。多年后,我如愿成为陈泽民的硕士生,主修基督教思想史,在他的指导下完成我的硕士论文。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在金陵教书多年。时逢陈泽民期颐之年,特撰此文,以示敬贺。  相似文献   

20.
陈金镛先生是金陵神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教员,在金陵神学院工作超过10年,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字两方面的工作。在教学方面,陈先生主要教授"讲道法"和"中国的宗教观"两类课程;文字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莫过于创办并主编《神学志》(后更名为《金陵神学志》)。本文主要简述陈金镛先生神学教育的背景,与金陵神学院的关系,创办并主编《神学志》的基本情形,并进而探讨了金陵神学院早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