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戴惠 《学海》2008,1(3):179-184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享有海内外盛誉的著名学者南怀瑾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中介绍民国名僧苏曼殊时说:“此外,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以章太炎先生与《断鸿零雁记》等而出名,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戴惠  孙晨 《学海》2006,(5):161-166
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属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群。他们的诗歌主张吸纳和借鉴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较早揭开了现代主义面纱,探索将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与中国诗歌传统相结合的途径。他们的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解读曼殊五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刨作于一身的“奇人异僧”。从革命的角度说,他意志坚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推翻清朝统治和袁世凯帝制尽心竭力;从创作的角度说,他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翻译、绘画树帜坛,赢得生前和身后无数读的击节和赞赏;从身份的角度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侠亦儒的革命和艺家。他曾获得的桂冠大体停留在不大反映本质的“诗僧”、“情僧”、“风流和尚”、“革命和尚”等一类称号上,然而随着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呈现于世,而不再继续充当人们揣测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讲经法会与开光法会常新今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公历5月26—29日),五台山殊像寺隆重举行了“文殊菩萨暨五百罗汉开光盛典”,揭开了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节的序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圣像是名闻中外的造像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6.
3、艺术《老子》、《庄子》和《淮南子》对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影响,数十年前就已得到承认(张钟元Chang1963,1975)。就象基于老庄哲学的美学言论和与传说中的神仙相联系的诗歌意象一样,诗歌、书法和绘画正是适合于官方精英绅士的活动。问题在于,这种对道的自然创造的审美感受,是否就是道教影响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全部(最近有一篇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比较研究论文很值得一读,即Leys1983,页11—39,1987,页3-34)。诗歌。书法和绘画,连同音乐(主要是琵琶弹奏),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受过教育的精英于公元四至五世纪时发现了美学。这种…  相似文献   

7.
杨慎一生坎坷,其诗歌成就却十分卓著,其丰富而具有启发性的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杨慎诗学思想根植于《诗三百》,倡情主艳,强调诗歌的艺术审美性,同时杨慎还十分注重诗歌风格及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王维乃唐代山水诗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唐代文人画发展及兴盛的历史先河,同时,他将佛教禅学文化与诗歌艺术完美相结合,于诗歌文学中融入自己对于佛学禅宗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字字入禅的禅境诗。这意味着中国禅宗美学思想自唐代王维起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9.
贺莹 《美与时代》2005,(3):77-80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枝奇葩.终其一生的创作,诗的数量不过9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却开拓了一条中国新诗创作的新路径.众所周知,为戴望舒奠定诗坛地位的诗歌是<雨巷>,但是<雨巷>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创作风格,而且也不能反映他以后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过程.对于戴望舒诗歌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宏观的把握,不能把眼光局限于<雨巷>,给人以戴望舒的作品风格局限于此的错误印象.所以,戴望舒的诗歌是复杂而充满了艺术之思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时期,便能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的.如果仅仅以戴望舒自己的诗歌理论<诗论零札>为标准,来论述戴望舒对诗歌形式的思考,就会走向偏颇.作为戴望舒的好友施蛰存曾经写道:"据我的猜测,对于新诗要不要用韵的问题,望舒对自己在三十年代所宣告的观点,恐怕是有些自我否定的."(1)  相似文献   

10.
歌剧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很强的艺术,有着极大极强的艺术魅力.它综合的体现了文学中的敞文、诗歌,戏剧中的情节、冲突,音乐中的旋律、声响,美术中的意境、氛围等,这种集中性的表现形式使歌剧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种.歌剧在中国的探索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它在中国生根、成长、发展,在最初时期就奠定了中国歌剧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尤其重视对中国人空间意识的揭示,并用多个篇幅加以阐述.在他看来,空灵、充实、虚实与意境等范畴是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对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建筑等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的探索,才能有机地把握艺术的自由灵动之美,展示艺术追求的无限空间,体现中国人“无往不复”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的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古琴因其淡雅清和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古琴同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13.
富冈铁斋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一位重要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传统诗歌、绘画和书法都有很深的研究,并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对日本近代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靖宇 《美与时代》2005,(12):82-83
博尔赫斯早期诗歌创作是先锋体验和辩证思维的产物,同时糅合了激情燃烧的诗歌状态和孤独的思索.他的早期诗歌较之后期诗歌更集中地表现了艺术世界的一种悖论式存在:激情与孤独.这种表面看似无法和谐的两种精神状态共处在他的诗歌中,而这种共处无独有偶地又丰富了他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绘画、园林等一切艺术作品中。对意境的研究早已是学界的一个老话题,如何对艺术意境进行研究,并总结运用到室内空间氛围的设计中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评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两者并不能决然分开,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细细体会。正所谓"画是无言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各画科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诗歌与绘画关系密切,在唐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从诗与画的理论方面,还是从色彩运用、意境创造,依诗作画与赏画赋诗方面,都表现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互相渗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艺术的美学原则,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因而它已成为诗画创作的形式和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丰富的音乐文化与欧洲作曲技法的结晶。歌词语言的诗意性、音乐表现的丰富性以及钢琴伴奏的完整性是中国艺术歌曲诗意美表达的"三要素"。中国艺术歌曲在精美的诗歌语言、多元的音乐语言表现和完美钢琴伴奏三要素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三要素"全面丰富了歌曲创作的民族化内涵,对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以及中国声乐跨入更新、更高的国际舞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文学的最早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登上历史舞台,一出场便以极崇高的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谓开山之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文体,诸如散文、小说、戏剧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诗歌的衍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相互动的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转换,给中国当代诗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文精神的世俗沉沦导致了诗歌的困境,诗歌的困境又加剧了人文精神的世俗沉沦.诗人开始制造诗歌事件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大众也由对诗歌文本的关注转向对诗歌事件的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