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国胜 《道德与文明》2002,(1):70-70,74
经济伦理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这一所谓"经济伦理运动"逐步推向全世界.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已受重视,9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产生并逐渐深入发展,其主要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体系,其中经济伦理范畴及其体制是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王小锡教授的英文版著作《道德资本论》2018年在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道德资本论》是作者20年学术结晶的原创性著作。该书界定了道德范畴,揭示了道德的功能、作用和目标,强调真正的道德需要行动并展示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效益;分析了经济和道德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说明经济发展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为道德资本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了道德资本及其  相似文献   

3.
经济竞争制度孕育道德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竞争中,经济竞争制度孕育道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道德建设提供适宜的环境;沟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为经济竞争形成合乎道德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4.
《手稿》是一部经济道德内涵丰富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对这部著作作经济道德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手稿》进行了经济道德解读:一是经济事实与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的价值分析;二是异化劳动导致劳动关系的非理性化;三是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道德缺损;四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学说对于确定道德发展的历史阶段具有方法论意义。在对抗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本质及其类型学问题。 道德形成的客观前提和主观前提。劳动活动在道德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在道德中对最初的  相似文献   

6.
周丹 《伦理学研究》2017,(4):126-131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道德经济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思潮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目标的期待的双重推动之下而兴起和发展的,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其兴起和发展的典型表征。以研究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宗旨的经济伦理学应该把道德经济纳入其中并赋以主题地位,而道德经济也可以展现经济伦理学为经济发展创设价值目标的学科价值,丰富它的研究内容,为它合理指导经济决策提供新思路,从而构成经济伦理学现实化的实践平台。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不同的是,经济伦理学研究道德经济建立在经济主体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假设之上,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价值分析法研究道德经济。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过程中,社会的经济伦理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是由社会现实生发的,最终又服务于社会现实。而对于社会现实来说,最基本的莫过于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人类社会如果缺少了作为基础而存在的经济活动,人类社会这座大厦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经济的标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为了使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经济伦理规范就必须建立。应该说,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经济发展的人文意义上,集中在经济的道德价值,或经济的伦理意义上。…  相似文献   

8.
肖雁 《周易研究》2005,(5):8-14
与战国这一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相联系,这一时期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也呈现出了整合、统一的特征.<易传>就是最能彰显这一时代特征的重要著作之一.t易传>是先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所提出并系统阐发的道德起源论、道德原则论、道德规范论和道德评价论,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格局,对后来的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哲学分支学科,它既需要关注"道德形上学",又需要直面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科学地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伦理道德难题.也就是说,伦理学的研究应该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统一.同时,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融汇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观上需要相关学科的学人打破门户之见,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态度.王敬华博士的<道德选择研究--以价值论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书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伦理学研究的这个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0.
明代独特的道德生活是有其偏执的政治导向、失序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无根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实质乃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无力为新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提供价值支撑,道德生活中的种种失范现象最终都导源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曾允 《道德与文明》2021,(5):96-104
由于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淡化了对同情的刻画并强调仁爱在道德中的作用,因此他在后期是否以仁爱取代了《人性论》中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并由此退回传统的道德感理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休谟始终将同情,尤其是广泛的同情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仁爱并未取代同情的这种基础作用.相反,无论是在《人性论》还是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仁爱都对同情具有依赖性.此外,休谟之所以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对同情和仁爱做了部分调整,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同情对道德判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双重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向度问题缘起于八十年代的“内引”说与“外灌”说之争,突现于九十年代的道德功能大讨论。经济伦理学研究应当坚持两大向度:一个是目的向度,从人的生活出发,确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个工具向度,从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提供经济发展的道德手段。只有将这两大向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确立经济伦理学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3.
德性是人之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作为个体认同形成和道德发展的汇聚之处,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引领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社会认知取向作为主流范式,为道德认同的理论和测量提供了深厚的基础.该范式之下,当前的道德认同研究的前沿主要包括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道德认同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同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在道德认同的个体发展(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理论整合以及生态化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 ,主要体现在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伦理原则、道德人格和道德活动等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意义 ,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因素 ,能够直接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因而是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表现为道德是资源配置的调节力、经济运行的导向力、经济主体活性的催化力、经济组织的凝聚力、降低交易成本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5.
张俊 《道德与文明》2012,(3):148-151
德行都应该配享幸福,这是人类一种素朴而普遍的公义愿望诉求和道德信仰.在本质上道德与幸福是两种价值,二者本无必然之因果关联.根据王海明的分析,道德只是实现幸福的“正相关要素”之一.所以,德福一致并不取决于德行一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根本上也不取决于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次数比例.但社会的道德向善选择却需要德福配享作为内在的信念支撑.德福配享,本质是人类社会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不可或缺的一种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6.
唐凯麟教授的新著《从旧道德到新道德》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4月出版了。该书依据道德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依据当代道德生活的内在过程和实际经验,对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了许多有益探讨。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新探讨了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作者开篇就以“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轴线,从“人和道德”、“道德和社会”“道德和做人”等问题的论证中,展示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经济伦理思想始终把伦理道德现象建立在对民众生计的考察和认识上,认为民生问题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社会伦理道德是由民生问题引发的。主张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道德标准,在调节个人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强调以自我牺牲、“替众人来服务”为准则。强调权利平等就是民权、民族实现;民权、民族问题解决了,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认为人类要求得道德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以“互助”为原则,减少兽性,发展人性,造就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而兴起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在近三十年的学术史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其中王小锡教授提出的道德资本的核心概念,已成为引领经济伦理学科发展的卓越理论成果。当我们谈论道德资本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在《道德资本论》中,围绕着道德资本这一核心概念的经典演绎和精当阐释,王小锡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现实案例,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经济伦理学理论大厦。道德  相似文献   

19.
我发愿系统地研究共产主义道德原理,始于1955年。是两个原因促使我产生这个愿望的。一是当时我感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专著几付阙如,而论述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规范、修养、教育的著作和小册子虽多,但把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完整体系来论述的,似还停留在一篇篇论文或演讲录.五十年代初,苏联施什金教授的《共产主义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是其伦理思想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的法哲学思想,发现了道德与利益的密切关系,明确了道德的现实基础,确立了以是否符合广大贫苦劳动者的利益作为道德判断标准的价值立场,也为马克思伦理思想特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埋下了其以后探讨一切道德问题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