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二千多年前,孔子站在奔腾不息的流水边,感叹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今天,站在这条“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的横幅下,我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我们正站在21世纪的门口。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佛教都面临着希望和挑战,佛教将担负起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广泛地开展济世利人的慈善事业。谁也不能否认,对世纪将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但这并非说到了对世纪,人人都可富足,家家都可平安。恰恰相反,在这发达的背后,是贫富差距的扩大贫国与富国差距的扩大,穷人与富人…  相似文献   

2.
陈星桥 《法音》2000,(5):11-13
中国佛教协会在历史悠久的南普陀寺和近代著名的佛教学府闽南佛学院举办“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这样一个演讲会,很有意义。我能参与这一盛会,深感荣幸。 当前我们正跨入21世纪。这将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驾齐趋的世纪。而佛教一向崇尚和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在这一世纪,无疑负有许多神圣的使命。其中一个重大的使命、也是我们完成其它使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就广…  相似文献   

3.
学愚 《法音》2000,(5):8-11
今天我能够登台,对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作一次有意义的演讲,感到非常的荣幸。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意义不只限于讲,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唤醒和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明确方向,指导我们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时间老人一转眼,已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在这跨越千年、跨越世纪的时空中,我们佛教已经走过了二千五百多年光辉历程。当今,工业和物质文明推动着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急速增长,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便利,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当人类制造的经济机器运转起来之后,人们便发现,它并不完全尽…  相似文献   

4.
珍惜生命 热爱和谐──21世纪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即将共同进入21世纪,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将携带着以往全部文明成果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开辟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纪元。当世纪之交,逢贞元之会,人类不能不站在一个新时代、新理论、新思维的起点上,反省、总结20世纪两次震撼人类心灵的世界大战以及世纪末冷战向后冷战转化时期的风云变幻,以寻求21世纪人类及人类文化的命运。世界上不少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也因之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21世纪的人类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合理,更美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  相似文献   

5.
提起佛教,很容易让人同“历史”、“传统”、“古老”等名词术语联系起来。诚然,作为我国五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历史悠久无疑是其特点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佛教还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主张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宗教。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的环保思想,让世人更深刻地认识佛教,由中国佛协发起、佛协教务部承办的一场名为“佛教与环保”的演讲会于8月25日至27日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成功举行。 在2天4场的演讲辩论会中,来自全国各省、市佛协及寺…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6,(10)
韩国总统金泳三的贺电韩·中·日佛教领导,共集一堂,召开佛教友好交流汉城大会,本人谨代表韩国国民,由衷地祝贺大会的召开。并且,非常欢迎中国和日本佛教领导的访韩。基于韩·中·日三国的传统友谊,在寻求21世纪佛教使命的同时,祝愿大会得出丰硕的成果,以佛教为...  相似文献   

7.
4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主题为“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演讲比赛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据悉,举办此次演讲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对对世纪佛教发展方向的认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同时选拔参加今年秋天在韩国举行的中韩日“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演讲比赛的中方代表。这是建国以来国内佛教界首次举办的具有开创性的活动,展示了当代佛教界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堪称一次成功的有益尝试。在演讲比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僧尼、居士分别就佛教在21世纪弘法、教育、伦理道德、和平、环保、慈善等方面的论题展开演讲…  相似文献   

8.
“人间佛教”最早由太虚法师提出。与此相联系,太虚还曾提倡“人生佛教”、“人间净土”。经过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土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理念现已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思想和共同议题。它在为21世纪中国佛教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 1933年10月,太虚作题为《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  相似文献   

9.
大智 《法音》1996,(10)
佛教女性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大智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长老大德,各位居士:今天,非常荣幸地参加“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目睹这亲切、友好、庄严而祥和的盛会场面,我作为一名中国佛教年轻的比丘尼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新旧世纪交接转轨之际,我们中韩日三...  相似文献   

10.
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闭幕词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副会长天台宗总务院长田云德尊敬的韩中日佛教诸位领导:再过几年,我们就会迎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时,时代赋予我们佛教徒重大的使命和任务。为完成这一佛教共同的重大使命和任务,我们韩国、中国...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将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驾齐趋的世纪。而佛教一向崇尚和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在这一世纪,无疑负有许多神圣的使命。其中一个重大的使命、也是我们完成其它使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佛教教育。佛教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就广义言,佛阳创立的八万四千祛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从狭义来说,则专指丛林式的或学院式的佛教教育。与一般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世俗教育不同的是,佛教教育着重于教导人…  相似文献   

12.
10世纪以降,随着佛教世俗化的日渐深入,佛教在中国各地的传播亦尤为注意与各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由此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化”日渐深入。明中期以后,随着九华山佛教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各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小九华”,多与九华山佛教有关,其多位于今江淮分水岭以南的皖南、苏南及浙江等地。各地信众以大、小九华为坐标,通过当时较为成熟的交通网络进行联接,由此形成不同层级的九华佛教文化体系。这一佛教文化体系以九华山佛教地藏信仰为主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化”倾向,是10世纪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佛教发展“地域化”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百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义宗派,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文教事业,中国佛教在20世纪整整10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佛教走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佛学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使命。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陈兵教授和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他们合写的40万字的专著《20世纪中国佛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佛教研究新领域的拓展,标志着20世纪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20世纪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4.
彭彤 《法音》2001,(4):36-37
百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义宗派,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文教事业,中国佛教在20世纪整整10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佛教走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佛学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使命。在我们刚刚跨人新世纪的时候,陈兵教授和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他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生态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这种生态意识也许能够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提供帮助。佛教的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它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三个方面。佛教徒将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物都有佛性,都有自己的价值。中国天台宗大师湛然将此明确表述为“无情有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排家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这对…  相似文献   

16.
<正>在“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教音乐出现后,“倡导”和“俗讲”两种弘法形式接续促进佛教音乐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倡导”将佛教音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唐代,“俗讲”又为佛教音乐增添了浓浓的通俗色彩。由此,中国佛教音乐得以进入鼎盛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逐步完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传印 《法音》1997,(11)
佛日高悬光明世界中国代表团代表传印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长老大德、各位朋友:1995年5月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北京大会,我们共商“友好·合作·和平”的主题;1996年9月的汉城大会,共商“佛教在21世纪的历史使命”;今天在美丽的京都,与旧雨新知诸位...  相似文献   

18.
佛教女性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在1996年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上发言大智●今天,非常荣幸地参加“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目睹这亲切、友好、庄严而祥和的盛会场面,我作为一名中国佛教年轻的比丘尼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新旧世纪交接转轨之...  相似文献   

19.
马熙 《中国宗教》2023,(6):86-87
<正>在中国宗教研究中,唐代佛教是一个具有恒久魅力的领域。20世纪后期以来,国内外有关唐代寺院、丝绸之路的佛教研究,有向纵深推进的趋势,近十年间更成为新的热点。在这方面,十分引人注目的,是湛如教授近作《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中华书局,2022年)。该书不但对以西明寺为中心的佛教史事彰往考来,更于寺院史研究发凡起例,可谓“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  相似文献   

20.
静波 《法音》2000,(5):13-15
站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与大家一同畅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神圣使命,心中自然而然生起—种责任与压力之感。要知道,作为佛教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佛教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佛教徒中出家人的定位。众所周知,“文革”之后,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与落实,无论是寺院的恢复与重建,乃至不断增加的信众人数,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欣慰又欣喜之余,难免又有些深切的忧虑。佛教今天的现状,相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依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念的转型时期,面对各种思想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