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既是A又是非A),在形式逻辑中毫无疑义是逻辑矛盾。但是辩证法认为这是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亦此亦彼”的质变状态。处于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命题,即“非此即彼”,一直被人们误解为不相容选言命题,人们一直认为“此”与“彼”:是不相容的,而且有人进一步说,“非此即彼”是形式逻辑研究的范踌,而“亦此亦彼”是辩证逻辑的范畴,并认为两个命题是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非此即彼”的涵义。这里的联结词“非……即……”的涵义为“不是……就是……”,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也曾多次撰文论述,“此”、“彼”等指示代词是中国古典逻辑中的变项,现在,在逻辑中使用它们正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最近,认真阅读了林铭钧等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下简称“林文”)和李先焜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简称“李文”。上述两文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本文是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4.
释“彼”     
“彼”是《墨辩》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墨家辩学性质的认识。自近代至今,有关“彼”的释义,众说纷纭,如“中词”说、“非”说、“矛盾命题”说、“一个命题”说等等,但我以为这诸种解释都失之确当,与《墨辩》“彼”之原意不符。近代比较逻辑研究大师梁启超释“彼”为“研究之对象”。此说虽较接近《墨辩》原意,但仍失之确切,过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中世纪最大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着重阐述了他的宗教哲学名著《迷途指津》:该书的写作目的 ,篇章结构和内容梗概。第二部分则重点揭示了迈蒙尼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通过对《圣经》的隐寓性诠释调和犹太传统和希腊精神 ,“调和理性和信仰 ,既要使信仰的东西符合理性 ,又要使理性为信仰服务。”但是 ,迈蒙尼德并没有把“理智的信仰”原则贯彻到底 ,在他的体系中存在着许多先后不一和矛盾之处 ,而这与他在矛盾面前采取的“亦此亦彼”的方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在《联言判断的种类与负判断的等值》一文中(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6期),李守秀同志(以下简称李文)将联言判断分成“顺联判断”和“逆联判断”两种所谓顺联判断指“断定几种质相同的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逻辑与语言学习》增设“问题求解”专栏,很好,很受欢迎,广大读者很感兴趣。它无疑是促进逻辑与语言学习,浓郁学术空气,提高学术水平的好专栏。90年第一期刊登邢运中同志的《二难》文章之后,第四、五期又连续发表了吴坚、刘明明、曾荷荪同志的文章,以解答邢文提出的疑难。在此,笔者冒昧地发表如下浅见,与以上三位同志商榷兼答邢运中同志,望读者指教。吴坚同志的《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见90年第四期)一文中说:概念“S”反映的对象在“P”和“非P”这对矛盾(?)念的论域之内,是我们可以从“所有S不是P”推出“所有S是非P”或从“所有S不是非P”推出“所有S是P”的一个必要条件,并断定邢文所举“正方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正方形是非等边三角形”等  相似文献   

8.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口儿。”(《济南的冬天》)赵鸿华同志认为此句有逻辑错误,因为“整”是“全部在内,没有残缺”的意思,这与后句“缺”相矛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89年4期)表面看来确乎如此,它违反了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不相容的思想,不能同时确认,必须否定其中一个”的矛盾律。然而从修辞角度看,老舍这一句却是成功地运用了衬托,看似矛盾的前后句互相对比,以“只有北边缺着口儿”强调突出了济南周围都是小山,使人觉得小山似乎把济南围个透的地理特征。如果按赵同志意见把“整改成“几乎”,逻辑上看起来是“不矛盾”  相似文献   

9.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10.
试论“结构矛盾”与“非结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的矛盾有两类,一类是事物具体组成的结构性的矛盾,即“结构矛盾”;一类是事物自身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本文着重论述前者,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与它相区别的另一类矛盾简称为“非结构矛盾”。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这样两类矛盾,但它们之间却有着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11.
修荣同志《“融合”是矛盾解决的方式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修文”)否认“融合”是矛盾解决的方式,其驳论的根据和方法,有如下几点值得商榷: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说:“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  相似文献   

12.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理论概括是由后期墨家作出的(约在公元前4至3世纪)。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把判明和争辩一对矛盾命题的真假值,叫做“争彼”。如针对一个动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这就是“争彼”。而矛盾命题的真假值规律是“不俱当,必或不当”,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假如这个动物被判明是狗,那么说“这是牛”就是假的,而说“这不是牛”就是真的。但是早在对矛盾律作出正式的理论概括以前,即在公元前5世纪,墨子(约前480至前420)已经朴  相似文献   

14.
索仁·克尔凯郭尔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极重要而又极难理解的一个人物。他的著作在生前不被任何人理解,在他身后也多半是被误解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他的著作形式:匿名著作。而这种形式又与他的重要思想:间接传达分不开。 克尔凯郭尔把他的著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学著作,包括他1843年出版的三部著作:《或此或彼》、《恐惧与颤栗》、《重复》以及《焦虑的概念》(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致死的病》(1849)等;第二类是哲学著作,包括《哲学片断》(1844)和《最后的非科学的附言》(1846);第三类是宗教著作,包括《爱的功课》及大量“启迪性谈话”。第一类著作采取匿名形式;第二类著作仍采取匿名的形式,但克尔凯郭尔以编者的身份出现,第三类著作用的是真名。克尔凯郭尔与他的匿名著作是一种什么关系,他到底想通过匿名著作传达什么,这对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一开始是忽视的,后来注意到了,却很少严肃对待,直到最近,美国学者M.Holmes Hartshorne才给予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1980年的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曾就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除对辩证逻辑的性质持有不同意见外,一致承认中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属于(传统)形式逻辑范围的思想和理论,中国逻辑史应当主要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因此,大家一致同意以形式逻辑为范围选编一部《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一部《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现在这两大部著作都早已完稿,著作已经出版,资料亦将出齐。这两年来,由于国外有关“非形式逻辑”、“内涵逻辑”、“语义学”新概念、新观点的进一步引入,一些同志在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等解和论点,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逻辑史是否应当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的争论,理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非形式逻辑史”;(2)“语义学史”或“古汉语语义学史”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发表了李光程同志的文章《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角度看》(以下简称“李文”)。在文章中,作者把对“哲学”的讨论放在元哲学的视野中,这是颇能令人深省的。但是,作者对“元哲学”(metaphilosophy)的规定有失清晰、缜密,而这个缺陷立刻使作者对元哲学的看法在许多方面成为可疑了。本文愿先澄清一些问题,然后对元哲学发表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7.
刘永川同志的《一个辩证命题的形式化》(简称《化》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6期),对我的《“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简称《矛》文,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进行商榷。《矛》、《化》二文均以将辩证命题“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Ω)”形式化为宗旨。围绕此宗  相似文献   

18.
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項晴同志的《“合二而一”不是辩证法》一文对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提出了批評,认为后者文章的基本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把“合二而一”看作不是辩证法。我讀了之后,对比了两篇文章,觉得項晴同志的文章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不能否认客观事物的“合二而一”項晴同志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正确的。但是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对立起来,只承认一分为二,不承认合二而一,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誠然,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把任何事物看作死板一块的观点,而  相似文献   

19.
诗歌创作,有时也要符合逻辑,而有时却要有意地违背逻辑,这才能成为好诗."诗在有理无理间"这一命题,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艺术不是旗帜鲜明的表态亮相,不是非此即彼;艺术往往是亦此亦彼,或此或彼,它是一种模糊结构,一种过渡形态.诗歌的"有理无理间",就是这种富有美学意义的模糊结构和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