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智力理论的最近发展,主要包括:Gardner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存在7种相互独立的智力;Anderson的智力与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智力的个别差异和发展变化可以用不同的加工机制来说明;Sternberg的三元理论,包括成分子理论、经验子理论和背景子理论;Ceci的生物生态学理论,认为智力性成果有赖于具有丰富的并很好组织的知识基础的多重认知潜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智力的研究焦点是探索生理和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领域.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普遍进化理论认为,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相互独立;语言关联性假设认为,颜色词对颜色认知有重要影响;折衷的理论认为,颜色认知既受光波的物理属性影响,又受人眼的生物特性影响,还受语言和文化影响.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颜色认知包括物理-生理、认知-智力、社会-文化三个水平,涉及物理、生理、认知、智力、语言和文化六个因素;三个层次、六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的智力结构包含环境指向系统、超认知系统和加工系统三个层次。环境指向系统用于表征和加工不同领域的信息,加工系统是个体加工信息的操作平台,超认知系统负责监控和调节其他两个系统的认识活动。三个层次的发展既具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影响。因此,该理论指出智力结构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存在三种发展变化模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平行变化。智力结构层次内和层次间的发展都要遵循四种变化的机制。该理论作为整合型智力理论有自己的优势,但在概念使用、超认知概念的提出以及执行功能在结构中定位等问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4.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冷英 《心理学探新》2001,21(1):33-37
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至少有7种,常见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只是人类不同智力中的两种,还有5种其他智力,这些智力在人类和个体生存与发展中同等重要。本文介绍了多重智力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和在美国的影响,提出了该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是认知发展领域里一个新的研究热潮,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义从心理理论概念入于,介绍了心理知识发展的有关理论包括理论论、模块理论、匹配理论和CIAO模型,以及自心理理论研究开始以来的各种研究方向,阐述了心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理论发展个别差异的研究,包括化内差异、化间差异和种间差异,心理理论发展和其它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对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性别角色理论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介绍了心理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关于性别角色形成的不同观点。其中,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观点,认为:环境结构、模仿、观察学习等影响了性别概念的形成和获得,从而形成不同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7.
发展—相互作用理论认为,神经科学和进化论为感情概念提供了实验的、理论的基础。同时,认为更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在人类是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情类型学强调复杂的生物因素和更高级认知因素在发展背景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申继亮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1):27-32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二十年关于成人认知发展的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认知论的角度,探讨了个体关于知识的认识变化,认为成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开放性,其表现形式是辩证运算;第二种观点是从智力与先天、后天因素的关系出发,区分了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发展的不同轨迹,认为晶体智力的发展是持续终生的,且它的根本特征是适应性;第三种观点是以特定领域(即道德认知发展)为例,描述了成人道德认知发展的根本特征,认为成人期个体的认知发展并没有停止;第四种观点是从自我理论出发,强调了个体认知发展变化的实质是自我的发展变化,认为成人期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9.
简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智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当代智力理论的构建明显地受到其影响。这些智力理论被称之为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智力观,如Garlick的神经可塑性模型;Das等人根据Luria的神经模型提出的智力PASS模型;Kaufman提出的儿童评估成套测验(K-ABC);Ceci的生物-生态学智力模型及Perkins的真智力理论等。这些智力观都直接将认知神经过程或神经生物学的某些研究成果融合于其理论模型之中。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智力观为智力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维度,但同时也可能面临某种发展困境。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思想可能是解决传统身-心争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读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家长的用心陪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是如何了解这个世界的以及他们的思维是如何发生系统变化的。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地建构对世界认知的,智力的发展是儿童与环境动态而持续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大量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探索塑造隐喻映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因素,并关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芳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5,28(3):544-549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幼儿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主要是抑制控制)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给39名3~4岁的幼儿施测多种心理理论任务、抑制控制任务、非心理状态任务和智力测量。结果发现:(1)在控制相关因素后,心理理论各任务之间的相关仍然存在;(2)在控制相关因素后,抑制控制诸任务之间仍保持高相关;(3)幼儿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与其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表现呈显著相关,即使控制了年龄、性别、智力(包括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非心理状态控制任务之后,这种相关仍旧存在。  相似文献   

13.
多重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关于智力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智力,它由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等七种智力成分组成,这些基本智力间的不同组合,反映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这个理论目前还有诸多争论,但因此掀起了一场教育思想的新革命,对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智力观、教学观、考试观和学生观都有所启迪,为教育者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电子产品改变了人们社会活动的模式和生活方式,其低龄化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塑造了儿童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源于儿童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的交互作用。生态科技微系统理论是在当今电子科技的环境下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背景框架提出的解释电子媒体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电子产品作为儿童学习、娱乐、沟通和展示自我的工具,对儿童的认知方式、情感互动方式和参与社会的方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依赖于三个相互独立又关联的因素之间的作用:儿童自身的特点、电子媒体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儿童媒体使用的环境。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以探讨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儿童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Tager-Flusberg 和 Sullivan(2000)从主体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一个心理理论模型,认为心理理论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社会知觉成分,一个是社会认知成分。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适合儿童特点的测查社会知觉成分的任务,将对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作进一步的验证,并对语言和心理理论两个成分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被试为90名3~5岁的儿童,男女各半。结果表明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同语言相关密切,而知觉成分同语言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这个结果为该认知模型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美国McCill大学B.M.Shore和A.C.Dover撰写。根据他们对元认知(MeTaeognition)、智力与天才的研究,认为R.J.Sternberg等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的关于智力的三重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才。他们从认知风格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方面探讨了天才问题。结论认为,三重理论(元认知成份、操作成份和知识获得成份)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解释天才。最后,他们大胆地提出,也许不该把天才看作智力理论下的亚理论,而要把智力看作天才理论下的一个亚理论。  相似文献   

17.
浮现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获得年龄效应的新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晶晶  陈宝国 《心理科学》2007,30(2):500-503
近年来,来自认知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第二语言获的关键期假设提出了质疑。浮现理论对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效应提出了新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获得中并不存在先天决定的关键期,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效应是由双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的,即第一语言的防守和第二语言同第一语言间的竞争两种机制决定着第二语言的获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语言获得建构论认为儿童利用社会和一般的认知技能进行范畴化。通过主动的用法建构获得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大量研究分析推断: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概念系统发展和语言表征发展的结果。通过概念系统发展和语言表征以及语言功能性发展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傅绍梅 《心理学报》1994,27(2):161-168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是从智力发展的认识论过渡到智力发展的心理学,差别心理学的近期实验研究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方法。后皮亚杰学派理论对差别心理的强调在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理论近期的若干发展──差别观点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是从智力发展的认识论过渡到智力发展的心理学,差别心理学的近期实验研究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方法。后皮亚杰学派理论对差别心理的强调在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