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诸子百家中,大多偏重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唯独庄子思考的重心是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精神家园。庄子生活在诸侯争雄称霸、各国战乱不休的战国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各国君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墨子那种苦行僧似的言行,也未曾见用于世。当时被君王所看重并采纳者,唯法家、兵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4.
钱耕森、李仁群在《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实现了由自然哲学向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转变,完成了古希腊哲学的重大改造;孔子则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多数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个人从自然、社会和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  相似文献   

6.
7.
庄子与荀子思维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庄子、荀子分别是道家、儒家杰出的哲学家。庄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处于社会最黑暗时期,当时百家争呜,处士横议,面对百家争呜的局面,庄子从道家立场出发,主张超越是非、彼此,对各家异说持消极认可态度;荀子生活于战国末期,处于国家统一的前夜,有条件对百家争呜进行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郭象的伦理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和郭象都是道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渊源和个人品质的原因 ,产生了庄、郭伦理思想的异同 ,从而也体现了道家伦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也正是由于二者伦理思想的异同 ,从而决定了两种思想各自的历史命运 ,并给后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方面,没有语言,人与万物就处于混沌之中;另一方面,语言带来的分辨使人进入到由符号构筑的世界。对于前一方面,庄子和麦克道尔形成了共识;而对于后一方面,两者的评价却迥然不同:庄子侧重指出语言的局限,麦克道尔则侧重论证语言的不可或缺;庄子看到语言中理解的差异性,麦克道尔则强调其共享性;麦克道尔要求符号与对象之间的清晰对应,庄子提倡的直觉体验则需要突破语言对思维的束缚。两种语言观各有利弊,应该优势互补,以便更为丰富地展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庄子和海德格尔都认为自由的生存是以理想和意志对抗现实不合理现象的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栖居场所,人是自然界的延伸,人应该尊重、亲近自然,并且葆有从自然界延伸而来的真实本性.现代社会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海德格尔扬弃了西方近代以来“审美救世”的观点,指出艺术精神正在被审美泛化“扼杀”.庄子虽没有“艺术终结”的困惑,但他也认为矫饰的艺术无法安顿人类的身心.然而,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安顿人类身心的方式仍然具有引导人类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战国乱世,孟子与庄子从不同的理论原点出发,建构出各自不同的理想社会构想。他们在此既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省思,又透显出殷切的政治关切与人生关怀。尽管他们的理想社会构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人"的维度去省思与建构的。比较来看,孟子与庄子的理想社会构想在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关切上是有所区别的,孟子将"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安放在现实社会与伦常关系中,而庄子则试图将"人"从现实社会与人伦关系中抽离出来;同时,庄子将追寻个人纯粹的自由与逍遥视为"人"存在的终极旨归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张建波 《管子学刊》2009,(1):105-108
“乘物以游心”的庄子在乱世以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探究人生意义,执着的行魂史铁生处盛世思接远古,以个体的自由精神彰显生命本色。前者的自由精神是在时代之匣里对必然人生命运的结果性追求,后者的自由精神是于个体的偶然命运之殇里传递过程的美好。二者穿越时空对自由精神的多向度诉求使得人类的普世价值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3.
庄子、荀子主体性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天人关系理论、心性论、理想人格理论三方面比较了庄子与苟子的主体性思想。文章认为庄子的主体性思想注重人的内在本性和心灵的独立和自由,苟子的主体性思想则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天下的实践,由此在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刚在《上海道教》2003年第4期撰文,探讨道教的人生哲学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文章认为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的人生哲学思想,以逍遥快乐、长生不死的神仙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神仙形像可以看作是道教诗化人生的一种折射、一种艺术的体现,使道教在神仙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寄托了诗化人生的理想。道教要实现这种诗意般的人生,首先要主张归真返朴,回归自然。这一回归并不仅仅指回归自然界,还指回归到精神上的自然状态,回归到个人本真,从人生的桎梏中求得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从功名利禄的压力下求得舒适自在、诗意般的人生。由此而言,诗意…  相似文献   

15.
同斯多亚派一样,盖伦也将如何避免悲伤视为重要的伦理关切。但通常认为,他在悲伤的成因及其治疗的道德心理学、生理学解释上与早期斯多亚派构成对立。然而基于对盖伦《论避免悲伤》一文的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对立被过分放大,盖伦其实在激情治疗、自我修炼的路径、方法与目的上与斯多亚派尤其是晚期斯多亚派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当时医哲互动背景下的哲学旨趣与实践关怀唯有基于这种一致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自然     
庄子是一朵云,一朵洁白无瑕的云,变幻多端的云,清新飘逸的云,无拘无束的云。它可点缀蔚蓝的天空,是天空的精灵;它也可以遮掩火热的骄阳,是天空的卫士;它可以化为雨滴润泽大地,也可以秀成风采点缀心情。庄子是一轮明月。它用自己的圆缺演绎着人间的美满与忧伤,它用光明与黑暗背负着人间的希望与阴谋,它用自然的运转昭示人间的兴衰荣辱、际遇得失。它有说不尽的梦幻童年,神秘的青年,刚健的中年,释然的老年。  相似文献   

17.
孟子、庄子比较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先秦残酷的社会现实:孟子归因于统治者的暴政,庄子归因于统治本身;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孟子希望统治者行善政,庄子主张“无治”与“返朴”;关于个人修养;孟子注重外放性的“内圣”与“养气”,庄子则主张内敛性的“逍遥”。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相似文献   

19.
孟琦 《中国道教》2007,(2):17-20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对其予以深切关注。不仅如此,庄子还分别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追求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喜欢行走,只要无事,我总会远离闹市,行走到乡间。某个黄昏,我信步走进乡村一所庙宇。这是一所新建的庙宇,庙内有一尊新塑的神像。神像下,崭新的香案上摆放着新设的香炉,香炉里已经插满了香,香烟袅绕,供品也摆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