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华  庞丽娟  董奇  陈瑶 《心理科学》2004,27(6):1333-1336
数数能力是儿童用于建构其数学知识系统的重要工具,是儿童早期获得的最基本的数认知能力之一。本研究以234名3、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数数的规则及其策略运用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随着数列数目的增大,3、4岁儿童数数精确性呈下降趋势,但4岁儿童在各项任务上的数数精确性显着高于3岁儿童;(2)3、4岁儿童在数7、10、15、30任务上的错误表现有显着差别;(3)3、4岁儿童数数策略运用存在显着差别.协方差分析显示。策略使用在数7和数10任务上具有显着效应。  相似文献   

2.
周欣 《心理科学》2003,26(1):82-86
本研究中运用了两个实验探讨数数干预和测查条件对儿童在集合比较中运用数数的影响。干预对3岁儿童(M=3:9)没有影响。在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时.干预组儿童比控制组儿童更倾向于用数数比较集合.自然组儿童也比传统组更倾向于用数数。许多4岁儿童在无干预时不用数数可能是因为,1)不知数数比视觉性比较更有效,或2)他们在集合比较中的数数极易受测查情景因素的影响。儿童在集合比较中的数数运用与他们的数数水平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陌生实验室的录像观察考察了中国2~7岁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并且采用教师评价量表报告了儿童7岁时的学校适应,采用父母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测查儿童7岁时的问题行为,从而考察了儿童2~7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时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儿童2岁时,共有208名儿童参加了这项追踪研究,4岁时,由于被试拒绝参加、搬家或失约,共有176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的录像观察。7岁时,共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实验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并且父母对7岁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报告。同时参加2、4、7岁研究的儿童为66人,其中男孩为28人,女孩38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表明: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的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的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的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的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  相似文献   

4.
以220名5~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了幼儿策略选择和策略执行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 (1)5~6岁幼儿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法算术题,包括5种基本加法类型与3种数数亚类型. (2)幼儿主要选择支持性策略. (3)5~6岁幼儿策略执行呈多样性特点,各策略的执行正确率与速度不相同. (4)题目难度对幼儿的策略选择与执行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5—7岁儿童加法策略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72名5~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的发展特点进行探索。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提取策略明显上升,逐渐成为主导策略,而数数策略逐渐减少,凑十策略、心理算盘策略和分解策略只有在少数儿童身上发现,整体看5~7岁儿童没有出现多种策略的竞争趋势;提取和从大数开始数的策略是5~7岁儿童较为优秀的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和标签效应对60名3~5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实验通过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测查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情况,其中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都包括了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条件以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对儿童数概念的影响,并通过给物取数任务、给数取物任务和等量匹配任务与数量比较任务的关系测查儿童使用数字标签的能力对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4岁和5岁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2)儿童在一致条件下完成等量匹配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的正确率,表明物体的高表面相似性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形成;(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次数超过几率水平,使用数字标签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数量关系匹配任务和相对大小关系匹配任务,通过高表面相似性、低表面相似性和交叉映射三种实验条件,探讨表面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数量与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影响。研究一对37名4岁儿童进行三次每次间隔半年的追踪测查,结果表明4~5岁间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和相对大小关系的水平有显著提高;4岁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4~5岁儿童对相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研究二探究44名成人数量和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特点,结果发现,成人完成两种关系匹配任务时也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83名4岁幼儿,探讨他们的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采用表情识别任务、情绪观点采择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采用教师评定问卷测查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照片社会评价法测查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情绪观点采择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有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纳的边缘正相关在控制年龄后消失了;年长组儿童的攻击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都与同伴接纳有关,但只有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分别通过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了同伴接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个体差异来源提供了情绪能力方面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沃建中  李峰  张宏 《心理科学》2004,27(1):26-30
本研究选取5~10岁的儿童被试144名,使用不同的加法问题测查策略的优越性以及儿童策略选择的个体差异。结果发现:1、在解决加法问题中,各种策略使用率存在显著差异。五岁到七岁儿童计算简单加法问题时使用提取策略,从大数开始数策略和凑十策略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优于其它策略。2、五岁到六岁儿童使用策略的反应时个体差异不显著,但优生和中等生使用的策略种类明显比差生多;七岁到十岁儿童的策略选择个体差异也不显著,但优生使用提取策略和凑十策略的反应时明显要低于差生。  相似文献   

10.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追踪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焦虑退缩行为与儿童的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并探讨了气质对焦虑退缩行为的影响。共132名儿童参与了本研究, 2岁时测查了儿童气质, 7岁和11岁时测查了儿童的焦虑退缩行为和社会适应。结果发现, 7岁时焦虑退缩行为与社会适应之间的相关不显著, 11岁时焦虑退缩与积极的适应结果呈负相关, 与消极的适应结果呈正相关; 儿童2岁时的行为接近显著预测儿童7岁和11岁时的焦虑退缩行为, 且儿童2岁时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调节行为接近与11岁时的焦虑退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从7岁到11岁, 焦虑退缩行为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变得消极, 在对焦虑退缩行为的预测中, 存在不同气质特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芳  陈会昌 《心理学报》2009,41(10):947-957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12岁组儿童和成人共192名(各年龄组32名, 男女各半)为被试, 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学前和小学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发展。结果表明: (1)4岁时儿童已能进行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5岁时才能进行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 即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推理, 10岁时两者均达到成人水平。(2)4岁、5岁时儿童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显著落后于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至少7岁时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上。(3)儿童使用概念相似规则而不是情境匹配规则进行行为预测。(4)4岁儿童不使用简单效价规则进行行为预测, 5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简单效价规则, 但他们是在区分同一特质范畴和不同特质范畴的基础上、在较低的确定程度上使用该规则。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讨父亲和母亲的抚养压力在母亲抑郁与学龄前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间的作用。以北京市某区75所幼儿园的2222名3~5岁在园幼儿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抚养压力量表》、《学龄前儿童问题行为问卷》分别对母亲抑郁、父母抚养压力及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为;(2)母亲抑郁对儿童内部问题行为的作用被"母亲抚养压力"、"母亲抚养压力-父亲抚养压力"两条路径部分中介;(3)母亲抑郁对儿童外部问题行为的作用被"母亲抚养压力"、"母亲抚养压力-父亲抚养压力"两条路径完全中介。综上,研究揭示了母亲抚养压力、父亲抚养压力在母亲抑郁和学龄前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首先考察3-4岁幼儿在抵制诱惑情景下出现违规行为后的说谎行为特点,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3岁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而4岁时这个比例达到75%;但经统计检验没有发现显著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另外,说谎与未说谎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策略的说谎组比没有策略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更高;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任务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儿童3至5岁成长过程中,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发展间的预测关系。以155名3岁、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经典实验任务对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进行间隔1年的追踪测查,并运用分层回归分析检验了二者间的预测关系。结果发现:儿童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在3至5岁期间均有显著的发展,且在此期间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个体差异相对稳定;儿童在3岁、4岁时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呈显著正相关,但在5岁时二者间相关不显著;儿童3岁时的执行功能能够显著预测3至4岁期间心理理论的发展,而4岁时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4至5岁期间心理理论的发展;3至5岁期间,心理理论对执行功能发展始终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幼儿加减法运算中的策略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英和  李琳  尹称心 《心理科学》2006,29(3):532-535
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市三所普通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共90名,采用实物操作的非言语任务,考察3-5岁幼儿在加减法运算中的策略发展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的策略由模仿、交换向内化、相反数策略转化;3、4岁幼儿在相反数题中,更多使用模仿和交换策略,而5岁幼儿更多使用模仿、相反数策略;在标准型题中,儿童一般较多使用模仿和内化策略;最大表征对儿童策略选择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取130名学前儿童,采用“找钱币”欺骗任务和标准误信念任务,研究学前儿童欺骗及欺骗策略的发生、发展。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采用“破坏证据”和“说谎”欺骗策略的人数呈下降趋势,采用四种联合策略的人数则呈上升趋势;即使3岁儿童也能出示“破坏证据”和“说谎”这两种行为主义的欺骗策略,但“制造虚假痕迹”的心理主义欺骗策略在4岁以后才开始出现;3岁、6岁儿童的误信念理解与欺骗策略不相关,而4岁和5岁儿童的则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秀妍  伍珍 《心理科学》2021,(2):433-439
认知风格是个体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一贯模式,影响诸多认知活动。本研究测量了98名4-8岁儿童的认知风格和积木拼图中的问题解决行为,主要发现:(1)4-8岁儿童总体上表现为整体型认知风格,但分析型认知风格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发展;(2)认知风格影响问题解决策略:越偏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儿童越多使用主体参照策略(即先拼主体图形再补充其他部分),并且越少使用线索推断策略(按照行/列的线索顺序依次拼图)和局部定位策略(根据某一局部图案的具体位置摆放积木)。本实验首次探索了低龄儿童认知风格的年龄差异,发现认知风格在发展早期就已影响问题解决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儿童认知风格的发展及其作用,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运用结构性观察方法对两组4岁儿童与父母在四种活动中的互动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一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高分者,二组儿童为书面数符号测查低分者。85对父母一儿童对子参加了4个各有15分钟的共同活动,阅读、数学题、纸和积木,并完成一个微型问卷。结果表明,在这些活动中包含了多种数学知识学习和多种以父母为主导的互动策略;两组对子之间在数学事件频次上无差异,但一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积极策略,二组父母更多地运用了一些消极策略;二组中有更多儿童对互动表现出消极回应和注意力问题。两个组的父母在家中与儿童一起进行诸如阅读和做数学题的共同活动的频次与质量上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20.
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儿童情绪调节的早期发展对以后社会行为的预测。对 176名儿童进行 2年追踪 :2岁时 ,观察他们在陌生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下的情绪调节策略。 4岁时 ,对他们在陌生同伴情境中的自由游戏活动进行观察 ,评价其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退缩性。在儿童完成分车票任务和收拾玩具过程中对其任务坚持性进行评价。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预测 4岁时社会行为上早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显著。这表明 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能显著地预测儿童 4岁时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