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前言耶稣曾经讲到撒种的比喻(太13:1-9),这个比喻的原义非常清楚,不再重复。在这里略微引申一下,耶稣指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丰收之道。好种子要有好土地和好气候。土地可以是文化条件,气候可以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在内的大环境。福音要广传,教会要发展,都需要这个好土地和好气候。但是好土地在哪里?好气候又如何?这些需要去实践去探索和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阐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修辞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借彼喻此,所以曲达事理。增强文势者也,如孟子梁惠王‘犹缘木而求鱼也’皆是。”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经中的比喻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小故事,对当年缺少教育及知识的平民百姓,耶稣用以解释较高深的信仰事理。  相似文献   

3.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7,(5):1-1
种子自长的比喻"天主的国好比一个人把种子撒在地里,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种子发芽生长,至于怎样,他却不知道,因为土地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满了麦粒。当果实成熟的时候,便立刻派人以镰刀收割,因为到了收获的时期。"(谷4:26-29)  相似文献   

4.
上帝的国译自希腊文βαστλεiατoυθεoυ,是耶稣教训的核心信息。上帝的国是新约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和其它两卷符类福音(也称"同观福音"或"前言福音")一样,《马可福音》中上帝的国也是呈现现世性和末世性的辩证关系。笔者在探究"βασιλεiα"的词源及其在《马可福音》中的运用后,主要藉着《马可福音》记载的耶稣讲的四个上帝国的比喻,即"捆绑壮士的比喻"(可3:22-27),"撒种的比喻"(可4:3-9),"种子长大的比喻"(可4:26-29),和"芥菜种的比喻"(可4:30-32),来阐释上帝国的现世性和末世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常年期(丙年)第三十主日圣路加福音第十八章第9—14节,耶稣讲了个比喻,即骄傲和谦逊两种人祈祷的比喻。在  相似文献   

6.
耶稣设了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个人,在自己田里撤了好种子;但在人睡觉的时候,他的仇人来,在麦子中间撒了莠子,就走了。……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烧,把麦子却收入我的仓里。(玛十三.24—30)  相似文献   

7.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简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辞修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  相似文献   

8.
徐玉兰 《天风》2003,(7):8-9
经文:太25:14—30 这是一个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旨在教导我们要忠心事主,完成主的托付。 比喻中出现了四个人物,一个主人三个仆人。情节描述得非常生动活泼,讲到主人要出国去,把家业交给他的仆人,三个仆人就按着各自不同的才干接受了主人的托付。  相似文献   

9.
经文:太25:1——13 路加福音15章有三个比喻,同一主题,相互补充。马太福音25章也有三个比喻,也是同一主题,相互补充。比喻有其局限性,不可能讲一个比喻,把一个重大的道理比得面面俱到。一个主题,讲三个比喻,相互补充,才能讲得比较完全。  相似文献   

10.
新与旧     
严锡禹 《天风》2003,(10):22-23
在四福音中,主耶稣用了许多比喻来教训门徒。耶稣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远。新旧难合的比喻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麦子与稗子     
陈志华 《天风》2013,(5):49-49
比喻是耶稣布道中最为常用的手法,透过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案例,阐明天国深奥的道理。"比喻常能引起听众发现真理的兴趣,同时向那些懒惰、顽固的人隐藏真理,使他们看不见,对于诚心寻求的人,真理就变得明显清楚了。"同时,耶稣常有对比喻进行解释的习惯,让门徒一听便明白其中的真意。如《马太福音》中撒种的比喻,耶稣用六节经文说完比喻(参太13:3—8),同样用了六节经文解释比喻(参13:18—23)。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08,(9):22-23
"比喻"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旁边或并排)和"ballein"(抛掷),意思是故事与真理并排,以说明真理.这是新约圣经(尤其是四福音)里特有的一种体裁,这些比喻都是耶稣亲自宣讲而由门徒记录下来的.比喻中的这些故事常常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活小事,通过这些向人们启示一个重要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寻找与醒悟     
沈承恩 《天风》2004,(4):6-7
经文:路15:1—24 在这章圣经里,主耶稣讲了三个比喻,正像 马太福音25章里,主耶稣讲了三个比喻一样。马太福音25章三个比喻是同一背景、同一主题(见拙文《预备自己,等候再来》),路加福音15章三个比喻也是同一背景、同一主题。路加福音15章三  相似文献   

14.
种子与修行     
冬去春来,各种植物的种子陆续发芽。我想,今春会有一种葫芦种子更多地在家乡土地上露出头来。记得去年秋天,家乡曹妃甸爆出一件新鲜事儿,一株葫芦结了五百“娃儿”,小院种出“吉尼斯”。农人谚语:什么种子什么苗,什么葫芦什么瓢。真的是这样,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片天地。这株葫芦如果有双眸,那眸子里一定闪烁的是对水土的感恩。好种子种下去,要有适合它的好水土。那种源于自然的好土壤,富含有机质,富含微量元素,才能让良种达到提纯、复壮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家的浪子     
读经:路15:25—32 耶稣讲的浪子的比喻在教会是妇孺皆知,耶稣用比喻向人表明:天父上帝对愿意悔改的罪人宽容、慈爱,并欢欢喜喜接纳为天国子民。  相似文献   

16.
在家的浪子     
傅献祭 《天风》1997,(7):20-21
读经:路15:25—32 耶稣讲的浪子的比喻在教会是妇孺皆知,耶稣用比喻向人表明:天父上帝对愿意悔改的罪人宽容、慈爱,并欢欢喜喜接纳为天国子民。  相似文献   

17.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比喻,它有时还是准逻辑学的比喻,甚至是文学的比喻。通常所谓的打比方,旨在说明,体现着比喻"善"的原则,其特点是:为达比喻之目的,不择比喻之手段,只在乎本体,不在乎喻体。古称为譬喻的比喻,旨在证明,体现着比喻"真"的原则,其准逻辑性为古代中国所认可,而为现代理性所警惕。一般所谓"精彩"的比喻,即文学比喻,旨在描写,体现着比喻"美"的原则,它超越了比喻的说明和证明之目的。其特征为:喻体具有不可替换性——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与情感性。同为文学比喻,审美张力也有大小之别。一般所谓的"远取譬"固可获得较大的审美张力,但"反取譬"和"返取譬"却可获得更大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8.
0.1 比喻造词,指的是从比喻着眼选择语素来构造新词。从语义结构看,比喻造词主要有三种格式。第一种是以整个词显示喻体,而本体并不出现,如“佛手”、“龙眼”、“仙人掌”等。第二种是本体语素在前,喻体语素在后,如“电网”、“人海”、“韵尾”等。第三种则相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冰凉”、“银白”、“蝙蝠衫”、“蛇蝎心肠”等。 0.2 本文拟主要讨论第三种格式的比喻造词的形象色彩,因为与其他两类比较,这类词的形象色彩更为突出鲜明,它们在称谓具体事物、反映客观对象的同时,还能自然唤起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丰富联想。为叙述方便,下文把用比喻方式造的词称为“比喻词”,把一些类似短语的单位也当词看待,列入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是用比喻者之理会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中国古代的雄辩家没有不重视喻证的,在理论上也早就有所探讨。《墨经·小取篇》里将推理的具体论式概括为七种,其中的“辟”式推理,即为比喻推理(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和由结论到前提的论证,这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主观态度上的区别,本文不作严格区分)。但是,比喻论证在逻辑学中却至  相似文献   

20.
词素性质对惯用语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个启动实验来探讨词素是否具有比喻意义对惯用语加工的影响,实验1表明,词素存在比喻意义惯用语的加工更快速;实验2表明,词素是否具有比喻意义影响惯用语整词的加工。实验结果表明,词素在惯用语加工中发挥作用,同时是一种真实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