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守仁(1472-1528)是明代重要的哲学家,他集宋明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建立了心学。他的思想不仅在我国明清时代有深刻影响,而且在日本广为流传。解放以后,我国广大哲学史工作者用马列主义观点对王守仁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讨论了王守仁的政治思想、哲学体系的核心和教育思想等问题。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从范畴和命题的逻辑关系上进一步探讨了王守仁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內在矛盾,并采用了中外行学比较的方法探讨了王守仁的泛神论、知行观和教育思想。现将哲学思想方面的讨论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但实际上陆九渊和王守仁有不容忽视的区别。有些论者曾纯从理论形态的角度考察陆王之异,如模糊与明晰、疏阔与严密、点悟与分解等等。这些考虑都有道理,但却无关宏旨。只有透过它看到一个理论彻底性问题,才算抓住了陆王之异的意义所在。本文便试图通过考察陆王之异,清理一下“心学”从陆九渊到王守仁臻于成熟、彻底确立的内在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3.
王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王氏推行的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的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王氏在主张“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的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的指导下,所倡行的治乡方略与实践,是王氏的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1,24(3):334-338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的发展研究是西方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本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常常不过是指称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法(heuristic)。但后来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儿童对心理生活的认识真的是一种“理论”,这就形成了所谓“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  相似文献   

5.
3·3·3系列智能学具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习与发展》研究组研制的一套测查和训练中小学生与学前儿童智能的“物化”工具.它经历研究组人员多年的理论准备和上万人次的实验而得以问世。3·3·3意指它的许多方面由三个部份或三项内容所组成。它以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三方面的理论为根据,构建了“学习—反思—全面发展”互部份组成的理论框架,同时引入系统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种观点,构成了“整体—过程—反思”的方法体系和最后达到智能迁移的目的。这项研究于1986年5月在大连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会科研成果鉴  相似文献   

6.
儿童对句子的理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心理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一向引起心理语言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的重视。几十年来心理语言学家们提出各种理论,使用各种方法对儿童理解句子的过程及其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的研究就是这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心理语言学家Bever,T.G.在六十年代初首先使用“理解策略”(Comprehen-sion strategy)这个词解释人的理解过程,其意思是人们在理解中不是使用了所有程序,而是可以找到某种“捷径”或“窍门”。不过,他并没有给理解策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众多研究者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可以概括出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儿童理解句子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和军事活动家、以“阳明”称号而闻名于世的王守仁(1472—1528),是中国明代哲学史上的核心人物。王阳明的学说具有真正革新的特点,然而它在许多方面却又有固守传统的外表和有明显地融合过去古典遗产的趋向,特别是融合与其思想相对立的过去古典遗产的特点。虽然王阳明自称其学说为儒家正统,且对道家和佛教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却没有与正统儒学融为一体,也没有与道、释二家断然隔离。他的学说因为是  相似文献   

8.
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辛自强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1,24(5):544-548
用认知范式研究学习不良,可以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根据该观点以及对学习不良的理解,提出用社会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思路,以超越当前研究面临的困境。具体是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认知中主客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明代思想家湛若水与王守仁生于同一个时代,共同倡导心学,私交也很好。关于湛若’水,王守仁曾说:“予求友于天下,三十年来,未见此人。”(《墓表》,《甘泉文集》卷三十二)湛若水也说:“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与同作一传矣。”(《答王汝中兵曹》,同上书,卷三十二)王、湛二人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初识,“一见定交”,至嘉靖七年(1529年)王守仁先卒,其间二十多年,时有交往与书信往来。正德五年(1510年),湛若水居南京,王守仁调南京刑部主事,二人卜邻而居,常会讲于大兴隆寺。后正德八年(1513年),湛若水出使安南…  相似文献   

10.
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评定177名3—4岁儿童的攻击行为。以攻击行为平均分为指标从被观察儿童中选取93名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实验任务,比较各类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总体而言.攻击儿童与无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不存在显著差异。间接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儿童。各类儿童的表征变化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提出的攻击行为“类型特殊性”假说。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他的思维、学习理论对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是很有启发的,他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儿童透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儿帝的思维发展就是重建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开头是某一级水平所特有的一种思维结构或方式,正如三岁儿童  相似文献   

12.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他曾试图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结合起来”,构造一个“受辩证法和人道主义指导的心理分析”体系。本文试图对他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道德判断力作为其理论的渗透点,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验分析,创立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欧美各国的教育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 道德判断力图式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核心。科尔伯格首先从认知发展心理学角度去描述他的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发展是认知心理发展的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人的道德发展与社会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后者的支配。因此,科尔伯格断言,人的  相似文献   

15.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计文莹   《心理科学进展》1985,3(4):13-16
班图拉(Albert, Bandura,1925——)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者。这种理论依据行为、认知和其它的内部因素三者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的影响来解释心理机能。近十几年,社会学习理论从创立到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颇为广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班图拉生于加拿大的艾尔伯特省,在一个小城镇长大。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肄业,  相似文献   

17.
自卑(inferiority)心理学上自卑指一个的自我评价偏低一按照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A.Adler)的理论,自卑感在一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精神动力学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自卑感也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兴趣教学是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教学是我的一贯主张,而且是指导我经常实践的教学原则。学习心理学认为兴趣即集中意识于某种对象,而具有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为实现一种目的或从事一种活动,那种心理朝向目的感情状态便是兴趣。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学生的种种心理状态,它是积极的“催化剂”,它可以激励人们探索他感兴趣的事物。苏联兴趣问题研究专家休金娜《认识兴趣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问题》一文指出,它是揭示教学过程内部和外部的各种  相似文献   

19.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曹傳詠 《心理学报》1962,7(2):65-81
儿童智慧或心理的年龄阶段的划分表面看来是个具体問題,但实质上,却牵涉重大的实际問題和理论問題。 在实践方面,学制改革中的心理学問題,特別是与所謂“量力性原則”有关的一系列問題,是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理解儿童的心理,就談不上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只有符合儿童的发展規律,才能为儿童所接受”。(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