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膏     
光明照耀在世界里,和平原在弟兄姊妹里。圣灵充满在生命里,爱在神的怀抱里。福在邓稣基督里,永生在天国里。骄傲在失败里,嫉妒在人心里。黑暗在深坑里,淫乱在污秽里。魔鬼在黑暗里,恨在罪恶里。罪在撒但里,不义打入火湖里。哈利路亚。恩膏@樊桂初!湖南~~  相似文献   

2.
谦逊     
顾学礼  姚景星 《中国天主教》2008,(3):26-26,27-29
一、在耶稣旗帜下学习谦逊 二、遗忘的谦逊 a)在耶稣方面 b)在圣人方面 三、实践谦逊 a)在我们的内修生活上 b)在我们的传教工作上 四、行为的谦逊 a)在耶稣身上 b)在圣方济各身上 c)在我们身上 五、遗弃的谦逊 a)在耶稣身上 b)在我们身上 六、结论耶稣在世界上,世界却不认识他  相似文献   

3.
从小事说起     
谢炳国 《天风》2007,(10):14-15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相似文献   

4.
卡尔·拉纳在<圣言的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的基础>中把自己的宗教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事实上,这是对于作为真正形而上学根基的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的经典阐释.在毕竟在之在和此在之在的生存论关联中,拉纳把此在规定为上帝圣言的必然倾听者.在的本质乃是在的照亮状态--作为普遍必然的上帝观念,此在对于上帝之在的在先把握是抽象的先验条件,是纯粹理性的根据,同时是此在精神对于上帝之临在的先验经验.上帝在绝对的自由中向此在发出可能来临的启示话语--此在在自由的爱中伫立在可能发出启示的上帝面前,在自己的历史中仰望并期待着那位在人的形而上学中以完全未知者的形像.出现的上帝可能发出的启示.上帝的启示一旦来临,便在人的历史中并作为历史的最高现实以言辞形式发生--此在必然在自己的历史中倾听着可能以人的言辞形式来临的历史性的上帝启示.作为上帝圣言的倾听者,此在在自由的爱中实现着自己的先验本质.  相似文献   

5.
越南宗教点滴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人口7200万,信教人数起码在2000万以上。其中佛教徒约在1000万左右,天主教徒约在600万左右,高台教徒约在150万左右,和好教徒约在100万左右,基督教徒约在50万左右,此外,还有伊斯兰教、道教、印度教的信仰者。在少数民族地区,萨满、图腾、巫术亦在流行;在约200万华人圈内外,关帝与妈祖崇拜也相当普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都是中国宗教在探究中又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  相似文献   

7.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见证"概念既极为重要,又备受阐释者的忽略与误解,它多半仅被视为日常此在通过某种现成的经验(畏、良知)而证实了自身能够本真生存的可能性。但从该词日常语义而言,"见证"既意味着"证实",又意味着"生产"。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单纯地对"久以揣度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的证实,更是一种以被"其所见证者"即此在的本真能在决定的方式生存之实行;不是日常此在证实到、观察到本真能在之可能,而是下了决心的此在"生产"了自身的本真能在。对于日常此在而言,"此在本真能在之见证"不是一个现成可得的现象,而是一个有待发生的本己事件。  相似文献   

8.
尽管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都把共在视为人的基本规定,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共在的论述更为详尽,他从家政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视角揭示了共在的诸种具体形态。海德格尔呼吁个体此在摆脱在公众意见中的沉沦,转向独立判断之本真状态。亚里士多德在很大程度上尊重群众意见,但是他更加关注的乃是卓越个体的意见如何在公众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海德格尔认为,本真共在之实现有赖于个体此在自主、自觉、自愿和自由地联合。亚里士多德认为,唯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理智方面有了心悦诚服,在利益方面有了共存之互信,共在之诸种形态才能通达本真之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沉寂已久的禅宗,在西方已蔚然成风,禅宗能否在国内复兴,中国文化界都在关注着它。  相似文献   

10.
    
零落 《思维与智慧》2010,(11):12-12
当树在这个世界扎下根的时候,无论是在风中,在雨中,在雪中,在黑夜里,在阳光下,没有啼哭,也没有欢喜。它的根在黑暗里所能感知的,是地的湿润、土的松软、泥的芳香。犹如孩子在母体内有着绝对的安全,有着适宜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净因 《法音》2000,(7):29-34
历代名人,在某个行业备受推崇与尊敬,代不乏人。然而象朴老这样受到当今僧俗、朝野与教内外普遍推崇与爱戴,实为罕见!在书法爱好者的心目中,他是书法大家;在诗词爱好者心目中,他是著名诗人;在社会慈善界,他是大慈善家;在国际友人心目中,他是和平友好的使者;在国家领导人心目中,他是爱国爱教的楷模;在学者心目中,他是佛学大家;在社会人士心目中,他是博学多闻的长者;在信徒心目中,他是解行并重的无尽意菩萨;在佛教界内,他是当今佛教的总设计师;在老一辈僧人心目中,他是恢复佛教的大护法;在年轻僧人心目中,他是极力主…  相似文献   

12.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相似文献   

13.
该著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缘在构成、中国美学思想之境域缘在构成论与原点范畴、“致虚”“守静”思想与审美缘在构成论、“有无相生”说与缘在构成域之开放性、“阴阳”观与缘在构成思想、“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说、“与‘道’合一”说与缘在构成论、“诚”范畴与审美缘在构成论、审美缘在构成论的文化思想渊源、缘在构成域之审美精神等方面,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兰成 《天风》2004,(2):14-15
上帝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藉此也问我们:“你的兄弟在哪里?你的家人在哪里?你的邻舍在哪 里?你的同胞在哪里?”基督徒不应当独善其身只求自己的平安和好处,还要在社会上尽本分、尽责任。  相似文献   

15.
每天都有人死去,这不难理解.在一次高空作业中,在养老院里,在手术台上,在田间,在车上……死亡容不得你跟它预约.它也不会特别光顾某个晴天或某个阴天,是礼拜一还是礼拜二.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与时间》主要是对此在伦理生活的描述。关于此在,海德格尔持的观点是完善论,确切地说,此在所要完善的是本真的自己。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首先和通常是受物和常人遮蔽的。畏则具有揭示(还原)功能,在畏中,死亡的逆意向性构成了本真的此在,使此在得以认识到本真的自己。对于此在来说,这是被动发生的还原。但这只是认知上的还原。第二重还原是采取行动向本真自我的引回(还原)。但基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此在对存在的归属关系,此在的最终完善是无法达成的,但它可以朝向最终的完善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马丁·路德热爱音乐,是个出色的歌手,在作曲方面也十分在行.无论在故乡、在修道院、还是在德国的其他地方,回荡在他耳边的除了弥撒曲或经文歌以外,就是民歌.因而在如何营造理想的新教圣乐方面,路德无疑是从民歌那里受到莫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作中,/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在相互关系上。”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道德,不仅表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而且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当中。 任何一种形式的个人生活,也总是作为整个社  相似文献   

19.
命运将我们以及我们的生活劳作置于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之中,它在人类精神生活发生作用的所有领域中都是一个剧烈变化着的时代.那些在以往世代辛劳和斗争中已经成为和谐、一致的东西,那些在任何文化领域中似乎作为不变的风格,作为方法和形式而已经固定下来的东西,现在重又变化了.于是人们在寻找新的形式,以便使不满足的理性能在其中得到更自由的发挥.在政治中是如此,在经济生活中、在技术中、在优美的艺术中是如此,而且在科学中也是如此.甚至连数学的自然科学,这些完善的理论传统典范,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其面貌就发生了多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