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言符命占验的谶书在西汉成帝时已经出现;比附经文的纬书是谶书的一个支流,是谶书发展过程中附会经文的产物,明确有文献记载的纬书出现在东汉初年。谶纬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谶书也可以称谶纬,纬书也可以称之为谶纬。大概由于时代久远,以及谶书与纬书内容极其惊人的相似,后来人不能明了谶纬的本来面貌,便合称其为谶纬。  相似文献   

2.
人事吉凶。《汉书·京房传》说:“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值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西汉末,谶纬之说流行,以颇具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附会儒家六经,假托六经纬书皆孔圣所作,其中《易纬》即对《易》经文的阐释。实  相似文献   

3.
1987年5月上旬,日本大正大学校长、文学博士安居香山教授来华作学术访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发表关于道教起源与谶纬思想的讲演,并与北京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安居先生长年从事纬书研究,尤其对道教与谶纬思想具有精深的见解,许多观点已为我国学界所征引。他的《重修纬书集成》(与中村璋八合著,已出下卷)、《纬书》、《纬书的形成及其发展》等著作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本文拟就他这次访华期间的中心论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现代以来学界一般都以《白虎通义》一书杂于谶纬而轻视其思想品质,但事实上《白虎通义》引纬不引谶。在对谶纬的研究中,有以谶纬为一物者,有分谶纬为二者。经过对《白虎通义》之引纬书的研究,可分辨谶与纬在性质与内容上的不同。并且,其所引纬书部分合于《白虎通义》解经之旨,而不同于谶纬本身神话化、迷信化的世界观。《白虎通义》在世界观上合乎五经之义理,又受战国以来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思潮的影响,包含了一个以数度化为特征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观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 一、谶纬思想的流行和纬书的形成所谓“谶纬思想”,有广、狭二义。从狭义来说,是指自前汉到后汉所流行、形成的纬书思想,而作为这种思想的根干的是阴阳五行思想、灾异祥瑞思想、星宿预征思想、神仙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对汉代社会的变迁以极大的影响,而且曾风靡于思想界,构成汉代思想的特色。这些思想中所共同的东西是带有神秘、呪术色彩的成分,因而常受到站在富有理性主义的儒家思想立场的批判,往往被人们忽视;然而要研究汉代的思想,对它是不应当忽视的,因为构成汉代思想特色的正是纬书思想。  相似文献   

6.
纬书是相对经书而言的,因此,纬书中有很多内容是阐发和解释经书的。《易纬》是纬书的一种,对《周易》经传阐发和解释也是《易纬》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内容阐发上,其对《周易》的起源、作者以及乾坤二卦和象数等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在经文解释上,其对《周易》的经文作了直接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易纬》与汉代其它易学学派不同的易学观。  相似文献   

7.
王允亮 《孔子研究》2019,(3):139-151
谶纬是两汉学术的重要特色,谶、汉谶、纬是三个有区别的概念。谶验行为由来已久,汉谶是西汉晚期士人假借天命神意而造作出的神学预言,纬则是东汉后期士人通过攀附经学的方式对图谶之学提出的新名称。郑玄不仅是较早以纬称谶的学者,还遍注群纬,提高了谶纬的学术地位。谶纬作为汉代的流行学问,体现了当时科技知识、文化观念等各方面的新进展。郑玄在注释经典时,注重吸收纬书中的合理成分。这种做法不仅扩大了经典的内涵,使得传统经典与民间知识思想交互贯通,也是经典文本作用于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纬书《河图》虽属经书范畴,但它以虚幻迷离的神话故事和远荒蛮夷的地理面貌,阐释天、地、人的互动关系,从而区别于典雅朴实的经文表现手法与叙述语言。纬书《河图》所具有的神话叙事模式、仙山仙境的描述、休咎之征的隐喻性思维,使它产生了与经之雅正不同的神、怪、奇、异的文学审美特点和情趣,具有了几分小说家言的特征。从其上承《山海经》的内容和思想,下启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的“奇异”来说,汉代纬书《河图》不自觉地参与了小说的发韧,是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杨权 《现代哲学》2002,(4):72-76
由于两汉的章句之学与今文经学的关系甚为密切,而谶纬又主要是今文经学神秘化、庸俗化和政治化的产物,这决定了谶纬说不可避免地会对章句之学产生影响。这个结论,能从两汉章句从膨胀化到减省化的发展轨迹中获得证明——王莽时代“减省章句”的过程,实际上是以谶纬说来改造章句的过程;光武帝时代对章句的重新减省,也是以谶纬为准绳的;至于东汉其他时期对章句的减省,同样不脱谶纬的影响。残存于今的《孝经章句》,则为章句之学的谶纬化提供了一个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10.
略论道教的宗旨与方术赵宗诚道教是中华民族自身孕育、繁衍的宗教。她在神州大地上,吸取古代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及易、道、儒、墨、阴阳五行、谶纬学说等中华文化母体的营养生长,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变革创新,丰富和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汉代出现早期道教经书...  相似文献   

11.
约在普通四年后,鉴于灾异频起而带来的物议沸腾,梁武帝下诏严禁谶纬的流播。长时间的禁令,加上其后梁朝末年台城、江陵两次焚书而必然带来的典籍的亡逸,直接造成了谶纬书籍的散亡。重要的是,这一事件能看出时人,特别是梁武帝对谶纬的心态;双重作用之下,谶纬之学终于成了一门遥远的绝学。  相似文献   

12.
<正>任蜜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本书共317页,33.9万字,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纬书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书属宏观研究之作,与《汉代内学:纬书思想通论》为姊妹篇。本书侧重讲诸纬之异,意在从经学的角度对纬书思想进行研究,从而展现纬书在经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具体来看,全书主要分成六大部分,为五分论及一附论,共十  相似文献   

13.
纬书盛行于汉代,刘勰《文心雕龙·正纬篇》概括说:“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沛献集纬以通经,曹褒撰谶以定礼,乖道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谭疾其虚伪,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荀悦明其诡诞。四贤博练,论之精矣。”然而汉以后,“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以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欲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处收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隋书经籍志》)汉代至隋,流行于世的是《七经纬》,而“七经纬皆佚于唐,存者独易。逮宋末而尽失其传。”(《四库全书总目题要》)于是明代以后出现了一些辑纬学家,其中孙瑴《古微书》为辑纬之始。清代有一大批学者辑纬,而以马国翰、黄奭、赵在翰为著。纬书产生以后,历代都有人重视并作有研究。今分五个问题叙录如下,以广见闻。  相似文献   

14.
从思想内容来看,谶纬与今文经学关系更为密切,而其与古文经学的关系则给人以相互敌对的印象。其实,谶纬与古文经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东汉之前,古文经师对于谶纬基本上持赞同态度,在思想上还影响了谶纬,如刘歆的很多思想在谶纬中都有体现。王莽一方面利用"符命"和谶纬为自己篡夺政权积极制造舆论,另一方面在政治改制上则主要依靠古文经学。到了东汉,谶纬取得了"国宪"的地位,虽然遭到一些古文经师的批评,但由于其不可置疑的地位,古文经师也积极从图谶中寻找资源以争取上层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宇宙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内容.纬书的宇宙论以<易传>的宇宙论为基本构架,融合了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宇宙论.纬书的宇宙论是中国古代宇宙论思想发展的结果.宇宙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首先开创了中国的宇宙论传统,<庄子>、<淮南子>等书中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新出土的<太一生水>、<恒先>都属于道家系统.纬书的宇宙论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朱迪思·博尔茨(Judith (oltz)的这本书确实很见功力,是长期耐心而严格研究的结果。该著作的主体部分探讨了213部经书——如果算上注释中提及的经书,数目将达到310部(《道藏》中共包含1476个子目), 对每一部经书所涉及的问题,作者都不遗余力地作了说明。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注释中,除了参考有关这些经书的中文、日文和西文讨论外,博尔茨夫人还在注释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书信商讨的结果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个人交流或实地访问。另一方面,这些细节形式的报告——几乎有100页!——使作者能以一种特别便于阅读其著作的叙述语体介绍经书。吸引读者注…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33.9万字。本书在汉代经学发展的视野下对纬书的形成与思想作一整体的研究。纬书相对经学而言,因此,欲明纬书之形成与思想,必先了解当时经学之发展及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本书对《易纬》、《春秋纬》、《尚书纬》等诸纬的形成与思想分别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纬书形成方面,主要侧重从西汉经学传承的情况方面来分析各个纬书的形成。西汉经学发展到  相似文献   

18.
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相似文献   

19.
瑶族经书是瑶族社会传承的民间文献,是瑶族先民宗教信仰的记录。本文对瑶族经书的分类及书写传承、瑶族收藏经书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收集保护问题进行详细考察,认为瑶族人有收藏、传写经书的民间智慧,瑶族经书是瑶族接受道教的符号象征。大量留存在村寨民间的瑶族经书,是民族学、宗教学研究者田野考察中值得关注的文本。而对瑶族经书宗教思想内涵的深度分析,将是瑶族文化研究中长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古代崇奉道教的著名帝王,崇道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动道教经书的编纂、缮写和颁布。唐代道教经书总集《一切道经》的编纂和缮写,是唐玄宗对道教经书发展的重要贡献。崇奉道教道经、宣扬老子为远祖,是李唐王朝基本的文化策略之一,从根本上讲是为巩固统治基础服务的。这也使以《一切道经》为标志的道教写本经书发展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敦煌道教写经,为我们研究唐玄宗与道教写本经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