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佛教密宗于南诏中晚期传入云南,并在大理国时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元代开始,密宗的影响逐渐缩小,明清两代政府的限制与排斥使其走上衰落道路.佛教密宗兴衰变化和当时的政治形式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地域社会的文化结构紧密相连.佛教输入南诏可以放进其积极学习汉文化的整体架构内讨论.明清两代,儒家思想逐渐在大理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与其相抵触的密宗信仰注定要转入民间.  相似文献   

2.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皇家寺院,有“佛都”之称。  相似文献   

3.
崔颖 《美与时代》2014,(4):17-17
大理处于中国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口,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大理所遗留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密集和杰出的一个区域。唐代中期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并成为南诏国的国教,佛教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自此成为大理地区盛行的宗教,佛教建筑盛行。大理佛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崇圣寺。以崇圣寺为例来介绍大理古城的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白族地区后,对白族的民俗产生了巨深入、持久的影响,使白族吸收了佛教文化,加速本文拟从姓名、节日、葬俗及崇法 一、佛教密宗对白族命名制度的影响白族从无姓到有姓,从少数上层人物有姓到多数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唐代南诏初期起流行冠姓双一直到明末。所不同的是密宗传入前,人名中没如《南诏德化碑》上载的“大军将王琮罗铎”、“大总管段旋忙凑”等都没有佛号。但是,到了大理国以后,白族的姓名中大量的夹进了佛号。(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在记述大理国人到广西横山卖马换书时说:“乾道癸巳冬,忽有大理国人李观音得、董六斤…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约在公元8世纪初传入洱海区域,到公元9世纪中叶在南诏就已十分兴盛。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在白族地区逐渐流行起来,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晚期。到明末清初,火葬风俗在白族地区日渐衰微,为土葬所代替。唐初洱海区域的白族先民多为土葬。唐贞观二十年(648)梁建方出兵西洱河,其《西洱河风土记》记载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时说"至于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备",又樊绰  相似文献   

6.
《南诏图传》是研究南诏早期宗教史最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其中的“文字卷”考证后认为,早在唐高宗中期,就有婆罗门教的湿婆派传入乌蛮;大乘佛教也在武则天时期传入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所谓“建国观音”实即婆罗门教徒,“大封民”即大梵天之异译。  相似文献   

7.
罗晶 《中国宗教》2018,(11):70-71
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这种思想的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变化之中。通过不同时期表现佛教寺院建筑形态的壁画,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关键性的演变,同时为了解佛寺建筑中国化的过程提供图像见证。  相似文献   

8.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  相似文献   

10.
香积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距西安17.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和日本净土宗的祖庭。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历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宋元明清时期,净土宗与禅宗并列为中国佛教两大主流宗派。净土思想源于印度,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1.
西藏寺院形成简述嗄·达哇才仁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社会后,与土生土长的本教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后,二者相互吸收、渗透,走上融合的道路,形成了西藏本土化的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的必然产物,给广大的信徒们提供了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并且成为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元明时期大理地区佛教发展的特点,指出此时该地的佛教以禅宗占主导地位,打破了数百年来密宗阿叱力教在大理地区盛行不衰的局面;论述大理地区佛教发展的阶段性及不平衡性;研究了文人对大理地区佛教发展的参与及产生的作用;剖析了大理地区佛教与道教、本主崇拜的融合趋势。最后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及风俗、节日等三个方面的变迁,来探讨元明时期大理地区佛教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温静 《法音》2009,(1):51-54
中国的辽金时期佛教兴盛,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有很多遗构保留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也为辽金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地位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对于辽代统治者来说,信奉佛教是其吸收汉地文化,借以统治汉人的工具。因此,辽代皇帝研究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在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1100),佛教在辽统治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始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与玄学结合,得以广泛传播;至隋唐时期,才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形成众多宗派,并深刻影响到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宋代以降,佛教逐步衰失活力,与民间世俗文化混迹。佛教传入贵州在明初。明王朝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贵州省。佛教自此逐步在省内展开,但又受到全国佛教总呈衰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房山十字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近房山十字寺遗址,古老的银杏树荫下精美的汉白玉雕刻,给人一种神秘感。十字寺初建为佛教寺院,初建名已无可考,最早见于碑文的名称为崇圣院,姑且以崇圣院称之。佛教在西汉末年的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更易为广大民众接受的中国佛教。在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这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现北京地区在两晋时期建造的寺院便有潭柘寺(西晋,公元265—317)、红螺寺(资福寺,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及崇圣院(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正当佛教在东方中国传播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塔起源于印度,是伴随佛敬传入我国的。如同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佛教一样,印度佛塔传入后,与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和民族风格相结合而创新,建造了造型不同、形式多样的中国佛塔。亭、台、楼、阁为我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寺院、佛塔、石窟是佛教建筑的特殊象征。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汉代以前塔是不见记载的。中国大地上出现塔的建筑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后。今天人们看到的佛塔已不是印度佛塔的原型,而是我国自东汉以来历代建筑家们经过精心设计、艰苦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建筑传统和风格的中国佛塔。在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12)
寺院是佛教住持三宝和弘法利生的场所。又是佛教文化的载体,联结国际友好的纽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建筑本身,则是祖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建筑学领域中一个独特体系——佛教建筑体系。佛教传入中国,一般公认是公元一世纪中汉明帝时期,但这只能说是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正式得到当时政府的崇信和承认的开始。实际传入时期见于史籍的就有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口授佛经于当时博士弟子景卢的纪载。随后藏、傣等民族  相似文献   

18.
佛教创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佛教传入中国,全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中国佛教徒在弘扬佛教中充分吸收与改造外来佛教,又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做了创造性地发挥,撰写大量经书,建造大量寺院,创立中国宗派,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其俗  尚浮屠之教 三国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福建。当时中华民族的发展重心还在关中、中原一带,东南沿海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佛教的传入,对这一地区的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晋以后,北方陷于动荡,中原文明首次大规模南迁,在北方兴盛起来的佛教事业,也随之进入长江、珠江、闽江流域。特别是入唐以后,国家进入盛世,佛教也有了巨大发展。及至南宋,随着中原文明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福建佛教达到全盛,成为全国汉传佛教的重镇之一。 福建现有佛寺 4200 多座,其中有14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第一批重点寺院。中级佛学院两所:福建…  相似文献   

20.
《南诏图传》"西洱河图"是反映南诏大理国洱海神信仰的图像,图中主要描绘了蛇、鱼、螺三种动物。图中的双蛇与西南地区原有的蛇崇拜有关,至南诏大理国时期,蛇逐渐变为可以依靠本主和佛教信仰来克制的对象。图中的洱海神主神为鱼、螺二神,鱼神的白头、顶轮特征显示了其与白氐、白蛮的尚白传统和月亮崇拜的密切联系;螺神的白海螺外型则是受这一时期佛教密宗影响的结果。洱海神信仰在南诏大理国的持续兴盛与白蛮群体的影响力,以及洱海周边地区的重要地位等有关。杨干贞补续西洱河图的目的正在于利用洱海神信仰来凝聚白蛮大姓,增强政权核心统治区域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