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非子·显学》在批判先秦儒学时,认为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把孟子和苟于分列为儒家不同派别,指出他们对孔学取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如果避开韩非对儒学的非难不论,而其对先秦儒学流变的分别,则是世所公认的。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苟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环,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他与“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孟子存在巨大思想分歧,是自不待言的。然而,不仅如此,就是孔子、孟子这两位“至圣”和“亚圣”之间,思想上也有差异。对此,我们予以研究,是必定不会多余的。本文仅就孔子、孟子和苟子在义利…  相似文献   

2.
孟子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较为全面的,他把孔子精短的义利思想作了扩展和加深,使儒学义利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和条理化。孔子和孟子二人在义利思想的基本点上是一致的,不存在着孔子尚义轻利与孟子尚义反利的重大差异,也不存在着孔孟只讲动机不重效果的问题。孔孟的义利观是以仁义为先、义利通变、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义利关系问题,历来是道德论争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伦理学史上的思想家们在这个问题上有过长期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两种义利观,即儒家主流派的重义轻利说和非主流派的义利并重的进步义利观。认真总结和清理这笔思想遗产,认清其至今犹存的正面或负面...  相似文献   

4.
<正> 孔门弟子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孔子死后儒家的分化是先秦儒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填补孔子与孟子间一个世纪儒学发展的空白,而且对探讨孟子和荀子为什么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思想加以深化是有意义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孔门弟子发生思想分化,才有后来孟、荀从不同角度对孔子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反思历史上义利之辨,首要的问题就要考察历史上义利之辨的过程及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宏观地说,曾出现过三次高潮,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宋明时期的义利之辨及近代社会(鸦片战争——五四时期)的义利之辨。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义利问题,儒、墨、道、法几个主要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最早系统地论述义利问题的是孔子。他把“义”规定为“礼以行义”以左传·成公二年》),即宜于尊卑上下的宗法等级关系。至于“利”在孔子那里,主要是“私”或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6.
论孔子、墨子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孔子重义罕言利和墨子尚利贵义的两种义利观的分析比较,指出孔子的义利观统一在义上,义为核心;墨子的义利观是以利为本,义利并举;同时指出两种义利观在中国人观念上的影响。对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提出几点建议:1.义和利都要兼顾;2.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3.重视和发展义的内在价值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试论荀子哲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荀学的历史命运在儒学发展史上,所受诉病最多的恐怕莫过于苟子了。但无论后儒如何评价苟子,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苟子的功绩是不容置疑的:其一是对儒学的复兴之功。孔子死后,内部的分化与外部的挑战使儒学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乃至一度出现了“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以孟子·股文公下》)的局面。正是孟子和苟子的出现,才使得处于颓势中的儒学得以挺立不倒、重新崛起。苟子的另一个功绩则是在传经方面。据史家考证,现存儒家请经除个别经典证据不足外,大多传自苟子。所以清代汪中作《苟卿子通论》说:“苟卿之学出…  相似文献   

8.
儒墨义利论比较张国钧义利之辩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问题,而同为先秦时期的“显学”的儒墨两家的义利观在义利范畴的发展上有其开创性的价值,因此对儒墨义利论进行比较,是很有意义的。儒墨二家所揭示的义利内涵有很大的差别,儒家的义利概念大致有公利和私利、道义和...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德治思想,对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不同角色提出了相应的伦理规范,并规定了人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应当履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角色伦理特征的社会治理模式。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角色伦理治理思想,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立场为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提供了形上学的依据。孟子的"亲亲"、"仁民"和"爱物"展示了儒家角色伦理治理由血缘家庭、国家、社会再逐步推衍到自然界的基本逻辑进路。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为先秦儒家角色伦理治理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儒家义利观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儒家的义利观 ,不应仅仅做重义轻利的判断 ,而应将之放到整个儒学体系中去考察。儒家的义利观是在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为了从根本上回答人生的目的和理想问题。儒家对义利关系的处理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个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从美学思想上看,这三位大师在具体问题看法有异,但在总的倾向上还是一致的。本文打算仅就他们关于人格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看法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义"内含"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观一般原则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观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观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儒家始创,理论难以施行。孔子弟子子路甚至感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然而儒家理论原本就有用世基因,经过孔子、孟子、苟子诸儒努力,基因密码出现打开之势,为今后儒道可行、遍行打下基础。本文探讨了儒道突破“不行”、走向可行所解决的问题,敬希对今人解决社会科学理论由书本进入实际操作有一定资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于1986年4月26日至30日,在孔子故里曲阜召开首届春季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会长匡亚明、主编辛冠洁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编辑和新闻工作者70余人。会议讨论了《孔子研究》杂志的办刊宗旨,有关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基金会今后的学术活动等问题。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构成,有四种意见。一种认为就是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一贯提倡的。另一种认为不仅仅是儒家学说,但研究它有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5.
"为民父母"是商周时期就已产生的政治思想,后为儒家所继承,尤其是孟子和荀子对"为民父母"的政治思想有不同程度发挥。"为民父母"的主张是孟子仁政和荀子礼治的中间环节。《礼记·孔子闲居》一篇以及《礼记》的其他篇章将"为民父母"和儒家的礼学思想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为民父母"的理论框架下将礼的亲亲与尊尊协调整合起来。这种思想与荀子的思想更加接近,这也说明《孔子闲居》等篇与荀子学派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崔春芳  马昕 《美与时代》2003,(11):87-88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自从孔子创立学派后,深得后人信奉,《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分为子张、子思、颜氏、孟氏、(孟子)漆雕氏、仲良氏、孙氏(荀子)、乐正氏八派,以孟子和荀子两派对社会影响最大,特别是宋代以后,被视为孔子嫡传弟子,儒家尊孟子为“亚圣”,孔庙列位祀奉。儒家思想是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节制和规范人们言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活准则,他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传统体育生活也有很大影响。再看历史上的中国体育,从体育方法、内容、制度、思想上与它是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孔子、孟子和萄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经典,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谐又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祭孔乐舞所体现的精神也正是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本文从祭孔乐舞的歌辞、音乐和舞蹈入手,深入分析和挖掘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思想,对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辩"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内形成的各派义利思想为汉代各种义利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人的义利观主要包括重义轻利或先义后利、重利轻义或见利忘义两种义利观。从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来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汉代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的主流思想。本文即是对汉人的义利观与家庭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苟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论从其深刻的思想意蕴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看,都应当给它以特殊的评价和特殊的地位。就苟子本人一生的活动来看,他不愧为一位独树一帜、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伟大的思想家。他既擅于批判地综合百家,又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既论天道,又言人伦,既探天文,又究人道。如果说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能够比较集中地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意趋、两种不同走向的话。则苟子思想综合了二者,在诸多方面更加趋向现代,更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从哲学文化角度看,一般都认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道家的义利观与儒家的义利论,在理论形态上是相反乃至截然对立的,但在精神实质上又是互补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儒道义利论的对立互补表现在功利与超功利、整体精神与个体精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