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的茶宴     
我国的茶宴春碧,洪金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奇葩。茶宴,在我国古来有之,于今仍被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情好客,客来敬茶,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宋·杜丰)。由之,富有文明道德的茶宴便形成了久传不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在北京城里,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自清代以来一直有熬奶茶的习俗,皇宫内务府还固定时日,为雍和宫发放“熬茶银”,即僧众熬制奶茶的费用。 当时,熬茶也是清宫廷的盛事。清代最好茶的皇帝是乾隆,自乾隆八年至乾隆六十年,在清宫内皆有茶宴。其中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即有“进茶”和“赐茶”仪式。此仪式均用奶茶,清宫廷日常生活中也爱用奶茶。《养吉斋丛录》云:“旧俗尚奶茶,每日供御用奶牛及各主位应用乳牛,皆有定数。取乳尚交茶房,又请茶房春秋二季造乳饼”。清宫“千叟…  相似文献   

3.
<正>义净(635-713)是唐代佛教高僧,为唐齐州(山东济南长清)人,幼年出家,14岁剃度,随后不久就志在以法显、玄奘为榜样,希望能够西行求法,以便获得佛教信仰之真谛,因此而开始了他“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宋高僧传》)这一极为不凡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及文化遗产。重温义净法师的人生经历和重大贡献,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文化哲学层面的思考和信仰明道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最早的饮茶书籍《茶经》记载,在传说中的三皇时代,中国人就已有饮茶的习惯了。伊斯兰教向东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逐渐与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结缘,他们很早就接触到茶。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从海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居住经商。当时,从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同时也影响到汉文化地域外的日本、朝鲜僧人前来事法。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人称茶为"恰依"。茶文化是维吾尔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也已经从最初的消暑解渴、强身健体,发展成为今天维吾尔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7.
正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樗音chū,椿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称茶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喜好饮茶,还经常以茶入诗,深得饮茶真趣。在赵朴初的茶诗中,其中一首五绝《吃茶》(题为笔者所加)诗人尤为喜爱,曾多次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首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9.
茶与寺院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不仅契合道教道法自然的教义,而且在道教养生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更是道教斋醮科仪中重要的祭品和法器。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约战国末,人们开始饮茶。道教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饮品,在水质上,茶天然地契合道的特质。从陆羽《茶经》到明人钱椿年的《茶谱》、张谦德的《茶经》,各种茶典皆以山水、泉水为佳,此取道法自然之义。  相似文献   

12.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日]高桥忠彦著陈星桥译中国人饮茶风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就已较普遍了。从北朝人来看,南朝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饮(茶)”的习惯。而在中国北方,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的饮料而蔑视饮茶,当然更谈不上普及了。①隋唐统一中国之初,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4,(10):46-47
9月18日上午.“无相禅师行迹学术座谈会”在成都大慈寺隆重举行.成都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佛教协会等单位的领导,四川各地以及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由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禅文化》杂志社、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等组成的韩国禅茶文化考察团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4.
普济寺橹联选[联语]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注解]联语正山门前,丁丑(1997)年香港陈守仁等敬献,郭仲选书。(1)五朝恩赐:五朝,指唐、宋、元、明、清五朝。但查史应指宋、元、明、清、民国五个时期为妥。盖因为普陀山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留像于洞侧。山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该像为“不肯去观音”。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建“不肯去观音院”,遂为普陀山寺院之始。兹列五朝“恩赐”之史实  相似文献   

15.
张琳 《佛教文化》1995,(3):43-44
中国人饮茶自传说神农尝百草时起,迄今已有三千年左右了。茶起初为药用,后为饮用,饮用方法经历了盛唐时期的光大、于宋代上升达到了品赏的境地。历经明、清两代后举国上下、大江南北,宫廷、僧侣、文人墨客、庶民百姓无不饮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亦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奇葩。  相似文献   

16.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饮茶,尤其酷饮绿茶。那醇美芳香的绿茶气味,那碧绿晶莹的绿茶汤色,历来为他们所钟爱,被视之若宝。绿茶是当地穆斯林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宁可数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他们一生以茶相伴,休闲时饮茶,繁忙时也饮茶;上坟“做好事”饮茶,结婚摆喜宴也要饮茶;若有客人到访,也必首先待之以茶。故凡上年岁的滇中穆斯林,几乎人人喜饮茶、善饮茶,个个皆品茶、鉴茶高手。一般未入水浸泡的干茶叶,他们无需品尝,只要观其颜色,再凑鼻孔一嗅,便能分辨出茶之种类及优劣等级。饮绿茶,是云南穆斯林的共同嗜好,饮茶方式在不同地区也…  相似文献   

17.
巩志 《福建宗教》2002,(1):34-35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北宋末兴起的“五雷正法”之渊源作了初步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五雷正法其源在自南北朝及唐流于宋的北帝派,它的重要特征是符篆法术与内丹相结合,采纳南宗丹法比较突出。而这类内丹外法思想,启端于五代谭峭,并非始于北宋。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水,有仁慈之心的人喜欢山;聪明人活泼,仁慈的人沉静简单。”由“知者乐,水。”可以看出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恬静而绵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水情有独钟。长久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各国、各族、历朝历代的文明都来自大江大河流域。所以,河道景观的设计就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代表城市形象,而且切实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张玉晶 《管子学刊》2023,(3):118-128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钱穆以重述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历史的方式为中国古代政制“非专制”辩护,主张新制构建应根植本民族的政治传统,秉承因时损益的政治发展态度,保持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敏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张君劢则以儒者兼政治人物的双重身份,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专制”,新制的建立需要站在中国自身的实际立场,结合中西制度优势,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实现立宪民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古今之分中构建新制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