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据我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全对,也不全错。正确地说应该是仁义。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条根据。第一条是《庄子·天道》有“孔子曰:要在仁义”。当然,《庄子》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不必真正出于孔子之口,但是,说它是当日学术界的共同看法,可无疑义。否则庄子是不会这样说的。第二条是《易·说卦传》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当然,这句话是孔子说明《易经》中的卦的,不能就看作是孔子自己的观点。不过,这同孔子贵时、贵中一样,孔子思想肯定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不然,说孔子思想与《易经》思想暗合,亦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2.
<正>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孔子研究十分活跃,文章和专著不断涌现,可谓硕果累累。匡亚明同志的《孔子评传》是这众多硕果中更为突出的一个。《孔子评传》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孔子及孔子思想作了历史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系统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孔子评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新概念。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对蔡尚思同志孔子观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6月,蔡老以《孔子一生都尚礼》为题发表于《哲学研究》。从这篇文章的命题看,他以孔子一生尚礼来说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反过来说,不是其核心的范畴孔子就未必一生都尚。我认为,这样说的本身就是可以商榷的,因为他没有把仁、礼、中庸三  相似文献   

4.
金景芳先生与孔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今年6月9日是金景芳先生90岁生日,今年又是他从事教育工作70年,《孔子研究》邀我写一篇文章,以兹纪念。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写些什么呢?我想,金先生一辈子都在研究孔子,对孔子这个人物特有兴趣,而且老来弥笃,文章又要发表在《孔子研究》上,  相似文献   

5.
从文王卦图到五行、十翼赵缊一、《周易》与文王的关系当我最初接触《周易》文王演卦作易的传说时,认为那不过都是孔子为依托圣王立说的溢美之词而已。在以后结合先秦史的学习研究中,我对文王于《周易》有重大影响的观念反而是越发坚定了,这种认识变化大体基于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语》"色斯举矣"章向来难解。前人解此章,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斯举矣"章予以新解。  相似文献   

7.
孔子授徒讲学,研究古籍,整理"六经",其间做了不少训诂工作。孔子运用了声训、义训两种训诂方法,包含解释字词、解释语句等训诂内容,涉及正文体、传注体两种训诂体式,使用了一些典型的训诂术语。在训诂萌芽的先秦时期,孔子在训诂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易传》作者为孔子,晋唐并无异辞;至宋代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始提出系辞非孔子所作,降自清代,崔述更发挥其说,古史辨派兴,则几无人信《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著名易学家金师景芳先生却力主《易大传》为孔子所作,并列举了三条明证,谓:(一)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著“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作者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受《易》于杨何。杨何为孔子九传弟子。司马迁平日习闻父说,故能言之凿凿。所以,《史记》之说最为可信。(二)《论语》说:“子曰‘加我数年,五…  相似文献   

9.
<正>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四十多年来,学界从不同角度了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帛书《易传》六篇,仅其释文就计72种之多。刘彬教授很久以前就关注帛书《易传》,倾其全力对其研究,扎硬寨,打死仗,对其进行漫长、艰辛、细致的校释研究,打下良好的文献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对孔子易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考证和探讨,最终形成了训诂、考据和义理兼备的综合研究体系。2016年9月,《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下简  相似文献   

10.
李申 《中国哲学史》2002,(2):119-126
一、缘 起 《学术界》2001年第六期发表陈泳明《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一文。该文先发于互联网(WWW.confucius2000.com),题目是《国家级的学术豆腐渣工程》。有关的训诂问题本人在《孔子研究》已有两篇文章回答,此处拟从总体上对陈文所提出的问题作一评论。 首先使我注意的,是陈文的结尾。该处写道:  相似文献   

11.
《孝经》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的作者为何人,最有影响的传统说法是孔子。此说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认为曾参能通孝道。故传授其业,并为之作《孝经》,“作《孝经》”是“授之业”的具体做法。后人不细察,以为司马迁认为曾子作《孝经》。所以,两晋以后,有认为《孝经》是曾子所作,这其实是误解了太史公的意思。太史公之后,刘敬作《七略》,科固作《汉书》都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更明确的说:《孝经》者,孔子…  相似文献   

12.
战国楚竹书的孔子"诗论",以总论、分类论、重章叠论的不同形式,彰显出孔子的诗学理论。汉代诗学虽曰传其衣钵,却背离了孔子诗论宗旨,以经学家法训诂释义,把诗变成穿凿附会的道德品行说教。体现朱子诗学理论的《诗集传》,其论虽有依其旧说之嫌,但辨识否定,认同人之情感,与孔子论诗不期而合。遇合之中又在文本体味、创作群体、天性人欲、赋比义释说、意象审美上有着删减增益,彰显出朱子诗学改造、发展、拓新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运篇》中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说孔子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很久了,自以为已经熟知其中之故了。可是我把这些道理讲给七十二国君听,竟无一君主感兴趣。“道”真的是这样难以阐明吗?老子说:幸亏你没有遇上治世之君。那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足迹,岂能是所以留下这足迹的道理本身呢?你今天说的这些,也不过是足迹。足迹从践履而出,但足迹怎么能是践履本身呢?显然,这个故事的主旨,是宣传老庄关于“道”的主张,但其中提出的如何看待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道德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民本主义和天下为公的思想。研究孔子要善于取其精华。历史上有两个孔子,一个是被歪曲的孔子,一个是孔子本人。孔子的孙子和西汉的董仲舒都歪曲过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宋代理学家吸取佛教教义对孔子进行歪曲,后来也不断有人对孔子作这样那样的歪曲。研究孔子要对孔子的著作做慎重的考辨,要把歪曲的纠正过来。例如《论语》上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际上是民本主义思想的表现,是说人民同意、赞成的要“由之”即听从,人民不同意不赞成的要“使知之”即  相似文献   

15.
由上博简《诗说》的体例论其定名与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博简《诗说》中出现的六次“孔子日”以及以“曷”字形式出现的孔子言论,实际上都是《诗说》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诗》学观点。由这一体例可以肯定,《诗说》的作者不是孔子;而应该是孔子的门徒或再传弟子。据有关材料判断,这个门徒最有可能是子夏。因此,《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所定名的《孔子诗论》,若更名为《诗说》更符合竹简内容,也切合周秦古书的定名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孔颖达《五经正义》及其五篇序文,对经典的训诂实践作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理论探讨。概言之,孔氏完整地揭示了"训诂"一词的内涵,简要地概括了多种解经体例的义旨与特点,并系统地论述了解经的基本原则与具体主张。孔氏认为经典训诂应遵循以经解经的原则,以捍卫儒学正统地位;尊崇旧注同时也追求创新,以服务于当下政治;注重严谨的名物制度考证结合精深义理的阐发;追求简明朴实的训诂语言等。孔氏的论述标志着中国训诂理论在初唐已经趋于深刻化、体系化,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孔子研究也开始出现一个根据实事求是原则进行评价的新形势。在这一形势面前,广大研究工作者都迫切希望在研究方法上统一认识。因此我想对刘蔚华同志的新作《孔子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以下凡引刘文皆出于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作为相互学习和相互切磋的引玉之砖,以求教蔚华同志。 一、孔子的时代和古史分期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巨大,因此,关于孔子,可以说是一个常说常新,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永远都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的话题。近期由齐鲁书社出版的陈金文博士的《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2004年 5月)一书,正是一部研究孔子的扛鼎之作。该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总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个选题很有意义。对于孔子的评说与研究,向来都是立足于上层文化,从所谓“信史”的角度去探讨,而从下层民间文化的视角研究孔子的著作却难得一见。该书把上、中、下三层文化中保存和记录的孔子传说作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中探讨社…  相似文献   

19.
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是"传播学研究中国化"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历经起步学习期、探索发展期和走向深化期三个阶段。综括三十多年来从传播学层面研究孔子及《论语》的著述活动,大致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研究方向:一是孔子及《论语》传播史实研究;二是孔子及《论语》传播思想研究;三是当代新闻传播事业语境下孔子及《论语》的价值转换研究。准此,由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进程看,成绩和不足并存,学界应纠弊趋新,开创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之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苏轼《论语说》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不只是文学大家,而且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刻研究。苏洵参与编撰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苏轼撰《易传》九卷、《书传》二十卷、《论语说》五卷,苏辙撰《诗集传》十九卷、《春秋集解》十二卷、《论语拾遗》一卷、《孟子解》一卷。明代焦竑很重视苏氏解经的成就,竭力搜求,编成《两苏经解》。有万历二十五年毕三才刻本和万历三十九年顾慥刻本,其间独缺苏轼《论语说》一种,甚感遗憾。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也未见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说:“今未见传本”,“其说亦不可复考”(《论语拾遗》条)。可见明清以来,书已失传。我发现宋、金以来的某些书里,尚保存有此书的佚文和有关论述,可见一斑。朱熹说:“东坡天资高明,其议论文词自有人不到处。如《论语说》亦煞有好处。”(《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苏轼也“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东坡续集·与滕达道书》)。不舍杯土,泰山得以成其高;不辞细流,黄河得以成其大。值此深入研究孔子和儒家学说之际,谨将苏轼有关《论语》的论述,钩稽排比,按《论语》篇次辑为一编,冀使苏轼《论语说》得以重见天日。虽不为完璧,而于百家争鸣中亦可窥见苏氏对孔子学说的研究心得。不当之处,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