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一定得益于某个契机,是这个契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合,在这个场合让你遇到了某人、经验了某事,于是乎,一种不期而遇的顿悟在你的思想中诞生,你的智慧之门因之而开启,你的心灵便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都知道,音乐不是纯粹娱乐的东西,它是能够感化人心灵的精神渗透。同时,在校园的教育工作中,音乐教育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对德育工作的辅助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3.
护卫心灵     
心灵是什么?庸禄的我们很少问起。不能说心灵就是心脏、大脑、五官等器质性组织,也不能说心灵仅仅是心理、神情、容光、情绪、气质等精神性元素。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心灵,有点像“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生物学家可能认为,心灵是以肉体为载体的生命之光。诗人则会说,如果生命是花朵,心灵就是它的颜色和光泽;如果生命是长河,心灵就是它的奔腾;如果生命是天,那心灵就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蓝天白云和霞光彩虹。  相似文献   

4.
网络犹如一块神奇的土地,深深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网络又是双刃剑,在带来种种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何让孩子度过网络人生的“危险期”?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为青少年上网构建“心灵防火墙”。  相似文献   

5.
享受宁静     
一位哲人的话常在耳畔回响,在心底共鸣:“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心灵的宁静,是心灵幸福的底蕴,是生命的成熟,是命运之神对人的最高奖赏。  相似文献   

6.
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心灵有缺憾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之感受集体的温暖,慢慢痊愈心灵的创伤。  相似文献   

7.
马德 《思维与智慧》2013,(12):28-29
烦恼不是一种折磨,仅仅是一种打扰。 打扰是由生活延及心灵,而折磨是由心灵延及命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案件频发,使得学校教育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尤其是一系列高校极端案件的出现,使得大学生——这一独特的群体越来越多地引发公共知识界的深刻思索。寒窗十载,对于学生,换采的,难道仅是一张通向象牙塔的门票而已吗?本文欲从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三个角度对国内心灵教育的缺失做一个浅析,从另一个角度关注高校教育。  相似文献   

9.
多元智能理论的神经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香港和澳门地区近年积极提倡素质教育 ,美国学者加德纳 (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TheoryofMultipleIntellgences)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期望这理论可以作为适性教育的指导思想。本文旨在阐释人类心灵的生物构造 ,以及从神经心理学 (neuropsychology)角度分析心灵 (mind)发展的三个层面 (感知的、创意的、统整的 ) ;继而介绍加德纳如何通过介定智能的八项基准 ,来建立至目前为止关于人类认知发展最完整的理论 ;最后尝试根据心灵发展的三个层面 ,辨别“智能”和“智慧”的涵意  相似文献   

10.
李世波 《思维与智慧》2014,(11):M0002-M0002
在这喧嚣的现代生活里。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工作与生活的种种压力与挑战,难免会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但我们往往只注重对疲惫身体的调整,而忽略了对心灵的滋养。《思维与智慧》恰似一滴滴心灵的甘露,在无声无息中滋润着心灵的良田。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容貌     
前天和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聊天,突然想起了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却也非常玄乎的词:“心灵的容貌”,便禁不住问道:。心理学家总是说,可以通过测试来看清一个人内在心灵容貌的美与丑,然而,关键的是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你能否用更通俗一些的话,让我们也能学会识别自己或他人心灵容貌的美丑呢?”  相似文献   

1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动过程与模式是个体阅读内部加工的外显写照。对眼动的研究,将给人们探讨高级心理过程开辟一条客观而有效的途径。汉语材料阅读中眼动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沈有乾在美国利用光学仪器开其端,以后则长期沉寂。我国大陆八十年代中才  相似文献   

13.
珍惜生活     
尘世的喧嚣,往往会尘蔽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无法注意生活本身的意义。贪婪,争斗.仇恨,傲慢,苦恼,惆怅……然而,或早或迟.生活总会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重新审视生活,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14.
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哲学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心理主义,一是语言哲学。自从二十世纪哲学界发生“语言转向”之后,语言哲学大行其道,但是心理主义的潮流并未消声匿迹,它们是互相批判、互相补充的。不管今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就中国哲学而言,在心理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并将对今后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是可以预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因为它不是把目光投向世界,解决世界的存在问题,或本体论、认识论问题,而是回到心灵,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当然,在解决心灵问题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心与物、心与道一类主客关…  相似文献   

15.
天空上面是天空,路前面还有路。一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心里涌动着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其实人生就是我们乘着自己的心灵之舟,向一个很遥远、很神秘的地方划行的过程,而那一次一次奋力划桨所荡起的涟漪,就是我们的心灵故事。  相似文献   

16.
沉静     
在心灵的坐标中,有人容易浮动,有人保持沉静。  相似文献   

17.
"心灵观"是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个新生的研究领域,以心灵的总的构成、结构、运作、动力等最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它既是心灵认识向纵深发展的产物,又是继续推进心灵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围绕传统哲学中以二元论为基础的心灵观和潜藏在一般人心灵中的常识心灵观,学界已经展开了许多激烈争论,涌现出大量能够代表心灵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崭新成果,如外在主义的宽心灵观、延展心灵观、无政府主义的心灵观、叙事主义心灵观等,值得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理论体系时加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田平 《世界哲学》2001,(2):77-78
first person authority是心灵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在字面上,这一术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中文泽法:(1)译为“第一人称权威”;(2)译为“第一人权威”。我认为,第一种译法清晰地表达了first person authority的含义,准确地把握了心灵哲学家们使用这一术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而第二种译法则含义模糊。下面,我首先对心灵哲学中first person authority这个术语的含义作简要介绍,然后讨论将这个术语译为“第一人称权威”的理由所在。  相似文献   

19.
林清玄《感悟父爱全集》共收集了218个震撼心灵的真情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把父爱描写得细致入微,深入人心.文申震撼心灵的真情故事,有的短小精悍,有的催人泪下,他们鸣奏出一个共同的声音——父爱。父爱,要我们仔细地去寻找,去品味,去感悟,才可以发现我们的父亲是那么的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画报)2006年第3期发表记者程忠炎访谈文章,题为《心灵是什么》。我们没有拜读过沈教授别的论著,仅对此发表点滴不同的认识。 我们认为心灵即灵魂,而灵魂就是意识,而意识是思维运动的产物,而思维是脑物质运动综合反映出来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